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还没和小扎吵完架,又开始去探索宇宙本质了。
邓咏仪 张一驰
编辑苏建勋
来源|智能涌现(ID:AIEmergence)
封面来源IC photo
OpenAI最近很忙,还没从强敌Claude刚发布的新版本里回过神来,如今又要迎接一位新对手入场。
北京时间7月13日凌晨,马斯克在Twiiter上毫无预警地宣布:“xAI正式成立,去了解现实。”
(Announcing formation of @xAI to understand reality.)
来源:Twitter
自5月被爆出要成立对抗OpenAI的新AI项目后,这是马斯克首次官宣xAI的进展。
xAI的Twitter账号中目前还没有多少内容,但其官网已正式上线。并且,xAI表示将会在本周五(7月15日)举办一次线上问答会——在Twitter的语音聊天室Spaces里,观众可以向其提问,但具体时间尚未公布。
xAI在官网中介绍了团队、使命,也放出了招聘信息。
“我们的使命是‘探索宇宙本质’。”在官网中,xAI这样写道。“我们的团队由特斯拉和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领导。我们曾在DeepMind、OpenAI、谷歌研究、微软研究、特斯拉以及多伦多大学工作过。我们共同贡献了该领域中最广泛使用的一些方法,特别是Adam优化器,批量归一化,层次归一化,以及对抗性样本的发现。我们还引入了例如Transformer-XL、自动形式化、记忆转换器、批大小缩放和μTransfer等创新技术和分析。我们曾参与并领导了该领域包括AlphaStar、AlphaCode、Inception、Minerva、GPT-3.5、GPT-4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探索宇宙本质”这个使命,和大部分AI公司都不相同,显示出这可能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不过,今年4月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其实就表明了新AI项目的目标:“我要做一个'TruthGPT',它是能最大限度寻求真理、理解宇宙本质的人工智能。”
但还没解释要怎么“了解宇宙本质”,马斯克先发挥了其长处——讲故事。7月12日的披露日期显然经过精心挑选——在官宣后,马斯克又发了一张图,图上显示2023年7月12日,几个数字相加正是等于42。
来源:Twitter
“42”来自著名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是马斯克非常喜欢的作品。在故事中,一台名叫“深思(Deep Thought)”的超级计算机被制造出来,花了750万年时间计算一个终极问题的答案:“生命、宇宙和一切的意义”——最后答案为42。后来,42也成为极客间的著名暗语。
“一旦你提了一个正确的问题,答案往往是最简单的,正如我的英雄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所说。”马斯克表示。
尽管线上Q&A还有两天开始,xAI已经马上开始造势。在官宣后一小时,xAI发布了第一条推特:“有哪些最基础的问题,是还没有被解答的?”
这条微博引来大量转发回复,目前最高赞问题来自著名MIT人工智能学者、科技播客主播Lex Fridman:“AI有可能会意识吗?”(Can AI become conscious?)
马斯克并没有正面回复这个问题,而是扯了一堆人类进化过程里的的类似之处,表示自己同样对此好奇,颇有些哲学意味。
来源:Twitter
华人联创,豪华队伍
尽管还不知道具体产品和业务情况,但xAI本次披露的最重要信息,就是团队——xAI在官网罗列出12位主要团队成员。此前,他们分别任职于DeepMind、谷歌、OpenAI、微软、多伦多大学等学术机构和公司。
来源:xAI
总体而言,这支队伍成员普遍年轻、背景精英,这也是这波AI创业公司成员的典型画像。不过,xAI中华人的身影尤为亮眼,12位成员里华人就有4位,占了三分之一。
xAI的联创Greg Yang也是一位华人。Greg Yang出生于湖南,初中开始前往美国学习,本科与硕士皆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2018年Greg Yang获得本科生数学领域最高荣誉Morgan Prize,随后加入微软担任高级研究员。
在本科就读期间,Greg Yang曾花费一年半时间全职成为电子舞曲制作人和DJ,并在该过程中深度接触到了AI。在此之后,“实现人类水平的AI”成为了他的奋斗目标。
而要解开宇宙的奥秘,可能还是要押宝在数学上。xAI官宣后,Greg Yang在推特表示,开发大型神经网络的“万有理论”是提升AI提升至新水平的关键,这种AI能让每个人都能以难以想象的方式理解数学。
“Math for Al and Al for math!”他在推特结尾兴奋地说道。
另外两位华人成员张国栋、戴子航均是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就读。张国栋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机器学习博士学位。2022年毕业后加入DeepMind。而戴子航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在2020年加入谷歌。
最后一位华人成员Yuhuai(Tony) Wu 2021年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曾就职于谷歌的研发小组N2Formal,该组织主要负责研发能自己推理的“AI数学家”。Tony Wu与N2Formal的领头人Christian Szegedy,也都一同加入xAI。
Tony Wu在多伦多大学的恩师之一Jimmy Ba也同样加入了xAI。Jimmy Ba是加拿大 CIFAR AI主席,也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助理教授,研究集中于深度神经网络高效学习算法的开发,近五年引用量近20万。
马斯克还从谷歌DeepMind挖来了三名核心成员——Igor Babuschkin、Manuel Kroiss和Toby Pohlen,他们都于2017年加入谷歌DeepMind。
Igor是DeepMind AlphaStar研发团队核心成员——AlphaStar也是DeepMind的得意之作,曾在星际争霸中击败人类冠军。Igor在2020年-2022年跳槽至OpenAI,随后再次回到DeepMind。今年三月,推特官宣Igor和Manuel加入公司,分别担任高级工程总监与软件工程高级总监。
剩下两名成员中,Ross Nordeen曾担任特斯拉超级计算和机器学习团队的技术项目经理,Kyle Kosic曾担任OpenAI技术研发团队成员。
xAI并没有介绍团队的具体分工。现在唯一可以知道的是,现任人工智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I Safety)主任Dan Hendrycks将担任xAI的顾问——人工智能安全中心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减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社会风险”。
强劲对手
马斯克一直以来都对技术发展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危机感贯穿马斯克的创业史——他创立Neuralink是为了抵御AI伤害人类,如今创立xAI也是为了探索宇宙,创造更安全的AI。
这也是他和OpenAI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马斯克在2015年参与共同创立了OpenAI,但在2018年因和Sam Altman的理念不和而离开。马斯克抱怨ChatGPT具有政治偏见,并告诉合作伙伴,他希望“创建更追求真理的AI模型”。
而在OpenAI今年爆火全球、逐步走向商业化之际,马斯克更是积极站在前线反对。他炮轰OpenAI“根本不是我的初衷”,称其为“由微软控制的闭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
今年4月,他甚至带领一批科学家签署联名信,呼吁暂缓AI研究,先建立好监管机制——但他一面呼吁,但另一面马不停蹄地买芯片、准备xAI,无疑有“裁判下场打比赛”之嫌。
但如今一个确定的未来是,xAI会成为OpenAI的强劲对手。
来源:Twitter
xAI未来会和马斯克的产业有多方面合作。xAI在官网里表示,其独立于X Corp(Twitter、特斯拉等公司的母公司),但xAI“将与 X (Twitter)、特斯拉和其他公司密切合作,在实现我们的使命方面取得进展。”
对xAI而言,这至关重要,意味着训练数据、算力和应用场景都齐全了。
首先,在数据层面,推特就拥有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在内的巨大多模态数据库,以及特斯拉多年来积累的高质量AI数据。
“xAI是唯一一家能够直接合法访问如此庞大且每日扩展的语料库的AI公司。”来自英特尔的高级AI科学家Jim Fan在推特上表示,“并且,Tesla的FSD(全自动驾驶)团队有多年训练超级计算机集群Dojo的经验。”
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的Tesla Bot 来源:视觉中国
Tesla也会成为xAI有力的硬件联盟。Jim Fan还表示,如果未来进一步和特斯拉结合起来,Tesla旗下的人形机器人Tesla Bot会成为xAI的物理载体。
对比如今正在努力解决合规问题的OpenAI,上述这些条件会成为xAI的独特壁垒。
另一个侧面证明是,消息出来后,市场对此反应不错——特斯拉股价变动不大,甚至还涨了1.5%。路透社评论道,这表明投资者并没有担忧xAI会分散马斯克的注意力。
这并不难理解。如今大模型已经开始进入产业落地阶段,ChatGPT的app增长开始放缓,另一面是其api调用数量在增加,证明其正在深入到千行百业中。
而xAI刚成立就背靠特斯拉、Twitter,这会是未来落地时能够挖掘的两座富矿。
不过,马斯克想要带领xAI具体做什么,怎么“探索宇宙”,还要等到周五揭晓。但无论如何,这位科技狂人正式入场,无论带领xAI走向何处,都无疑会让大模型之战来到一个崭新高度。
36氪旗下AI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马斯克宣布成立xA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