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的『量化』话题下,有一类关于个人量化交易者的问题很热门,比如『个人做量化交易靠不靠谱吗?』、『个人做量化交易到底可不可行?』、『个人做量化没啥优势,不如买量化基金?』。
关注度高的,有四百多个回答,两百多万的阅读,相较于量化这么不大众的领域,这绝对是相当于能阻止汪F上头条的“热搜”了。
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一提起机构就是镰刀,一提起个人就是韭菜,确实,机构相对于个人而言,会有资金人力、硬件设备和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但个人量化交易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君不见,大商超都存在这么久了,还有那么多小杂货铺,其中很多小店主都活得挺滋润。
针是没有两头尖的,总会有大商超大厂顾及不到的地方,相对于大机构而言,个人做量化交易,至少还有这3个小确幸。
本金小,跑得快。个人的资金量一般不是特别大(相对于机构而言),这就意味着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咱们的交易行为对市场不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是冲击成本比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量化策略就倾向于更加有效,不会因为容量的限制而失效,有些小策略有正向盈利预期,但大机构也是不稀得做。
这就是为啥很多高频做得好的机构,也要开始做中低频了,因为高频容量确实有限,承载不了这么多的资金。
监管宽松,风险偏好灵活。风险偏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定制,自己设定自己的盈利预期,只要法律法规允许,想买什么买什么,不像大机构很多时候,这个不能买,那个不能买,当证券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得立马平仓,不管这是不是黎明前的黑暗,个人就没有那么弯弯绕,“逆势死扛,再创辉煌”。
时间和业绩限制少。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都是以产品形式运营的,每个产品都设有投资期限,虽然现在都全面禁止保本保收益了,但机构做不出好业绩的话,私募来年募不到钱,公募排名垫底,都是影响活计的。
个人如果用闲余资金做量化交易,做得好了,可以到处嘚瑟,做不好,捂着闷声亏钱就行了,不会有投资者给你打电话寄刀片;没有交易机会可以躺平,不像一些产品有仓位限制,即使预测市场下跌了,还得买买买。
刚才苦口婆心说(xia)了(bian)这3点个人量化投资者的优势,发现没有,一直都是对标着量化机构,但咱做量化交易的目标是什么呢?是一定要比量化机构更强吗?
个人愚见,量化交易更多是一种投资交易的分析手段,在投资交易当中,一定要做出决策,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就连不想决策躺平本身也是一种决策,量化交易基于金融逻辑和历史数据,发现和验证交易理念,提高决策的胜率,让交易策略趋向于正收益预期。
个人做量化交易并不需要打败大机构,而是提高自己的盈利胜率,跑赢那些拍脑袋、靠感觉、听消息的散户就可以了。
现在很多大私募,开始的时候,核心量化团队只有一两个人,也许是幸存者偏差,但不能否定个人量化的靠谱存在。
其实,量化跟视频赛道很像,在过去,科班的影视团队才有专业的摄影器材,拍出好看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现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手机、数码照相机进入千家万户,极大的降低了个人视频制作者的门槛,君不见小破站上有那么多有趣有料的UP主,分享着众多的优质视频。
导演有好的摄像机也会拍出烂片,UP主只有手机也可以拍出受观众喜爱的vlog,第三方量化平台和开源软件的兴起,和金融数据的低价优质化,正在催生更多的个人量化交易者,个人和机构一样都可以做量化,但个人和机构是不是能做好,都是要看个人和团队的能力,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END
如果对本文有疑惑,或是想聊聊
亦或是围观朋友圈当点赞之交
点我,让我们一路同行
吃瓜吐槽写代码
(微信号:iquantman)
添加好友后,私信『666』
送你一些量化小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