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果仁妈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从游戏玩家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性格。这个观点来自英国教授理查德•巴托尔的“无心插柳”:作为电子游戏专家,他针对游戏玩家划分的四个类型,竟然成功跨界,为学界所追捧。
在教育领域,“巴托尔模型”被认为提供了一个关于自驱力与主动学习的指针。孩子们或喜爱探索,或热衷成就,或着迷竞争,或乐于社交……如果能因材施教、分类激励,孩子们便有可能释放最大的潜能,成就更好的自我。
果仁妈今天分享的文章,就带你了解一下巴托尔的四种玩家类型,及其分别对应的性格特征,看看你家娃是哪种性格的玩家吧!

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田心
“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与新社会形态,正在大步走来,这届“神兽”注定将成为元宇宙一代。
今秋新学年开始前两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游监管令出台,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新规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的20-21点上网打一小时游戏,刚开始实施时,憋了一周的“神兽”们集中在此一时段上线,一度还出现了搞崩了某知名网游的“盛况”。也有成年人调侃,“以后玩得菜,没法再谎称自己是小学生了。”还有老母亲感慨:“国家都替你管好了,娃再学不好,找谁去?”
不过,如果老母亲们能了解到,孩子在游戏世界里呈现出的不同的兴趣和行为特征,如果能很好地与现实世界对接,也许孩子的学习力亦会如在魔兽世界里那样不倦不竭。
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子游戏界著名的“巴托尔模型”,这个学说后来火到了教育界,成为人的内在兴趣如何驱动人行为的一个流行学说。或许,游戏乃虚拟的人生,人生乃真实版的游戏。
巴托尔游戏玩家四型分类
英国电子游戏专家理查德•巴托尔,长期在大学教授网游开发,他是最早一批开发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MUD)的先驱之一。
理查德•巴托尔,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
念本科时,他就和小伙伴共同开发了MUD,即文字网游,是最早的网络游戏。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玩家的个性与游戏行为间的关系,巴托尔长期观察和研究玩家在多人游戏下的游戏行为。
上世纪90年代,他推出了一篇游戏玩家分类的研究论文,文中依据玩家在其内在兴趣驱动下呈现出的不同偏好的游戏行为,将玩家分为四种类型:Achiever(成就型玩家)、Killer(杀手型玩家)、Explorer(探索型玩家)、Socializer(社交型玩家)。
成就型玩家  
玩游戏的目的与乐趣主要是目标导向,通过行动“打败”游戏,实现理想,做出成就。

 探索型玩家 
追求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游戏的目的不是驾驭游戏,游戏只是手段,为的是探索、了解游戏的设计意图和运行机制,他们是最接近游戏设计者本尊的一类人。

 杀手型玩家  
此杀手并非指“杀人”,而是指玩游戏的乐趣主要源于与人竞争,碾压对手。
 社交型玩家
较之玩游戏本身,这类玩家把游戏当做社交工具,他们更享受和别的玩家一起玩的乐趣。在游戏论坛里和其他玩家一起聊天令他们最开心。
这个理论如果用X轴和Y轴来表示的话,X轴代表玩家(玩家个人)和世界(游戏世界),Y轴代表行动(采取行动)和交互(与其互动)。两轴交集,又可以看出上述四类型玩家实质又可归于对“世界”感兴趣和对“人”感兴趣两个维度。
“成就型”和“探索型”都是主要对世界感兴趣,对玩游戏的人不太在意。成就者,就是想改变世界,实现理想。是个行动派;探索者,虽然也是对客观世界感兴趣,但不同的是,他并不想改变世界,而只想探索世界,与世界互动。

“杀手型”和“社交型”则相反,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人。杀手者,碾压对手让他们兴奋。社交者,与朋友交往令他们愉悦。不同的是前者是行动派,后者是互动派。
比如,世界首富马斯克,堪称成就者的代表。内驱的兴趣点就是星辰大海,且只争朝夕,行动力极强,极度渴望成功。与人的关系,就如同他和几任太太、女友,一团乱麻。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探索者,刚刚在2021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演讲刷屏的BBC老爷子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并带领全球观众与其一起探索。他的兴趣不是探讨如何征服自然,而是只是满怀敬畏与自然对话。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杀手者,如孙悟空,对西天取经大业不甚了了,但逢怪必打,逢打必要赢。压倒对手带来的刺激令美猴王成就感爆棚。
社交者,如二师兄猪八戒,和妖怪也能手牵手,还常被大师兄打与骂,但从不放在心上,只要大师兄还认他做师弟就好。
引入教育界频频受关注
巴托尔自己也没想到,他针对游戏界的一个心理学分析,当时他认为顶多半年就会被遗忘,或是会遭到心理学家的拍砖。
但不曾想,之后这个分型越来越火,并且成功跨界,为大众所追捧,在管理学界,也被认为是如何管理不同类型员工的一个重要参数。尤其是还火到了教育界,被认为是针对不同内在兴趣的学习者因势利导的一个指针。
“巴特尔模型”之后在东西方,都被引入教育界做过一些具指针意义的研究。
美国一所大学,曾对一所中学的学生运用“巴特尔模型”进行了测试。发现四型兴趣分类和学生测试结果确有匹配度,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计不同的指导与激励方法。
比如,成就者,他们大多是高分的学生。即使已得到了相当高的分数,但如果老师设定了额外学分,他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拿下,就如同在游戏里,只要有他们在,就不可能还有宝物没被找到。
探索者学生则偏好通过主题的未映射区域来实现学习,比击败“游戏”更令人愉快的是拓展未知。他们可能不喜欢指导性太强的作业,因为这些作业限制性太大,无法提供独特的体验或表达方式。
杀手者,他们与成就者的区别在,比如对分数,他们对最高分数不是那么在意,或者说,“排行榜”更能刺激他们的求胜欲。成就者则会对“个人最高分”非常在意或者说成就者最大的对手是他们自己。
社交者学生,课程设计最好也能成为社交互动的基础。他们可能不喜欢不含互动成分的作业。
2020年新冠来临,全球各类型教学大幅转为线上。韩国一所大学,开展了一项如何设计线上教学模式以让不同类型学生有更好体验的调研。首先他们也是采用了“巴特尔模型”对测试者进行了个人特质分型。
参与调查的是一群学工程的大学生,为了让调查不受受试者背景的影响,更能反映个人特质对学习的影响,这群工科学生现学一门专门设计的经济学课程。
但是,这个调查最有趣的一个发现却是,面对全新的学习内容,不同个人特质类型的学生,在学好新科目的学习动机上以及最后达成的学习目标上,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但是,他们确实有自己偏好的“游戏”体验,因此构建不同的学习规则和环境是有意义的,如何构建学习的策略应该成为学习内容之外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项研究还表明,作为同互联网共成长的元宇宙“神兽”,参考游戏化的体验设计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力是有现实意义的。例如,参考游戏化体验,在过程学习中,设计奖励机制、允许和激发学习者最大参与、互动,以最终创造和改变环境和结果。
这不只是满足了不同“玩家”之需,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代而言,元宇宙已经使简单的在线交流演变为共享知识和情感的在线互动,学习者在元宇宙中相互作用,通过基于交换的信息扩展知识框架,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新世界。
不一样的焰火 不一样的引导
如果将巴特尔兴趣分型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如何激发主动学习系统而非被动学习系统。亦即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系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型兴趣分类论”,或可给父母们打开读懂自己孩子的内在兴趣的一扇窗,避免亲子间不必要的“误伤”,因势利导地引导和陪伴孩子成长与成材。
下面仅举几个小例,试分析不同类型孩子的引导。
今年新科肖邦钢琴比赛冠军、华裔青年钢琴家刘晓禹,堪称一个自我成就者。本届肖赛的评委、钢琴家陈萨说:“刘晓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有着强大的执行力。”
对成就型孩子而言,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徽章”,他们会主动“捡漏”,有良师引路也很重要。
最初学琴时,刘父是从当地报纸广告里随机找了个老师,而当孩子的天赋展露时,却领他拜到了著名钢琴家邓泰山的门下。有趣的是,刘说过,“我跟邓泰山学过巴洛克音乐、法国音乐……但他从未专门教过我肖邦。”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刘晓禹
奥数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但如孩子有天赋,对于“杀手型”孩子,不妨一试。对抗性如棋类等活动较适合这类孩子,将其投入到有同伴竞争的环境中,反而会激发斗志、刺激潜能。
被称为中国电竞第一人的李晓峰,江湖上对他的打法颇有微词,称其“只求速胜,不求好看”。但在他自己眼里,游戏从来就不是游戏,他享受的是同大侠过招、血脉贲张的快感。
父母在引导这类孩子时,要注意将小朋友单纯求赢的斗志,引导到发现自身真正的擅长和热爱上。同时,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把目标定的稍高一点,并让他和旗鼓相当的小伙伴一起愉快地玩耍,比如比赛做题,看谁最快。
对于探索型的孩子,竞争对他们不是最有吸引力的,探索的过程令他们着迷。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作为奥数大国,的确出了不少奥数金牌选手,但真正成为数学家的似并不多,甚至有些人又“卷”回到培训行业。
对于真正热爱数学的孩子,较之刷题赢得对手,探索数学世界的万千美妙本身,更令他们沉醉,也才能不计任何得失地跋涉、一骑绝尘。
所以对待探索型的孩子,如果同杀手型的来比,引导的方法有所不同,同是学习数学,较之做题、比赛,更适合让他阅读数学有趣命题的相关书籍,引导他循着阶梯,步入佳境。
对于社交型的孩子,也许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可能是最适合他的。杀手型在伙伴中的学习模式是你追我赶,社交型则更享受互帮互学。
所以,独自刷题,或一个人十年只与钢琴独自对话的练习模式,不适合社交型的孩子。相反,在群体中的学习,或请他担任小助教,给小伙伴讲题,更能激发他的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焰火。即使在“巴特尔模型”中,一个人也非纯粹一种类型,多为交叉型。在国外,“巴特尔测试”已是一种流行的兴趣分型在线测试,有兴趣的读者可搜索自测。
不过请谨记,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尤其是孩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理论或模式可以定义或框住一个活色生香的人。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作者丨田心,老留学生,法律工作从业者。作为母亲,陪伴自己的孩子经历了申请美高和美本的全过程。作为一个经历了两代留学潮的亲历者,对中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尤其是近年来的“小留”大潮多有观察和心得,也愿将这份心得与大家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