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太快了,需要留点时间讨论」
记者|吴洋洋
编辑|王姗姗
Key Points
GPT现在还天天胡说八道,但iPhone刚发布时,外界也充满了质疑。
新技术早期应用一般都是「新瓶装旧酒」,技术普及后会产生原生商业模式。
现在还非常早期,iPhone发布好几年之后,字节跳动才出现。

并不看好Windows + Copilot的组合,ChatGPT成为新平台的可能性更大。
AI是无形技术,具备产品和场景的互联网公司仍然有优势。
技术革命早期不需要很复杂的产品,重要的是迭代。

任何一次浪潮都有泡沫,但这次泡沫下面的啤酒比较真实。

如何理解GPT、ChatGPT及其引发的全球技术变革,包括中国公司在其中的角色,戴雨森有一套简单又易懂的比喻:GPT是AI的新大陆,ChatGPT相当于冒险家们在新大陆上发现的黄金,中国公司的追赶之旅则如同知道了新大陆和黄金所在,并且知道OpenAI是坐船去的,也知道船大概的样子,但没有详细地图。
在这个隐喻中,戴雨森也认同中国缺乏一个GPT-4级别的大模型,但他仍然对中国公司能开发出自己的大模型并建立生态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看来,大模型是种80分也能用的东西。如果仍然用「新大陆」来打比方,就是有人坐泰坦尼克号去新大陆、有人坐飞机、有人坐帆船、有的颠簸、有的漏水,但最终都会到达目的地。
戴雨森本人曾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曾于2010年与陈欧共同创办电商平台聚美优品),经历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技术浪潮。其后来参与创立的真格基金也是生成式AI领域的积极参与者,早在今年2月,美团原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宣布大模型创业时,这家机构就出现在了其首批融资名单中。
AI新浪潮的故事会如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讲述吗?「新皮层」同戴雨森进行了对话。以下是访谈内容,话题涉及生成式AI的商业价值、它可能如何重塑商业生态、创业公司的机会、投资泡沫以及我们在AI新纪元中正走在哪个阶段。
大模型让智力的商业成本趋近于0
新皮层:生成式AI的浪潮从ChatGPT发布开始,作为投资人,你从何时关注到这个领域?
戴雨森:从GPT-3开始,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之前也持续在看AI项目,但就像在iPhone诞生后,投资移动互联网才真正有意义一样,对生成式AI的投资也在ChatGPT之后才变得真正有意义。
新皮:在你看来,ChatGPT是什么级别的创新?
戴雨森:对于学界,GPT-3是极具突破性的。从那时起,学界就逐渐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而ChatGPT则是一个跨越式的产品,它很好地向大众展示了GPT模型已具备的能力。所以它们的热度很不一样。
其次,回看历史,当做一件事情的成本突然降到极低,甚至为0的时候,会催生很多化学反应和本质变化。历史上,「智能」这个词一直都意味着「人」,需要多少智能,实则是需要多少人。而现在,理解和生成的成本近乎为0,这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让「智能」这种原来稀缺的资源不再稀缺。我觉得称之为工业革命并不过分。工业革命极大地降低了动力的成本,使之变得非常便宜,人们做事的能力因此增加了10倍、100倍。
第三,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之前,AI只能在一个特定领域内工作,比如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而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能使AI应用于更为广阔的领域。像使用计算机一样,大量的人都将会需要AI助手。无论是对于设计师、作家,还是投资人、企业高管、律师,AI助手带来的生产力变革都是显著的。
从生成式AI到AGI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价值就是大幅降低做事的成本、提高效率。人和机器交互的范式将发生变化,因而有大量应用可以被重做。
新皮层:除了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的模型越来越多,它们之间未来会是什么关系?
戴雨森:多模态肯定是个大趋势。在2017年,对抗式生成网络GAN就非常火,它生成的图像质量比原来好了很多。Diffusion Model出来之后,又比GAN进步很多。
AI领域不断在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新模型代表一种新范式,出现的时候远超之前的效果。所以到现在也不能说大模型是终局。如果两三年前你问这个问题,专家会觉得BERT这个双向生成的模型更好,GPT-1 和 2 也比不上BERT,直到两年后GPT-3出现,大家忽然又觉得这种单向预测模型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也认为,大模型也许只是中间的一小步,甚至是一个弯路,也许人们还会发现更好的解法。我觉得是完全有可能的。
新皮层:为什么在ChatGPT之前人们没有对生成式技术产生热情?
戴雨森:之前的模型都没有突破「人工智障」的阈值。GPT-3的出现等于发现新大陆。哥伦布肯定是激动的,因为他就是想发现新大陆。但是对于普通人,新大陆能干什么呢?看起来很荒芜。ChatGPT的出现,好比是在新大陆上发现了黄金,所有人都明白要去淘金了。它用技术和产品,展现了商业的价值。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有一个这样的时刻。技术已经到来了,但大家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直到有一个好产品出现——直观、无可辩驳地展示了这个技术能做到什么。其实互联网在1970年代就有了,但直到1993年网景浏览器诞生,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哇,我可以在互联网上做一个网站让大家来访问。一下子就都明白了。
我们常常需要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去告诉大家一项新技术可以做什么。这也是为什么黄仁勋将ChatGPT称为 AI的「iPhone时刻」。
「AI化」只是大模型商业化的第一步,
「AI原生」能创造更大价值
新皮层:AI带来的效率改变是在原有产业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提高它们的效率,还是会产生新的结构性变化、出现新的生态?
戴雨森:在一个新技术刚出现时,早期应用一般都是「新瓶装旧酒」,即用新技术把已有场景再做一遍,比如现在大家都试着在应用里加入一个 Chatbot。
这在互联网早期也出现过。互联网刚诞生时,大家也不知道拿它干嘛。于是邮件就变成了电子邮件、报纸杂志变成了电子报纸,也就是门户网站。每个公司都想要做一个自己的网站,但不知道有什么用。在这个阶段,新技术带来的真实价值往往是有限的,也会迎来第一个预期落空的回调。
第二个阶段,在新技术普及之后,会逐渐产生新技术原生的商业模式,也是能获得最大价值的部分。比如当所有人都把大量信息放上网之后,为了检索,就出现了搜索引擎;大量用户上网之后,就出现了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也是如此。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信息消费变得更加高频和个性化,在很多场景里,推荐引擎(比如今日头条)逐渐替代了搜索引擎。
有人会讨论第三个阶段,比如超级人工智能是不是会产生、人是不是会被取代。我觉得这已经超越商业模式范畴,进入了哲学领域。目前可能还没到这个阶段。
新皮层:你觉得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混合吗?
戴雨森:首先肯定是要把已有场景都做一遍。比如ChatGPT之前有很多Chatbot,常被叫做「人工智障」。ChatGPT也是Chatbot,但它很聪明。绘画、写文章,这些场景都会接入AI工具。比如微软在浏览器和办公软件中都加入了AI能力(指Windows Copilot和Microsoft 365 Copilot)。第一步,大家都会把自己先「AI化」。
AI化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AI助手。这些AI之间如何互相通讯、协作就是新的问题。再比如说,当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都在使用大量不同的AI助手,随之也会搜集和产生大量新的数据。到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些原来根本不存在的场景,能做一些原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很多人会想象,电影《Her》中男主和AI谈恋爱的情景。这样的想象是富有浪漫主义的,未必成真,但AI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让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都很兴奋。
新皮层:会出现全新的平台型企业吗?现有企业如果不跟进会怎样?
戴雨森: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新的平台会出现,但大概率不是旧平台+ AI 功能,也不会解决已有平台解决得很好的问题。比如,我并不看好 Windows + Copilot的组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然被塑造,直接引入全新的交互技术,是很难适应的。因此,ChatGPT 成为新平台的可能性是大于 Windows 蜕变的。
新平台出现的先决条件,是新技术要做到一些原有技术完全做不到的功能,或者成数量级地提高用户体验。如果只是提高一个百分比,那用户大概率是缺乏迁移动力的。这些新场景是什么,是我们都在不断思考、寻找的。
新皮层:你认为留给没有AI功能的应用留住用户的时间有多长?
戴雨森:AI 能够直接替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语言、翻译类产品。但有的产品与工作流整合更紧密,替代壁垒就更高。例如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软件,有数据和用户关系壁垒的软件等。
新皮层:C端会更快?
戴雨森:C端是比较快的。语言写作类最快,ChatGPT本身就是一个更好的工具产品,可以直接完成简单的翻译总结。对白领来说,不用动太多脑,缺乏创造性却又不得不做的文字工作,都可以省掉。设计工具也是,设计师大量时间都在做类似于缝合怪、寻找和拼贴的工作,文生图或图生图应用可以大大解放设计师的时间,到真正的创意工作上来。
技术的本质,是让每个人都变成超人。农耕时代,所有事情都得人自己干。互联网时代有了Google,人就变成了某种程度的超人。有了AI之后,我们又会比一二十年前的人更像超人。
新皮层:哪些产业可能会被AI颠覆?
戴雨森:人类一直在消灭工作。技术的进步会把原来的专职工作融合到每个人身上。例如,以前有电梯操作员、打字员、驾驶员、翻译等工作,都逐渐被新的技术和工具整合到我们身上。
生成式AI和互联网刚出现时不太一样。AI 是一个无形的技术,最终在找寻有形的产品场景落地、与用户建立关联,这个时候具备产品和场景的互联网公司是有优势的。
但反过来,一些新产品冷启动变得可行。很多线上游戏都有网络效应,要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如果AI和真人玩家没有区别,也许游戏的冷启动就会变得更简单,所谓「元宇宙」也就能变成现实。
创业公司:一开始不要把产品想复杂
新皮层:AI带来的商机里,哪些会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戴雨森:创业公司在应用层会有很多机会。底层模型已经被封装得越来越好,创业者可以专注开发应用,而不用太考虑如何实现底层大模型。Huggingface这样的开源社区也已经聚集了很多贡献者,为创业者做出自己的应用程序做好了准备。
移动互联网后期,年轻创业者或者独立开发者越来越难做出一个大的东西,因为赛道已经变得很内卷。现在我们又重新开始比拼创意。一个很小的团队,甚至是一些个人开发者,都可以做出很有意思的产品。
技术革命的早期,不需要很复杂的产品就可以成功。iPhone刚发布的时候,有一个好摄像头,很多人开始拍照,于是美国就出现了Instagram。一开始Instagram就是个滤镜工具,是一百分之一。但在积累了很多用户内容之后,它就变成了社交平台。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也是工具型产品的机会,一上来显得比较单薄,这也就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早期的样子。互联网最早的一个大应用是Yahoo,就是一个导航站。中国也有好123,都很简单。
新皮层:你们看过哪些类型的项目?
戴雨森:我们看了很多,也投了一些。比如说有的工具是把一个PDF放进去,就可以输出总结;有的是帮你总结Bilibili或者YouTube上的内容;还有的是帮你审查这个网页上有什么问题,或者帮你做一个跟自己一样的虚拟人模型。都是很有意思的工具,在做一些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但具体谁能够积累足够多的用户、谁能够在场景里形成壁垒,就要去做、去经营、去竞争,最后跑出来。应用层跟底层技术关系其实没那么大,更多是抓住了一个正确的场景,找到了正确的用户需求,把它做好。
新皮层:创业者也有人自己去训练大模型的,你怎么判断大模型的终局?
戴雨森:我们也在看,并且投了一些大模型公司。中国缺一个GPT-4级别的大模型。在做大模型的思路上,有人做开源,有人做多模态,有人做能够在本地跑的、规模小一点但性能还不错的模型,有很多尝试。这个领域的结果可能会收敛,不会有很多个大模型。可能有那么几家还不错,最后成为核心基础设施提供者。但现在判断终局还太早。
新皮层:大模型会有互联网那么大的马太效应吗?
戴雨森:要看是ToB还是ToC。比如像Google、Meta,它们的核心产品都是ToC的,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但是ToB的公有云,美国三家主要的公有云公司都有不错的市场份额。因为ToB只要性能没有大差异,总会落回价格、服务、生态层面去竞争。
目前来看,底层大模型有点像ToB的公有云,至少目前商业模式就是卖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现在OpenAI跑在很前面,但其他几家云计算公司的模型也在进化,也不能说差很多。
各有千秋的话,可能形成几家寡头垄断。但OpenAI也可能一骑绝尘,大家都和它差距很远,因而形成了技术壁垒,最后都要用OpenAI的模型。按目前我们看到的,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新皮层:可能更像云,不像互联网?
戴雨森:基础模型主要是ToB。但是应用层,比如通用AI助手,很可能赢家通吃。如果你要下载通用型AI助手,假设一个AI口才最好、脑子最活,价格又很低,那为什么大家不用最好的?大家都想请那个最聪明的助手。
新皮层:对于应用层的创业者来说,是否一旦产品架构到了某个大模型上去,就很难再切换?不像换云计算平台那样容易?
戴雨森:很多人基于大模型做应用,需要的是大模型的语言能力,而非知识。大模型自己是缺乏知识的。现在大的范式是,应用产生内容,然后我通过语言模型让内容和用户去做交互。比如微软的Bing,其实是Bing搜索出结果,再让前端的语言模型讲给用户听。模型起到的是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语言和知识是分开的。当然,ChatGPT学习过很多语料,本身已经具备很多知识。但那些知识——第一它会有幻觉,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第二,它很难实时更新,因为训练需要时间。所以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应用的「嘴替」,可能到最后你会发现用哪个大模型并不是那么重要。给用户提供服务的可能是整合模型,里面有Google的大模型、有OpenAI的模型、甚至有某种基于规则的模型。
你提出问题后,应用会将这个问题给到不同的大模型,再把最好的回答放出来。或者整合几个回答后再告诉你,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如果大模型只是一个引擎,数据并没有在大模型里,那在某种程度上大模型就是可切换的产品。
新皮层:在诸多机会中,真格基金会更看重什么类型的项目?
戴雨森:我们一直秉承投人逻辑。有一些人是AI里非常厉害的,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水平。也有的人对于商业创业很有经验,能够在新时代到来时找到新的机会。我们分别叫做「小天才」和「老司机」。
应用端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大模型端很烧钱,竞争很强,但大家需要去布局。
新皮层:为什么会投王慧文呢?
戴雨森:王慧文是一个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必须投的创业者。他符合我们对于一个优秀创业者的各种标准。
新皮:他本人好像并不懂AI。
戴雨森:马斯克做火箭之前肯定更不懂火箭。很多事情,做一个公司和作为一个专家是有分野的。
新皮层:他的项目具体做什么?
戴雨森:大模型和应用生态会同时考虑。可以这么理解,只做一个Windows,没有Office也不行。Windows里当然有很多别人开发的软件,比如Adobe。但微软得把关键应用做出来,去建立生态。
大模型仍然诸多工程问题需要解决
新皮层:很多中国公司都在ChatGPT发布后不久,就推出了自己的类ChatGPT产品,训练大模型的技术有这么简单吗?
戴雨森:单纯弄个叫「大模型」的东西,只要有算力、有显卡、有语料、有算法,拼凑出来是不难的。但里面有很多工程上的具体挑战,需要时间积累。
清洗中文语料是相对困难的。虽然OpenAI它们用的都是开源数据,但就好像都从同一个地方买菜,如何清洗、如何制备原材料,会变得很重要。里面有很多需要试错、需要know-how的地方。
其次是算法。大家对大方向相对明确,但最新的GPT没有开源。有点像你去新大陆,你知道OpenAI是坐帆船去的,也知道帆船大概的样子,可是你没有详细地图。
新皮层:那还是要冒险的。
戴雨森:对,我挺喜欢新大陆这个比喻的。大模型不完全是新事物,大家都有一些积累。但GPT强就强在,它不只是有技术突破,它实现了产品上的突破。
产品上的突破就包括怎么做对齐(alignment),怎么做监督学习中的对话范本,这些都非常需要一些know-how。我们会经历摸索期,但我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语料、算力、算法上,不存在我们完全无法逾越的障碍。
其次,大模型80分也能用。还用新大陆打比方,有人坐泰坦尼克号去新大陆,有人坐飞机、有人坐帆船、有的颠簸、有的漏水,但最终都会到达目的地。一些国产模型和ChatGPT当然有差距,不过也在变好。
新皮层:硅谷的生成式AI是什么样的生态,跟中国有什么差别?
戴雨森:硅谷有各种各样Copilot for X ,即某个场景下的AI助手。程序员的助手、律师的助手、医生的助手……只要是与白领、语言相关的工作,就会有很多AI助手。也有像character.ai这种更娱乐性的。原来做虚拟人,追求的都是视觉上的相似性。但实际上,一个能和你交流的虚拟人,可能比视觉模拟更重要。
应用层百花齐放,大家都在想如何用新的交互方式创造有意思的应用,如何在应用中更好地部署、调教大模型,更好地挑选各种各样的场景。我们看到硅谷的VC也都在投资这样的项目。
新皮层:上一轮的AI浪潮,从2012年深度学习变得可以产品化开始,热度持续了近10年,在中国也产生了AI四小龙这样的成果。你认为这一轮热潮的特点会和上一轮有什么不同?
戴雨森:首先,AI新浪潮的范畴、热度和影响力会更大。上一个时代的AI只存在于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少数几个领域,相对在几个单点。这一轮,基本你能想到的、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领域都可能产生相应的应用。
第二,原来的AI创业者都要自己训练模型,自己搭架构。现在,你可以通过很低的价格获取一个很好用的API,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搭出更大的建筑、更好的应用。
第三,模型不用完美也可以工作。
虽然任何一次浪潮都有泡沫,这次也是如此。但泡沫下面的啤酒还是比较真实的。
新皮层:那之前像AI四小龙那样的垂直领域还存在吗?
戴雨森:我觉得也不一定。ChatGPT像瑞士军刀,它可以帮你出题、写论文、做总结,但每一个干得都不够好。如果你的需求只是切水果,瑞士军刀是够用的。可如果你要去森林里开山劈路,那瑞士军刀是不够的。
因此,在你的垂直领域做到足够深,能够基于大模型做更多的Fine-tune(精调),或者把更多的用户专有数据跟模型结合,就可能让你的产品不可替代。但如果你的产品很薄,就会被一把瑞士军刀替代。
新皮层:国内不同公司推出大模型的进度开始拉开差距,你认为这主要跟什么有关?
戴雨森:现在真的非常早期。iPhone刚刚发布两三个月时,你能怎么判断10年之后的终局?我认为这是长期的事情,是长达一二十年的大趋势,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一个级别。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东西,长时间看可能都是错的。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追求一个月、两个月的进度超前。
新皮层:如果与移动互联网早期相比的话,国内产业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否比移动互联网早期高很多?
戴雨森:第一,经历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大家都意识到,在科技创新来临的时候要去投入,因为类似的范式变革已经发生过了。第二,大家肯定是有焦虑,这来源于和美国的对比。
但要真正创造价值,肯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个月、 三个月、 一年就定胜负,有踏踏实实的恒心更重要。很多人在互联网里,也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新皮层:你会不会觉得现在投资过热?
戴雨森:短期会存在高估。GPT也一样,现在还天天胡说八道,大家好像也不太在意。这是因为它还有局限,技术方面还有空间。长期看,它能做很多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我希望大家能够降低些热度,多些脚踏实地。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我自己也非常激动。和最开始看到互联网一样,我看到很多相似的东西。
iPhone刚发布时,外界也充满了质疑。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所有厉害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都是过了很久之后才出现的。字节跳动2012年才创办,在iPhone发布好几年之后。
新皮层:到今年年底,你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行业会变成什么样?会有怎么样的项目出现?
戴雨森:肯定会有进步,离大家的期待值可能又有点落差。到年底,中国公司大模型达到GPT的水平,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要给大家多一些时间,里面有很多的工程问题需要解决,都得需要实践、经验。
反而我更担心的还是人的层面。哪怕是大公司,也承认做最新算法有些要解决的潜在问题。我们缺一些顶级的科学家。
-END-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智能,不只是 AI。
若想了解更多当日资讯,请点击阅读往期
若想了解更多对话,请点击阅读往期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再次,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