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人脉,在中国人脉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不少人对于人脉的观点属于两极分化,要是过于夸张,认为人脉无所不能,要么就是极端鄙视,会学合理的运用人脉并不困难。


在读公关大佬刘希平写的《天下没有陌生人》时,对里面的一些内容有点感触,这本书算不上特别系统,大都是一些人际沟通方面的常识,但写得很贴地气。
正文

1、用自己的三观来交朋友

以前跟政府机关、国企打了10多年的交道,同时也认识不少外企、咨询公司的人,在离职之前两个手机通信录最多的时候有6000、7000人,以半年为限,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经常产生各种联系,见面、电话或网络都有,这还只是跟工作有关。还不包括网络认识和朋友、同学、家人之类的关系。
有段时间一直很头疼,应该如何跟不同的人相处,选择哪些人做为朋友。因为接触的人越多越发现,不同人的三观差异极大。很多对方认为好的东西,你可能完全接受不了。
比如有几个认识很多年的销售朋友,他们打单或招待朋友的方式,是去夜总会找小姐。而这种方式我完全无法接受。后来就发现,选择朋友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三观来选择。
跟一个人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决定是否应该跟这个人成为朋友时,用三观来判断是最快速的,经过一、二回一对一的深入沟通,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对方的三观是否跟你一致。这个朋友是否应该进一步接触。

2、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把自己认识的朋友做个排序,分清重要性。
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忙,千万不要等有事时再联系。
平时在朋友圈、聊天或见面,顺便了解下对方的近况,把有用的东西做个记录,如正在做什么,是否需要帮忙、爱好、生日之类特殊日期,有机会就约个饭。
对那么没事几年都不联系,只有遇到事情才找你的人尽量拒绝,离他们远一点。千万不要做一个好老人,让所有人都满意。
同样是找你帮助,当然是按重要程序来划分优先级,尽量把自己的时间花上最有价值的地方,但也别过于死板。象偶尔遇到重要事情时或者约到重要人士见面时,哪怕提前约好朋友见面,可以向他们说下情况,别错失机会。但这种情况一、二次足以,别次次如此。

3、跨出交友“舒适区”,扩大你的朋友圈

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或公司,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打开自己的圈子。
以前写过圈子系列,可以通过各种爱好、社群来增加机会,快速认识新朋友。
但要注意不要身边都是相同性质的的人,经常多结交不同层次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同事、同行业或相关爱好的人是比较容易沟通,但这些人可能跟你思维方式完全一致,非常遇到思维误区而不自知。而多认识一些不同圈子的人有不同的人脉,对你的思维方式、眼界和看问题的方式都会有一些触动和扩展。
比如你是学理科,多认识一些学文或学艺术的。自己是文科的,主动认识一些理性或逻辑思维特别强的朋友,你会发现用不同的方式看问题,思维会开阔不少。
最近几年认识不少不同行业的朋友,职业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

4、不要让人觉得你的目的性那么强

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带着很功利的心态。谁都不傻,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来。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要报着马上就能帮助自己的态度,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交朋友别从利益出发。别太在意背景、财力、地位,或者“有没有用”,你觉得对方值得成为朋友,三观一致就好。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去帮朋友的忙,别求回报。但要注意对方别总是占你的便宜,从来不付出。

5、如何加深与他人的关系

认人不难,但认识之后,两个不同领域的人之间怎样产生交情,怎样和对方维持关系呢?
应该尽快找到你们之间的共同点,可以是人、地方、爱好或者是一个话题、电影或书。一旦找到这个点,能聊起来,双方就会很容易加深印象,谈得深入,越聊越开心。
观察一下对方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就能发现很多有用的内容。
从了解对方的爱好开始或需求开始,多试几次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交情。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yiaiiiii

看了作者的一百天的A4思维方法那一个,到现在已经坚持了30天。


在微信确实订阅了很多公众号,有时候也不知道看什么,感觉有太多信息,但是都不是我想要的,也找不到太多我需要的东西。但是作者的这一个公众号,我是是置顶了的。作者写的很多干货,我感觉我需要慢慢去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起加油!


@柳萌萌

从一月一号开始写日记,到4月10号满了100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