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是毕业论文中
最温柔的几页
博雅塔下闪光的青春
未名湖畔晃动的树影
被一同写进篇末的章节里
那些并肩高歌、饮茶赏月的日子
被揉进词句
在北大学子的致谢里
又有谁的身影,谁的名字
纸短情长,一起品读
01
致初见丨 那是我看到的第一片北京的云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
当故乡成为地图上的一个点
在一个高温的八月
和北京的云打个照面
此后那缕初见的阳光
明媚过数以千计个日夜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这些温柔的段落
写给与北大的初见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孔翔樂
我生于2001年的中国香港,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八年,而后又在内地求学四年,乃成此文。一千三百七十二天前,我在2019年8月17日的KA900航班上抚摸着清晨微曦,写下了这句话:“不舍与期盼、机遇与挑战,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当我四年后再次回望这句“史料”时,我甚至有些费解:四年光阴流转,我成长了太多,以至于突见那时的自己都觉得生疏了。
@2021届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生 叶品汉

 △ 2018.9.21→2021.7.16
五年前的寒假,故乡的海水正蓝,高雄港的船只往复,尽收于台湾那一弯秀丽起伏的海岸线。浪花叠叠,乡音频频,多少不舍和祝福都付其中。那一年,我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心怀敬畏,憧憬仰慕,那是我与北大的初次相遇,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乡。因缘际会,2018年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回到北京大学,心境虽有不同,所幸一花一草、一湖一塔皆如旧时模样。
光阴荏苒,求学三载,转瞬竟到了正式告别的日子。欣慰的是,这次我不再似当年那般懵懂,我踏实地走过每一步路,真切地感受过每一份心意,执笔的此刻,往事浮沉、百转千回,终如吉光片羽一般,铭刻在心。
@2022届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 蒋铭权
2018年9月10日上午,从小西门走入,是我第一天踏进燕园。当时的我,拖着34.5公斤的行李箱从澳门来到了北大南阁、廖凯原楼完成报到。转眼间,这座园子已经与我共同度过1346天。四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论如何,这四年必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日子。如果重新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你——北大。
02
致热爱|我相信我们都通晓一种语言
我们通晓一种
因选择这条道路而习得的语言
如未名湖日出时霞光殷红的远方
给予你我的暗示
如果一定要说话
除了热爱我无言以答
在生活干枯之际
是这些热爱频频续杯
这些珍视的段落,致以热爱
@2023届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生  刘昕阳
从前辈们身上,我获得了一些隐秘的传承,习得了一些古老的智慧。感谢苏轼、王小波、给栀子花代言的汪曾祺、给胡玉音和秦书田搭线的古华、写下“日が出るでしょう。それから日が沈むでしょう”的夏目漱石、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的詹姆斯·凯瑞。我没什么文化,书看的不多,影视作品就更少,因此在寥寥无几的输入后,遇到喜欢的,总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反复念叨,来回援引,翻来覆去就用那么几位、引那么几篇——但就是这几位、这几篇、构成了我最原始的、对于语言、文学和世界的认识。
@2023届考古文博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蕻荃
当我温和地走入那良夜,一次次从纷繁复杂的墓葬材料中抬起昏沉的头,我常常不自觉地凝视窗外的漆黑,寻找傲然于其间的一抹光明。博大精深的考古学足以包容我的任性,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等待归家的游子,笑眯眯地抚慰他的悲伤与叹息。日渐沉迷于考古学的过程中,我总会产生看似可笑的错觉:发掘报告的一字一句仿佛在向我呐喊——你就是要温和地走入那良夜,因为你研究的是丧葬,面对的是死亡。而我珍视这份难得的机遇,在与自己的和解中默念“意义织开天网,我于其中蛰伏”,做回质朴的孩子。
03
致恩师|一朝沐杏雨
是引路人,是燃灯者
是丰满理想的包容伞
是知识空缺的补漏人
目睹日渐拔节的成长
畅聊天马行空的万象
以身作则彰显着何为北大风骨
耳濡目染传承着北大基因
是他,是她
这些特别的段落,属于恩师
@2023届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毕业生 任卓然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贺灿飞(左)
感谢我的导师贺灿飞教授。贺老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我热爱并选择经济地理学的原因,更是我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动力。五年里,不知多少次在微信上、邮件中、办公室里、五四操场上与贺老师讨论学术、畅聊人生,贺老师的指导和信任让天赋平平的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学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我深知自己远没有达到贺老师的期望,但我会以贺老师为榜样,带着老师的鼓励在追求学术真理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2023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珂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洪喆
感谢王洪喆老师,如果没有您我的大学生活必然完全是另一番模样,虽然我在其中始终是一个离谱的添麻烦者。老师的教导塑造了我本科以来的兴趣和心性。从一个学科建制之外略显另类但无疑更广阔的视角,奋争着去学习、去描述、去理解的努力,贯穿着我的成长历程。正如韦伯的学生卡费尔所说:“这种力量的法则正是最终能够激发一些人的活力……并不安慰你,但是带给你力量。”这篇文章可能是一次拙劣的模仿,但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东西将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不断攀登。
@2023届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宇轩
艺术学院副教授 贾妍
感谢我的导师贾妍老师,贾妍老师是我四年求学生涯中最想感谢的人,她是一个温和又有灵气的人,包容了我过剩的兴趣与太少的知识。还记得刚入学时误打误撞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世界,每个周四下午都仿佛时光穿梭。我坐在离黑板最近的位置,作为大四专业课里唯一的大一学生,贾老师看到我费解的表情就会不厌其烦地重新讲解背景知识。感谢贾老师对我所有的关怀与鼓励,感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给予我的无尽安慰与无言感动。
04
致家人|他们用一生和我说路上小心
我生就冒险的羽翼
他们是停歇的树
每一次触摸到的天空
来自不留余力的托举
在京城流光溢彩之下
家是心头一直眷恋的原坐标
这些温暖的段落,为了家人
@2009届哲学系博士毕业生 肖清和
母亲对我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她不仅仅赋予了我的生命,而且还让我重新上了学。她曾为了我而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我而情愿自己受苦受累。母爱大如天!
最后我希望对母亲致以歉意,虽然我是她唯一的生命支点,但我很少回家看她,有时打电话的机会也很少。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生活在一起,让她不再孤独、不再牵挂、不再受苦
@2023届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硕士毕业生 唐金潼
感谢我的父母。京城流光溢彩,万家灯火,唯有家乡今游子眷恋。北方的风偶尔吹出的南方味道,总是会令我止不住想念。因为仍然相信未来有我的一席之地,也因为不相信人生只存在有限的可能性,所以选择继续冒险,看看世界的另一面。但无论身处何方,父母与家乡都是我在远方求学路上最深的牵挂。
05
致恋人|特别鸣谢你制造更欢乐的我
ta是照进灰败的光与热
是一帧帧记忆定格
这些浪漫的段落,写与恋人
@2023届历史学系本科毕业生 莫筱璇
感谢我的猪猪,北京的春夏秋冬,秦皇岛的泛白波浪,保定的辛亭荷花,天津的奇异瓷瓦,广州的百米高空,青岛的咸味海风……我们一起踏过山河湖海,又期盼更远的未来。而2020年那自我与社会的痛苦,漫长考研历程的煎熬和复试失利的挫败,我大学生涯中灰蒙蒙的日子里,总有你予我光热。人们常笑道如果将对象写进致谢里,日后如果分开可能会难堪,但你知道的,一万年太久远,我向来只争朝夕。
@2023届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 禹淑彬
特别感谢我的麻宝。很幸运能够遇见这么有趣可爱的灵魂。与你相处轻松、默契、愉快,就像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治愈我的一片小森林,你的爱和支持也让我更加坚定勇敢,乐观积极!期待前行路上未知的景色,愿与你共同奔赴人生这场伟大冒险。
06
致密友|沿路一起走半里长街
共享悲喜与笑泪
漫溢一个个瞬间
有几个知音共振
又从无聚散界线
“不过是因为想要再晚一点
唱起那首青春大概”
朋友是有幸同行的相交线
多幸运与你并肩
这些热烈的段落,属于密友
@2023届硕士毕业生 张文杰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虽然时不时调侃自己的“新传人”身份,却在“自由散漫”的蒙民伟楼真切地体验着最为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比如,想不清楚研究问题的提法,转身和博士姐姐聊聊便想通许多;想踢球,在群里喊一声,球队的弟弟妹妹就一起奔球场去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在松散的空隙中手挽着手漫游的同行者。我之所以迟迟不肯起笔这篇致谢,不过是因为想要再晚一点唱起那首《青春大概》,但我知道我终将在某个夏日、在“凤凰花开的路口”挥别那些我难以割舍的人,不能免俗地落泪。
@2023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思琪
感谢我的室友杨璐伊、杜灵漪、郑婷婷,在31楼345这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总能弥漫着我们四位的欢声笑语。我会记得与你们度过的每一个夜晚,记得与你们走过的每一条小路,记得与你们不顾形象的每一次大笑,记得与你们的每一件小事。但很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也注定将在这年盛夏分道扬镳,在这真心祝福即将远行的你们前程似锦,未来取得更多的辉煌。
@2023届药学院本科毕业生 刘蕴玥
感谢芯片小组的同门们,“如果我们不曾相遇,我会是在哪里”,你们是我受用一生的宝藏,感谢王瑜江、侯宇、高照、吕恬、陈镇南、郭佳影、程璇、刘扬、沈逸岚、陈奕萱、郭奕然,感谢师姐师兄带我做的实验帮我拧的培养基传的细胞补的液氮,感谢和你们每一次的出行聚餐聊天打游戏,你们让实验室成为闪闪发光灵光乍现的所在,今天还能在一起吧,以后我们各自还有一生的奇迹。
07
致自己|不枉那青春勇
不断地解构和重塑
不断地认识到“我是谁”
也许这正是北大交给我们的重要命题
沿途不枉为少年
一路上翻山越岭的自己
辛苦却滚烫
这些坚定的段落,留给自己
@2023届历史学系本科毕业生 莫筱璇
我感谢这样自己,满怀着爱,敢闯,有些笨,有些小聪明,过出了有遗憾,又痛快的本科五年。我可能是平庸的,可能是闪亮的,可能是爱瞎折腾的,可能是收获满满的,可能是受人指摘的,可能是集众人所爱的……我不在乎这些形容词,不在乎这段旅程是否完美,因为在北大的日子里,我知了何为热爱,知了何为爱,知了何为。
我知了我的身上,有不可战胜的夏天。
@2023届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子月
感谢这个园子,感谢在这里上过的每一门有所启迪的课程,感谢在这里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晒过的每一缕阳光,此刻的我就由这些组成。
最后,想要认真地感谢自己。
长路漫漫,风云千樯,感谢张西西始终做自己的领路人。
@2023届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硕士毕业生 唐金潼
我想借用贺炜在2022年世界杯决赛之夜引用的博尔赫斯的话:“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我至今仍然在反复咀嚼这句话。
这三年我最大的感悟是,生活都是自己过出来的,而不是由外在的“主义”“正确答案”定义的。生命的意义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自己与世间万物身上,在于与世界或交手或和解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用理论来规定、取代或束缚自己的真实生活,而应该用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种种智慧对话。或许只有在生活这个大隐隐于市的修行场里试炼,踩坑,犯错,我们才能脱离那种被各种抽象的理论撕扯,不停和别人比较、争吵,陷入精神内耗的状态,认识到内心真正的渴望、热爱与幸福源泉所在。
08
山水一程|活在每一个瞬间里
这里有黄焖鸡

这里有橘猫
这里有一卷一卷晕开的晚霞
未名湖是玻璃海
我们其实活在这样的瞬间里
回忆的时候
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细节照遍山水一程
感谢花叶间那些寄送故土的风
这些闪光的段落
留给路上细碎的瞬间
@2023届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子月
感谢勺园黄焖鸡一直这么好吃,在每个对食堂无语凝噎的时刻拯救我的全世界,感谢静园的橘猫凤爪,生活灰暗的时候总还有你呼呼大睡的身影安慰我,感谢未名湖,在每个或明媚或暗淡的日子里真正成为一片海洋。
@2023届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 肖怡
感谢三角地摇曳多姿的虞美人,计算中心楼前飘黄的银杏叶,治愈怨气的早八人;感谢燕南园热闹喧妍的二月兰与熹微晨光中升腾的雾气,让去往图书馆自习的路上得以短暂跌入童话世界。感谢在光秃秃的季节误打误撞遇上北大的花房,和辛勤侍弄花草的园艺工人。感谢燕园这群热闹却又寂寂的生灵,无言容纳我一切热烈或伤怀的情绪,花叶间为我寄送故土的风。
@2018届哲学系博士毕业生 姚宇臣
感谢北京大学畅春新园4号楼的宿管刘亚玲阿姨,在畅春新园的三年得到您许多关心和开导,使我尽可能免于生活琐事的烦扰,从而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09
告别|行文至此,落笔为终
告别的也许不只是博雅塔、未名湖
还有那些无法复刻的青春岁月
还高兴地说春天来了的他们
北大里的他们,北大里的我们
行文至此
那些不舍的段落就送给离别
@2023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涵抒
这篇文章仓促,幼稚,野心过剩而专心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未免过多。但本科四年也本就仓促,幼稚,野心过剩而专心不足,在一次又一次遗憾又解脱的“点击提交”中流水一般逝去了。因此要说文如其人我也同意,只不过唯一的区别在于,燕园四年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尽如人意之处”。
@2022届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欣萌
感谢北京。我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常常交织着爱与痛,伴随着长达一个月的圆柏花粉过敏,我投入写作,一天之内用完的面巾纸就比这本论文还厚。但当我发觉我对北京的爱时,我意识到爱一件事物根本不需要理由
@2023届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 谭星星
回望五年,目光所及,皆是回忆。有在地学楼的阳光里、理教三楼的观景位上、清晨的未名湖边、深夜的文体部里、知岛的咖啡香中努力成为“卷王”的日子;有伴随秘书处一起长大,从“憨憨”一步步蜕变为“高级工头”,带领这个大家庭继续发展壮大的日子……所有的时光都闪耀着波光粼粼、编织着美好遇见。然而,列车进站,终有人在此站落脚,目送旅客远去。在开往下一站之前,我想要感谢所有陪伴我走完此程的人,亦是用文字作为岁月的注脚,留住旅途上的珍贵点滴。
遥想昔年初见
夏末的阳光流过西门的檐瓦
少年把青涩与期盼装进行囊
穿山渡水而来
临别之际
夏日光影、湖畔清荫始终如旧
抬眸四海乾坤阔
但一塔湖图总是故乡
谢谢北大
再见北大
↓获取更多毕业生专属福利活动↓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校友会官方账号哦~
来源:北京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策划:李子菡
编辑:肖怡、李子菡、韩露莹、王丁熠
图片:受访者提供、朱成轩、黄喆、胡晓东、曹倩倩、陈矿
排版:杨润琦
责编:黄昭华

这是永远的校园,这是青春的北大!
15位北大学者的书房,一探到底!
做一天“北大人”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