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6月3日,盖欧尔格·冯·贝凯希(Georg von Békésy)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发现了声音在耳蜗内的刺激机制。
贝凯希在瑞士的伯尔尼大学学习化学,并从布达佩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学生时代,贝凯希很困惑为什么想象新的事物会这么难。12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用奇幻动物做装饰,但无非就是把不同动物的部件重新组合,还比不上公元前近东地区,虽然想象力还是被局限。直到贝凯希看到达芬奇多姿多彩的绘画,他才有了答案。因为“达芬奇不试图超越自然,他向自然学习”。这个简单发现,激励贝凯希想要创造出一个能持续维持兴趣的事。
贝凯希一开始在匈牙利邮局工作。据他自己说,邮局是“匈牙利唯一一个还留有科学设备,并愿意让我用的地方。”他的任务,是改进长途电话的通话质量。这项研究让他开始对人类听觉的机制原理产生兴趣。
1946年,贝凯希离开匈牙利,来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继续研究。他后于1947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又于1966年前往夏威夷大学。
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就知道人的听觉最重要的振动组织是耳蜗基底膜。贝凯希追踪声音沿基底膜的传播,发现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最大振幅,是在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因为对耳蜗内声音刺激机制的研究,贝凯希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贝凯希做过很多内耳模型。这些模型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听觉系统、听觉障碍。
内耳的
贝凯希一生收集了大量绘画、雕塑和古器物。在1972年去世时,他将收藏捐赠给了诺贝尔基金会。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235/full/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1/bekesy/biographical/
https://braintour.harvard.edu/archives/portfolio-items/von-bekesy-experiments-hearing
拓展阅读:
诺贝尔奖讲座《有关观察的乐趣与内尔的机制》(Concerning the Pleasures of Observing, and the Mechanics of the Inner Ear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bekesy-lecture.pdf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