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关注我们
国际宏观金融:
美欧韧性犹在 紧缩周期延续
2023年一季度以来,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体通胀已快速回落,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仍居高不下。特别是5月份美国核心通胀率为5.3%,超过总体通胀率1.3个百分点。疫情期间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推出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导致总需求异常强劲,叠加新冠疫情对人力资本造成的重大损伤,使得美欧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造成核心通胀十分顽固。在6月份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首次按下“暂停键”,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选择继续加息25个基点和50个基点,日本央行则继续坚持宽松货币政策立场。通胀缓解、美债上限协议达成和信贷收紧是美联储停止加息的主因。
一季度美国和欧元的GDP同比上涨2%和1.3%,超出市场预期,并未陷入衰退。从需求面看,强劲的就业、收入和消费支撑美国经济在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约束下温和增长。从供给面看,疫情改变了行业结构,低生产率的接触服务行业转向了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等高生产率的在家办公服务行业,从而使得总生产率提升。
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比预期更强劲,就业市场比预期更紧张,核心通胀率比预期更高,预计美联储在下半年可能会继续加息1~2次,每次25个基点。欧元区和英国为抑制通胀加息是必然选择。持续紧缩的货币和信贷环境将对美国强劲的内需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随着美国经济韧性被不断消解,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国内宏观金融:
经济弱势复苏 政策亟待破局
二季度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预期不稳,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减弱。从增长动能看,收入和就业预期偏弱制约消费增长,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外需不振造成出口增速回落。从金融条件看,新增信贷、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拖累社融走弱,M2-社融剪刀差有所收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市场需求不足叠加宽信用受阻,经济复苏面临阶段性通缩压力。
当前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微观主体预期转弱和资产负债表受损导致需求扩张乏力,表现为资产缩水和预期不稳导致居民主动去杠杆、利润下降和信心不足削弱企业加杠杆意愿、土地财政低迷和偿债压力上升倒逼地方政府被动去杠杆,预防性储蓄和债务偿还阻碍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在低基数支撑下或达到7%左右的年内高点,在政策适时加力的前提下,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实现5.5%左右,带动物价温和回升。中国经济破局关键在于宏观调控政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发展中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兼顾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改革治理。当务之急是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修复资产负债表,中央财政应适当加杠杆并提高赤字率,货币政策仍有较大幅度降息空间,房地产纾困政策需向优质民营房企倾斜。中长期仍要靠改革根本稳定市场预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从国家治理高度,充分运用国家信用,加强发展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积极性,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亲清”环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详见
《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二季度)
END
如您对内容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