1889年9月28日,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上,人们定义了“米”。
1875年的米制公约要求在法国塞夫尔建立一个永久的国际计量局。这个新组织将保存新的米原器和国际千克原器,并向各国分发米原器复制品,以及管理米制单位和非米制单位间的转换。国际计量局在1889年召开首届国际计量大会。会上,该组织一根含10%铱的铂棒作为标准,规定铂棒上两道刻度在冰的融点温度下的距离为“1米”。为了减少测量接触时产生的扭转应变,铂棒被铸造成一个X型。
第一次铸造并不成功,最后完成任务的是一家伦敦的公司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它生产了30根满足要求的铂棒。其中的第6号被作为国际标准。其它的在和第6号对比校准后被送往各个国家。比如第27号被送往美国,校准长度为0.9999984 m ± 0.2 μm。
从那时起到1960年,人们一直以此为标准。后来,人们又一次定义“1米”,取而代之的是,以氪-86原子某一特定跃迁波长的1650763.73倍为“1米”。1983年,又将“1米”定义为“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国际计量局1889年生产的第27号米原器,并送达美国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059/ful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国际米原器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