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21日,孙德和出生于安徽桐城。系统地研究了钢中含氢、真空测氢和真空冶炼对不同钢种含氢的影响;创制了真空钢液取样测氢和氧的仪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的扩建工程总体设计,为我国冶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德和于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并于1935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1935年秋,孙德和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德国,同年冬,入柏林工科大学钢铁冶金系选读铸造与钢铁冶金专业。
1936年秋,孙德和转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矿冶系,师从德国金学家琵沃瓦斯基(E. Piwowarskg)与埃伦德(W. Eilender)。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了氢在钢中作用与行为规律的研究,1939年2月完成了题为《氢在人工充氢的各种含金钢及工业纯铁中氢的吸收与逸出速度的研究》的论文,获工程师学位。
毕业后,孙德和在德国克虏伯联合钢铁企业,任炼钢工程师。
1940年春,孙德和受埃伦德之聘任助教与研究生,继续研究钢中氢问题。经过反复实验,他与盖勒合作测定了氢在α-Fe、γ-Fe中的扩散系数公式,该公式被后人称为“盖勒-孙”公式,常被引用。后来,二人又应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建立了铁-氢系富铁角的二元相图,该相图被载入德国汉森所著《二元相图手册》及德国出版的《金相图表大全》中。1942年7月,孙德和完成了《钢中氢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工程博士学位,并获“博尔歇斯奖牌”——这是亚琛工业大学从1909年起设置最优秀博士论文奖,孙德和是第一位获此奖的中国留学生。
1943年,孙德和受聘于柏林施攀道钢厂任炼钢工程师。
1945年,二战结束,留德中国学生推举孙德和为负责人,组成战后第一个留德中国学生归国团。辗转4个多月抵达上海后,孙德和任同济大学机械系教授,并前后担任无锡开源机器厂厂长、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兼上钢三厂厂长、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公司大冶特殊钢厂工程设计总工程师等职位。
孙德和关心最新出现的氧气转炉炼钢技术。1958年,他指导北京钢铁设计院为石钢(即今日的首钢)设计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车间于1964年投产。
1969年的首钢
孙德和搜集有关石墨棒电阻加热器的国外资料,帮助电气与工艺设计人员确定了真空罐的石墨电阻棒加热器的参数,1966年热负荷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炉外精炼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1975年,在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孙德和提出许多建议。
1979年,孙德和重病下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该卷冶金部分“总设计师”的角色。
1981年7月21日,孙德和在北京逝世,时年69岁。
资料来源:
https://www.sohu.com/a/400045036_649931
https://baike.baidu.com/item/孙德和/346955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