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陶梦琪
编辑丨贾嘉&白话日报
排版丨vv
在小城,全职宝妈想找工作可以很“容易”,网上打着适合宝妈旗号的工作太多了,微商、刷单、线上客服……找工作也可以很难,因为以上提到的那些,有可能都是骗局。
私房烘焙,也是“妈圈”热门工种之一。6年前亚茹带着刚满2岁的儿子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河南新乡。从200元家用烤箱开始,先是私房,然后开店,做培训,搞直播,直到现在有了自己1000多平的食品加工厂。
在很多宝妈眼中,她太成功了:恪尽母职,发现了带娃痛点,赶上风口又足够努力,最终创业成功。更直接的成绩是,年入近百万,靠自己在老家买了房,送50多万的奔驰给老公作为辛苦看娃的“小礼物”。
宝妈们想成为她,哪怕只成为1/3也行。数百条“创业拜师”的私信挤进亚茹手机,但几乎每条都掺杂了“自责”。自责无法成为超级妈妈,无法为家庭创收。
亚茹劝她们先放松,很多宝妈做不到,觉得这是客套话,但如果回顾亚茹的经历就会发现,她自始至终就是在做同一件事:帮宝妈“松绑”。
#1 在妈妈群,成为顶流
“你有孩子吗?”这是亚茹问我的第一句话。
在得到否定答案后,她有点担心我无法真正对宝妈群体感同身受,比如为什么孩子不吃饭就能让一个新手妈妈陷入抑郁;以及“妈妈群”到底有多重要。
2015年亚茹生下儿子顶顶,随后便辞去行政工作成为全职妈妈。接下来,她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绝望”。她嘴上说,自己养娃不算精细,只是有底线和原则。比如,亲喂母乳直到孩子2岁半,她认为这样能给孩子的身体打个好底子,但代价是,她几乎两年没睡过一个好觉。
亚茹一共加入过4个妈妈群。第一个加入的就是睡眠群,群里妈妈们的昵称格式为:出生年月+孩子小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方便妈妈们找到“同类项”。实际上,妈妈群细分种类极多。母乳指导群、辅食群、代购群、看病群、月子中心群,甚至是精确到小区和楼栋的邻居妈妈群。育儿过程中的每一个疑问,都能在不同的群组中找到答案。
更重要的是,初为人母的新奇、困惑、慌乱,或是抱怨、痛苦、后悔,哪怕是产后漏尿、便秘、痔疮这样私密且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公开讨论的内容,在妈妈群都可以毫无负担的大聊特聊。忍不住想晒娃但不好意思频繁发朋友圈、与长辈育儿观念不合需要“评评理”……大段独白一样的小作文一屏滚不完。这些强烈的情绪价值需求,在妈妈群都能被吸纳、熨平。如果你想,甚至可以根据聊天记录总结出妈妈们的家庭画像。谁能想到,一堆陌生的朋友却对彼此某个阶段的生活情况了如指掌。
亚茹是妈妈群的“重度用户”,她喜欢琢磨不同类别的育儿理论,也热衷科普、分享。因为在妈妈群里的“出色表现”,后期亚茹自建了5个妈妈群,每个群都是500人满员状态。
在自己的群里,她分享亲测有效的带娃技巧。
孩子太黏人,一放下就哭怎么办?
孩子几岁断奶?
孩子不爱喝水怎么办?
同龄孩子会爬了,我的孩子连翻身都费劲
……
亚茹几乎有问必答。
白天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翻身动作,以减少夜里哭闹。
不爱喝水可以试试换个杯子。
问娃吃啥,别直接问吃不吃面条或米饭,直接框定选项:你是吃米饭还是面条?
……
除此之外,她还会特别强调情感互动。“简单说,就是得花时间陪着娃,对他的诉求给出回应。”她的想法是,如果“散养”,孩子没安全感会有心理损伤……
为了能让孩子吃得健康,她自学烘焙。从200元的家用烤箱开始,给儿子做面包、溶豆、磨牙饼干。做完后就发到朋友圈群或微信群“晒一晒”。
没想到陆续收到不少妈妈询问:可以卖点给我吗?
“我其实没想到很多妈妈对这些东西的需求很高。并不是买不到,而是出于对我本人和妈妈这个身份的信任。”
亚茹的客户越来越多,靠零售这些宝宝辅食,她的烤箱从200多元换成400元的,直至1000多元。最高时,她一个月挣了15000多块。“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17年,我高兴坏了,我想创业。”但就在这时,丈夫的公司出现了危机。
#2 离开北京,回老家创业
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亚茹决定回老家。老家县城有房,父母也能帮忙带娃。2018年4月,亚茹回到河南新乡,安顿好孩子后,5月就到厦门系统学习烘焙。
亚茹所在的班级一共20多人,全部都是女性,其中80%都是宝妈。老师是台湾人,他很惊讶,在台湾教学,来上课的都是男生。“为什么,因为很辛苦没人干。”
当时,亚茹偷偷哭了。当女性成为妈妈后,孩子自动变成她们人生排序的优先级,这一点最先体现在工作中。辞掉工作全职带娃,或者找一份能兼顾收入与带娃的活儿。物理和心理范围不断缩小的同时,有些妈妈的自我需求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为什么妈妈们总想再多干点什么?
“因为有一种分工叫做约定俗成。好像带娃天生就是女人该干的,而且即便妈妈把孩子照顾得特别好,她所付出的这些也不容易被看到和肯定。有些人会觉得,你在家带孩子很轻松,有些女性甚至自己也意识不到,她们总想更拼命去挣钱,哪怕几百块也能证明自己在家里不是一无是处。我之前很讨厌宝妈微商,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些妈妈们非常厉害。”
创业初期,亚茹在老家自建房里做面包。忙活几个小时,但结果往往是面包缩腰、塌陷、颜色不对、发太大了、忘加糖了、面团水分不够……做卡通小馒头,一天一夜不睡觉就想死磕做出来为止。到最后,她甚至不敢开蒸箱,一开就崩溃。凌晨,她哭着给老公发语音:“不行了,受不了了”。那些做坏的面包她留着自己吃,有时候也送人。翻车的次数太多了,朋友看见她就害怕,因为不想再吃那些小馒头。
翻车的问题还没解决,孩子又开始找妈妈了。
这个场景亚茹一直记得。
晚上11点,她正在烤面包,公婆突然抱着孩子出现。孩子只穿了一个纸尿裤,看见她就哭。婆婆说孩子醒了非要找妈,就是不睡。
亚茹边哄孩子,边想着还在炉子里的面包。一转眼公婆又找不到人影。
她发现老两口在帮她搭蚊帐。当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婆婆腿不好,勾着背站不直,小心翼翼把帘子挂好,还不忘嘱咐她别太累。在此之前,因为面包总做坏,孩子也照顾不好,自己也累,亚茹想放弃创业了,但眼下她为自己有这样的念头羞愧。
她抱着儿子在搭好的蚊帐里睡觉,可炉子里还有面包,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取出来震一下,否则回缩塌陷,又白干了。儿子发现妈妈不在,跑进厨房找人,炉子260度高温,如果不小心摸到……。
“我吼他,可2岁的孩子你越让他不要过来,他越要过来。他就是要妈妈抱,我更凶的吼,你要过来我就揍你!凌晨1点,他还没睡醒,揉着眼睛扶着门,两个小短腿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的看着我。那个小眼神我永远记得。”
完成散热后,亚茹继续哄孩子睡觉,2个小时后,她还得再起来完成密封,防止面包氧化硬掉。
白天,她为了省下2块钱的快递费,自己搬货送到站点。50斤的糖、50斤的面粉也是自己扛。
翻车的情况快速减少。溶豆、棒棒糖、饼干、面包……亚茹接单越来越多,客户从妈妈群演变到回头客推荐,收入也比在北京时翻倍。
#3 大女主与全职爸爸
2021年,亚茹决定从私房转做门店。门店位于信阳市黄金地段一高端小区里,近200平的面积,年租金十余万。
门店目前共有12名员工,场地一分为二,前厅正常营业,后厨开设培训。培训是其他宝妈“要求”的。她们也想和亚茹一样,先从自家厨房的私房做起,慢慢也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从当老板怎么用人,到开店和私房的区别,亚茹侃侃而谈。来参加培训的宝妈有时也会被她劝退。“通过学习发现确实不行,那也不错,总比投一二十万开店赔钱好。”
去年,有人来找亚茹谈合作开工厂,双方共同投资,在山东聊城一个工业园区租下一1000多平的食品加工厂。
有了工厂加持,亚茹又开始做起了电商直播、创建了自己的食品品牌。目前线上线下每月累计营收约20万左右。
钱越挣越多,但亚茹依旧还是那个群里最热心的妈妈。得知参加培训的宝妈学员,孩子脑瘫,她免了对方的学费;有学员孩子得了罕见病,她张罗着帮忙筹款,自己又出了1万元。有学员妈妈开店不顺、不赚钱,她比人家还痛苦。
这几年不停和宝妈群体接触,亚茹发现和2015年她刚当妈时比,现在宝妈的育儿观念越来越成熟。2015年妈妈们还会因为“小孩喝米汤满足营养摄入吗”而争论,现在这根本是不用讨论的常识。还有就是现在妈妈们更加松弛了。
“2015年的时候,大家养娃还是照着书养,生怕做错一步。我能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替宝妈们松绑。不光是解放手、脑,也是减轻那种所谓的“母职压力”。但现在很多宝妈已经学会先照顾自己的感受,不用把全部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比如,五年前提倡母乳喂养,我当时为了做到这点恨不得给自己逼死,但现在的妈妈想开了,她觉得我得先睡好觉,适当用奶粉喂养没问题。”
而这也是她生意越来越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妈妈们不再苛求自己事事亲力亲为,不想下厨房就找靠谱的买着吃。”
亚茹是幸运的,在育儿过程中,她用烘焙让自己和外界产生链接,赚到钱,有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我价值。儿子现在把她当做榜样,对妈妈的评价是“企业家”。
老公也慢慢和她进行了角色转换。
亚茹的事业版图越来越大,老公成为了全职爸爸。但在家带娃后,他不好意思花钱了。亚茹太理解这种感受了。她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她主动告诉老公,上班是最轻松的,带娃才更辛苦。为了感谢另一半对家庭的付出,她在老家给老公买了套140多平的房,去年又全款买了一辆奔驰车。儿子现在也实现了报班自由。游泳、平衡车、画画、英语……想学就报。她还给父母公婆送过黄金。只是,她给自己买过最贵的东西,就是戴森吹风机和一年几万的健身卡。
亚茹有时也很恍惚,从误打误撞开始,每走一步都踩在正确的节点上,像被推着到了行业的风口。那些过往的难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收获的时节。她满意现在的生活,也没想过把重新“杀”回北京,理由很简单:不想去大城市再过那种明明收入不低,却依然压力巨大的生活。
接下来,亚茹想好好运营电商直播,做好门店品牌,培养更多能人,学会放手,然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自己能学到更新的东西,持续进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