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由刚担任妇产科医生的林巧稚接生。孩子是“隆”字辈,加上出生于北平,于是家人起名为袁隆平。袁隆平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为知识分子,父亲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袁隆平先后在湖北、湖南、重庆、武汉、南京就读小学、中学。他始终难以忘记小学一年级那次郊游的经历。袁隆平说:“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那是6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还有一串一串的葡萄,我说学农好啊!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1949年8月,他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1953年毕业于院系调整后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三系杂交水稻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从此开始杂交研究。袁隆平发现,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七十年代中期,他带领科技攻关组,完成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二系杂交水稻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超级杂交水稻

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创下世界纪录。

海水稻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杂交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2020年6月24日 袁隆平团队内蒙古杭锦旗试种“海水稻” 废地变宝地。
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汗水,我们是运用科学,要实践,实践里面有很多经验;还有一个关键是灵感,灵感来的时候要抓住不放松,那不是有句话说,做梦有灵感(也要抓住)。最后是机遇,要有好的条件、好的时代,给你一个好的幸运。
资料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袁隆平
http://china.cnr.cn/yaowen/20190923/t20190923_524787805.shtml
http://www.banyuetan.org/wzxqy/detail/20200824/1000200033135041597673039106071390_1.htm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