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诈骗。

这绝对是今年电影院里最大的诈骗之一。
谁能想到《芭比》的成片,会这么精彩...

在上映前,无论是它那无处不在的病毒式粉色营销。

还是几支预告片里透露出的经典美式糖水爆米花风味。

都让人不敢抱有太大的期待。

因为“预告即全部”的圈套可不止中过一次了。
即便里面似乎又隐隐约约透露出了一些值得让人期待的内容。

不过这一切,都在《芭比》正式上映后被颠覆了。

首周票房破亿美元,中外评分均表现不俗。

叫好又卖座。

甚至看完可以说,这部电影真的是年度级的——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小女孩指责芭比:

“芭比的出现,至少让女权主义倒退了五十年!”
这可能是如今很多人对于这款看似熟悉,实则又正在悄悄远离现实生活的经典玩具的第一印象。

肤白貌美,金发碧眼,全身完美到没有瑕疵。

这就是所谓的经典芭比,也是我们电影的主角。
她每天在自己的梦幻豪宅醒来。

和邻居芭比说早上好。
口气清新,吐司和奶油会自动降落到手中的盘子里。

然后再在众人的目光中,飞入跑车中。

每天如此,没有烦恼,只有「美好」。
所以现实中的很多时候,芭比也成为了一种反面符号。
它似乎是一种不太健康的象征,是一种诞生于某种视线下的物化产物。

尽管芭比的设计理念其实一直很多元。
这点在影片中也有展现。

她们居住的芭比乐园里,一切要职都是由女性担任。

有女总统,有女医生,有女法官...

有胖芭比,有黑人芭比,还有怪人芭比...
这不是顺应当下的「正确」,这是芭比几十年前就在做的事。
而这些,又被导演格蕾塔·葛韦格重新打包解构。

她很巧妙的设置了一个情节:
要让芭比真正「活」来,就让她们先想到「死亡」。
一切从芭比说出
“死亡”
这个词后,都改变了。

她起床后开始有口臭了。
她的早餐吐司不会精准降落到盘子里了。
她的洗澡水变凉了。
牛奶也过期了。
也不会飞了。
更重要的是,她的高跟鞋脚变平了。

而为了解决问题,她得去找怪人芭比。

那是被小孩子玩坏的芭比,劈叉,被画花的脸,还有被剪坏的头发。
这个形象的寓意十分明显,而且造型也十分朋克。
她告诉芭比要找到答案,得去「真实世界」,找到那个“陪你玩耍”的小主人。
于是好戏就此开场。
哦对了,忘记介绍另一个角色了:肯。
当然不是故意忘记的,是他存在感太弱了。
他存在的价值就是——芭比的男朋友以及背景板。


于是他也偷偷溜上车与芭比一起开往了现实世界。

可两人来到现实世界后,一切都颠倒了。

毕竟芭比乐园只是一个理想世界,说是个乌托邦也不为过。

她们俩走在海滩上,芭比服装成为了“奇装异服”,吸引了大量视线。
可芭比感到的是不安、难受、冒犯。

而肯却仅仅从视线中,就收获了被关注的快感和自信。
而这只是个开始。

慢慢芭比发现,
这里的一切都和芭比乐园反过来了。
这里到处都是男人,各行各业都是男人。

美泰这个生产芭比娃娃的公司的领导们,也都是男人。
她在这里得不到尊重,以至于学会了哭。

但肯却开心极了,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主角。

他还学会了一个东西:父权制。
里面有一个桥段,肯去找工作。

肯:给我一份工作。
职员:为什么?

肯:因为我是男的。
职员:emmm这现在可能是个劣势了。

肯:那肯定是你们没有很好贯彻父权制!
职员(小声):好吧,其实是我们把它隐藏地更好了!
于是自觉发现了神器的肯,直接抛下芭比先行回到梦幻乐园准备建立自己的“肯的王国”。

而另一边,芭比以为自己找到了所谓的「主人」。
可小女孩不但没有表现出开心。

甚至直接说教了一番。
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段。
这让芭比大为受挫,她以为自己的出现,其实让世界更好了。

但并没有。
而此时,导演格蕾塔又埋下了另一个极其浪漫感人的反转。
那个真正喜欢芭比、陪芭比玩的“小主人”,是那个孩子的妈妈。

而这也成为了电影十分关键的题眼之一:芭比是怎样诞生的?
其实在电影的一开头就展现了答案。

电影的开头曾被当作预告在《芭比》宣传期被放出。

在里面导演致敬恶搞了一番电影经典《2001太空漫游》。

先是一群小女孩们在打扮着手上的娃娃。
随后一个巨型芭比登场。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砸碎手上的“婴儿”娃娃。
接着随着一个娃娃被抛向空中,芭比的logo出现。

这段也正是芭比诞生的历史。

历史上真正的芭比之母是鲁思·汉德勒。
她发现女儿摆弄的娃娃大多都是婴儿体型的,可却需要扮演各种角色,包括母亲。
那何不设计一个成人体型的娃娃?
于是第一款芭比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芭比的起源,导演也把它作为了芭比现在面对的危机:

“我是为何而存在的?”
于是电影真正的主题出现:
觉醒。
芭比带着那对母子回到了芭比梦幻乐园。

可这里早已大变样。
肯们,用父权制占领了这里,而芭比也被洗脑了,成为附庸。
怎么办?
接下来的这段堪称电影最炸裂最戏剧的片段。

她们利用肯的“自信”,来作为诱饵。

同时再用女性的真实现状作为“解药”,反向解除洗脑。

解构了父权制的「肯的王国」。

这段的精彩无法用文字描述,值得大家前去影院亲眼目睹。
芭比们就像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

最终成功夺回了自己的芭比乐园。
但这还不是结局。
重新失去一切的肯崩溃了。

他跑回床上大哭。

他不甘心也不愿意回到以前的状态,那个镶边的肯。
也不知道改怎么办。

于是芭比告诉他:你应该去找到自己,自己作为「肯」的意义。
而芭比自己也鼓起勇气,走向了现实世界。

她在电影最后,给自己预约了一次妇科体检。

这是她选择成为一个「女性」的象征。

需要太多勇气。

因为大家都知道:「成为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

芭比和肯并不是敌对,或是附庸关系。

她们其实是一体两面。
她们在电影里共同构建出了女性所要面对的一切。

影片前半段的肯,表现的正是女性的一些现状。

不被重视,没有社会存在感,不被允许能干。
很像曾经的一种观点:女性,是一种处境。

虽然这句话存在有夺词的冒犯感,但它也点出了父权制最容易被忽视的鸡贼。

而这些,都被导演格蕾塔十分温和的在这部喜剧歌舞片中表达了出来。
作为执导过《伯德小姐》《小妇人》的导演。

格蕾塔并没有把《芭比》拍成一部纯粹榨取ip商业价值的作品。
而是从芭比这一流行符号切入,挖出了背后的“存在主义”价值。
且借由歌舞喜剧这一题材,把讽刺与笑料融合,甚至与现实做出了互文效果。

格蕾塔反思了流行文化,并用「肤浅」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最终效果也与芭比这一看似「无脑」的形象相得益彰,十分巧妙。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全片的力度最后停在了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但《芭比》或许依旧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开端。
向世界证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更多的女导演。
需要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电影行业,亦或是更多领域。
片中还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芭比初到现实世界时,遇到了一个老奶奶。
她对老奶奶说:你很漂亮。

老奶奶调皮回答:这我知道。
导演格蕾塔在采访中曾透露,这段差点被华纳高层要求剪掉。
原因是无意义,没有意思,可格蕾塔坚持反对:
“对我来说,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如果我剪掉了那个场景,我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芭比》了。”
而且这位老奶奶也不是什么群演。

她是著名服装设计师安·罗斯,合作过《时时刻刻》《冷山》《蝗虫之日》《妈妈咪呀》等作品。
还凭借《英国病人》拿下了一座奥斯卡。

芭比也是从遇见她开始,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后在电影结尾看见了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