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5月21日,威廉·艾因特霍芬(Willem Einthoven)出生于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他对心电图学做出开创性工作,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艾因特霍芬在家中排行第三,父亲是荷兰派驻爪哇岛部队医院的医生。
艾因特霍芬
六岁丧父,随母亲回到荷兰。

1878 年,艾因特霍芬进入乌得勒支大学攻读医学。眼科医生斯奈伦(H. Snellen)、生理学教授唐德斯(Frans Dondens)、物理学家白贝罗(C.H.D. Buys Ballot)对他有很大影响 。1885 年艾因特霍芬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被任命为荷兰莱顿大学的生理学教授。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心脏跳动会产生电流,但没有仪器能够准确测量这一现象,除非把电极直接放到心脏上。1901年,艾因特霍芬完成了弦线式电流计的原型。这个仪器中,一根非常细的电导线穿过一个非常强的电磁场。导线通电时,感生磁场会让电线移动。打到电线上的光,在滚动的感光纸上留下阴影,记录电线持续移动。个仪器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即便隔着骨头和肉,它能测到心脏产生的的电流。
1924年,艾因特霍芬因为发明了第一台使用的心电图诊断系统,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最初的心电图仪器

心电图的问世,对心律失常、心脏电活动的形成、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起了决定性作用。
艾因特霍芬(坐在中间)和团队人员,拍摄约于1915年。他儿子(左一)也是团队成员之一。
最开始的仪器重达270千,需要用水来冷却高功率的电磁,因此操作起来需要五个人。如今,测试心电图的仪器已经被更新的技术替换。
自艾因特霍芬提出“ 心电图”(Electracardiogram)一词,“心电图”成为一个专用名词。艾因特霍芬用于形容和解读心电图的方法以及术语(比如用PQRST等字母表示不同的偏移)依然被人们沿用。
资料来源: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Willem-Einthoven
http://en.wikipedia.cn/wiki/Willem_Einthoven
https://ethw.org/Willem_Einthoven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