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3034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初遇董守良
作者 刘菲

七月中到达UBC的那天,站在大堂里等待会议入住登记。各国各地来宾熙熙攘攘地排队等待,手机叮了一下。
“您好!我是董守良。我住在XXX室”
我从早到晚和家人驾车3小时,穿街走巷停这停那听讲座,来到温哥华参会已是夕阳高照,我还没拿到房卡呢。反正微信看不到面孔,我没好气地回:你好,我是刘菲,我正在等登记,弄好告诉你?我以为这位素昧平生的董老师要买我们的新书,原来他是替人带回去。
随后我把房间号告诉他。不料,手机又叮了一声。
“您什么时候送书过来,请先打个招呼。我年届八十,腿有问题,不便来您处取书,请谅解。”
行,行!盯得好紧!我一会儿把书送到你的单元,可我在等盒饭,书已经在我手里啦。咽口吐沫我把饿着的肚子和一丝不耐烦一起压了下去。为了八十岁老人,我应该尽力。
董守良是谁?
舒舒服服吃了晚餐,远眺了UBC的十六楼海景,在噢——哇——赞叹声中我们上十七楼送书去。电梯门打开,只见对面梯门口一位中年人背影。笔挺身材,转过身来笑容可掬。正是董老师要下楼去迎我们。三人一块进了房间。西去的一抹夕阳掠过窗栏。 
 “我是董守良,坐,坐下?聊聊?”
我心里只想放下书就走人。我说,不, 不了,以后吧?我们要下楼去开会呢……可他已经在沙发椅上坐下。于是,这位自称八十的中年人,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不一般的夜晚。
董守良
他开始讲述,像遇见一个久违的乡亲。他标准的似受过训练的普通话吸引我注意。
坐在夕阳余晖里的这位中年人,坦诚而真挚,眉宇间祥和、朗朗的声音不卑不亢,与他的出生地河南董庄没有一点关系。
在加拿大卑诗省讲述他的过去,他那位做了一辈子建筑行业工人的父亲,怎想到会有这样一位温文的侃侃而谈的儿子。
儿时的董守良与父亲
当年他的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两岁的董守良,另一头是家里的所有,在战乱中四处颠簸,想的是别让孩子们饿死。面前这一位从两岁起就见过生死的中年人,一颗压在巨石底下的种子,我静静听种子如何受到毕生的碾压、如何长大成树。
我们有共同的知青经历。不同处我是在家门口上海郊县农场,在湖南湘潭长大的他下放在洞庭湖畔,湘潭是美丽的红土地。
记得1997年我第一次返国探亲,小车路过湘潭乡下,突见一大片荷花田,粉绿相间好不可爱,不由得惊呼!车停,小叔子下车为我要了几支荷花和湘莲,我小心翼翼一路捧回上海。
可董老师在湘潭的多年,是汗滴禾下土的日月,是背负家庭历史冤案的时日。他说湘潭别名也称莲乡,我猜他的少年、青年时期恐无心赏莲的。家庭政治历史冤案和倒霉的教师职业(读书无用,教书倒霉),找不到女朋友。他重复了两遍,声音嘶哑。我听到了烦燥与无奈。
夕阳落到海的那边。天色开始暗下来。
辗转反复的命运之船,颠簸中不忘发奋图强,文革期间阅读名著学习英语。年纪轻轻的他已经熟谙英语,知青返城后成了当地学校的英语老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我们那时正在上海的弄堂口玩接结子翻麻将牌,跳橡皮筋的游戏。
董老师小时候数理成绩优秀。姐姐妹妹们所有的才华,不知怎么就落在这男孩身上。是父亲的管教太严?还是神童在世?他在学校各科成绩第一,教书两年后考取了湖南广播电台,凭着勤奋努力成了台柱子。
当我们在77、78年挑三拣四填写大学志愿、选专业时候,董老师由于家庭包袱没能上心仪大学。当我摇头摆尾、趾高气扬毕业时,董老师已经凭着他的英语强项和学业成绩,全额奖学金留学海外。
没想到,我最青睐的英美文学,竟然是这位来自莲乡自学成材广播电台台柱子的专业。一个湘潭长大,建筑工人的儿子,背负沉重家族包袱的年青人竟然拿到英美文学的硕士学位!
这让我们读着文学本科,听了四年最优秀教授们的讲课,进出上海前进外语补习班,抓住老外呱呱说几句的女生,不由汗颜。
董老师毕业后继续深造,进入比较文学博士课程。为求更高的造诣,董老师考取了BBC记者职务。不靠介绍不走捷径,响当当的BBC记者能有几人!
温哥华终于华灯初上。夜空宝蓝,近处山峦重迭,青黛幽暗,别是一番风光。
我并看不清董老师的表情。这位号称八十的中年人一下子和我拉得很近,却有相当的距离。雷同的经历,相似的中美奋斗,和我欠缺的精神。
1990年我曾经走进英美文学系主任办公室,想申请该专业。系主任杰弗瑞问:托福成绩拿来看看?我就退缩了,不想再考一次。如今我讲话写文假洋鬼子中英混杂,而董老师中文著作等身,成了著名资深学者。
种子的专注向下生根和向上茂盛壮大,长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一直向上从未气馁。成功与失败只一步之遥,但要耗尽毕生去跨这一步吧?
董老师的成就归功于他一生的苦难和智慧,如湘莲纯净出淤泥儿而丝毫未染。与董老师长谈的一晚再不能平静。我们一起总结了前半生和海外的岁月。总结了人生。
繁华落尽。相见恨晚。
这以后,每次想要放弃想偷懒,我会想起这位中年人,想起那铿锵有力朗诵着的男中音,想想为什么这,是一颗压不垮的种子。
写于 7-20-2023   夜11:30

作者 刘菲
六六屆高中毕业生,曾在上海崇明农场务农七年,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务工。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1989年赴美留学。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定居。曾在校刊物、"上海文学"等发表若干随笔、文章收入多本书集。


学子】近期发表


喜欢就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