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就像人生许多其它“大事儿”一样,结束之后,总是
兴奋中带着点儿迷茫

掐指一算,18年前的我,就是这样。
(妈耶,下周就要35岁的我,高中毕业都18年了。)
而18年前的那个不喜欢小娃更不爱写作文从没出过国更没听说过行为经济学是什么鸟学科的我,
做梦也不会想到35岁的我居然生活在荷兰这个遥远的小屁国家,成了行为经济学教授,是一个古灵精怪小娃的妈妈,还笔耕不辍地写着公号文章。
人生无常,世事难尿啊。
人,居然真的终究会长成自己没想到的面目全非的样子。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到外表光鲜亮丽年轻有为的人,总会不自主地认为,这人肯定从小就聪明伶俐有慧根,心存高远有主见。
但,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高考,750分满分,我考了649,考得不好也不差。
这个分数,就和我的一生一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对自己有一种介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的尴尬。
又不好太与他人言说,毕竟已经够好了,你一说,人家还觉得你凡尔赛,矫情了。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有了一个还不错的分数,你要用它来选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大学毕业之后要干啥?!
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想过,从来没有。
那时候的我,思想无比单纯:只知道学习,以为宇宙的尽头是“高考”,却没细想过高考完了之后,我的人生要怎么继续。
好在我爸妈都是高中老师。
照理来说,
在“指导”我选专业这方面,他们应该比一般家长更有经验。
但是,然并卵。
他们的经验能让他们粗略估计我的考分报哪些大学比较稳妥。
但仅此而已。
具体到读哪个专业哪所大学,还是两眼一麻黑。
我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他们又如何给我做判断呢。
当时,我选大学唯一的诉求就是,北京的大学
一来是想离开父母远走高飞,二来就是傻不拉几地觉得首都无比高大上。
现在想想,当初要是去个武大,花美景好离家近,该多好呀。
但年轻人嘛,就是任性。
我高考那年,适逢祖国的航天事业的春天,杨利伟登天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澎湃了不少像我这样懵懂少年的心。

结果一个不冷静,居然就选了北航。
选北航就选北航,咋地也要学个牛气哄哄的理工科吧。

但我妈说,
你个女孩子家家的,就不要学理工科了。
苦!
咱学个金融,咋地最不济当个会计,也有饭吃。
虽说,现在我已经长成了一个过于有主见看到啥八卦都想发表一下自己观点的独立女性,很多事也不再需要爸妈给我拿主意。
但当年,我毕竟还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知世间春秋为何物”的听妈妈话的书呆子。
我懒得细想,又觉得我妈说得也有几分道理,更何况亲妈总不可能害我呀。
于是,我就去北航学了金融。
北航和金融,就像是两条不该相交的平行线。
一旦交汇,简直就不合逻辑。
现在回想一下,大学本科专业课老师的水平真的都很令人呵呵(当然除了几个我还比较喜欢的之外)。
这么说好像在给母校抹黑一样,但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说实话,所以就算是亲妈,我也要实事求是。
所以说这一届的毕业生们,万一有人看到了我的文章,一定要记住:选学校的时候,不要选好学校里的烂专业。如果你有心仪的专业,尽量以专业为主挑学校。
而莘莘学子的家长们,尽量从小就去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吧。
不是报兴趣班的那种兴趣,而是观察孩子喜欢什么,配合ta,鼓励ta,陪伴ta去探索去钻研的那种。
怎么说呢,北航这个学校真的和我心目中的大学很不一样。
对大一新生来说,学校管得真是又宽又严
一进校,迎接我们的,就是学长姐对我们进行的魔鬼式军训。
老生训新生简直不要太残忍。
残忍到我们大一结束去部队“正式”军训的时候,我都觉得教官简直不要太温柔,住的地方宽敞明亮通风透气还有室内饮水机,比我们宿舍好一百倍。
这哪里是军训,简直是聚众度假,军训完了直接胖了好几斤。
据说我们那届学生返校之后,校领导就以“军训基地条件太好”为理由,把这个军训基地给淘汰了。。。
再来,整个大一上学期,辅导员动不动就要检查宿舍内务,看看我们被子有没有叠成方块,还要看床底下的漱口杯里牙刷摆放的是不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角度。
这是大学生宿舍好吗,叠被子这件事本身就够不合理了,居然还要求叠豆腐块?!
大概是我一辈子的叠被子quota都在那半年里用光了,从此以后,我就对叠被子这件事过敏。
还有晨跑!那万恶的晨跑!
每天不到7点,我还醉生梦死地就被迫起床去晨跑。
校领导不知道睡眠对于学霸来说有多重要吗?
还有!我深深地记得,第一次晨跑完,我迷迷瞪瞪地去食堂过早,想把缺觉溺死在食物里。
我从东边窗口走到西边,又从西边溜回东边。
窗口里尽是粗粮粥、馒头之类的光看看嘴里就能淡出个鸟的东西,真是一样好吃的都没看见。
我好想念高中校门口的早点摊:热干面、素粉、三鲜粉、牛肉粉、豆皮、叉烧、锅贴、欢喜坨、糯米包油条、馄炖和苕面窝。
北京这个美食荒漠!
当然了,我说的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北航的过去不一定代表它的现在。
没准它对学生的管理没那么变态了呢?没准它的食堂也海纳百川有武汉的早点小吃了呢?
按你胃,孩子们啊,选学校之前要是有认识的哥哥姐姐是你心仪学校的在读生,一定要拉着他们问一问。
不要问什么毕业之后就业前景这种虚头巴脑的事。
你以为他知道他以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不知道的!
你要问,就问些他们实实在在知道的:
食堂饭菜好不好吃,宿舍条件好不好;
有没有人逼你晨跑,有没有人非要到点熄灯逼你睡觉;
学校美不美,老师讲课好不好笑;
同学心地善不善良,容不容易遇到令你心动的小伙儿和姑娘。
上大学,不(仅仅)是去学习的,更是去生活的呀!
孩子,这一去就是4年啊,怎么也得去个和自己气场和满足作为人最基本需求的学校啊。
人得气顺了,才能有精神和力气干好别的一切事情。
我大学修的第一门课,叫管理学。

早上9点上课,老师照本宣科,引人入睡。
一开始,我还硬撑着去教室里面趴着睡,后来我干脆晨跑完直接回宿舍睡觉,课也不去上了。
管理学这种科目,很挑老师的。
老师教得好就能有滋有味醍醐灌顶提神醒脑;老师教得不好那简直就是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而作为学科小白的你,就会因为搞不明白学科的底层逻辑,考试只能靠死记硬背。
管理学一本书又大又厚,那它当砖头拍人都可能出人命的。要全部看完甚至背完,也是会出人命的。
对于毫无逻辑关联的知识点纯粹死记硬背这种事,我无比惜命毫无耐心。
于是,大学第一门课考试,我以61分的成绩低分飘过,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类似的课还有许多,什么保险学,航空航天概论啥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点后悔,当初因为没遇到好老师加上不爱死记硬背,而仇视地放弃了许多有趣的学科。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底层逻辑,只有知道这些逻辑和知识的脉络,才能把散落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也只有在底层逻辑的加持之下,才能省去许多死记硬背的功夫,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我没学过法律,但我是罗翔老师的粉丝。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罗翔能用法理的基本逻辑,把法律这么一个细枝末节繁琐到无以复加的学科,讲得逻辑通顺连贯自洽,又风趣幽默。
人生遇到好老师非常重要固然值得珍惜。
但现实是:大部分时候,你能遇到一个中庸的老师就不错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大学老师的评鉴大多采用美国的终身教职(tenure)体系。
在这个体系之中,一个年轻的助理教授,能不能拿到铁饭碗升职,主要看的是论文发表,而不是教学水平。
而发表论文是一件压力山大即便你万分努力也不一定出成果的事情。
在这种高压之下,教授拿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教学主要靠热爱自觉
因为只要科研出“成果”,教学什么的不出事故基本都能升职;但在这个评鉴体系中,就算学生觉得你讲得特别好,科研不出成果,升职就和你没啥关系。
说大实话,虽说我是个喜欢和学生交流互动想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给他们带去正面影响的人,有时候我累了懒了倦了,在一些事情上也是会打马虎能过去就过去的。
毕竟,教授也是人,自己压力大了精力不足了,就也没有那么多再分配给别人。
这是体制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
而一个成年人的学习,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寄希望于遇到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
所以,我也想劝现在的娃们上了大学不要只听自己的老师讲课。
尤其如果一个老师把你最期待的课讲得一团糟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对什么学科感兴趣,一定要花时间去钻研,网上视频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哟。
别看我表面上是个“年轻有为的学霸”,其实我这个人胸无大志,非常随遇而安。
是的,一些“成功人士”就是高瞻远瞩看事物看本质干啥成啥的气质。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10岁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这种深邃的问题了。
她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能为自己的目标做一二三四五六七点计划,实打实为之努力。
遇到她的时候,我已经在读博士了,听了她关于自己的描述,我还是惊掉了下巴。
我想了想自己鼠目寸光浑浑噩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酒喝开水的个性。
世界若只属于“强者”,那我岂不是要完犊子了?

然并不然。
本来,人生就是多种多样的。
It takes all sorts of people。
就算眼中没有很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也能在当下发掘自己的特长,在可行的范围尽量选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事儿做。
如果你时常发掘自己,探索自己,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敢跟着感觉走,那么你的人生就绝不会碌碌无为。
即便,你的起点是茫然失措,胸无大志。
大学考试之前,同学们都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地背书抱佛脚图书馆占座熬夜通宵的时候。
我几乎都在看韩剧中度过。
因为平时该学会的我已经会了,那些和我没有缘分的我记不住的东西我也懒得去花太多的力气去记它。
所以,考试前,不用上课,复习又花不了特别多的时间,我就突然就有大把的时间窝在宿舍。
我有个优点,就是默默地算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在我特别不擅长又不喜欢的事情上,我不爱浪费时间。
现在想想,我大学的时候看了好多好多韩剧啊,看得又哭又笑的,简直和现在的我一毛一样。
这么一想,我居然还是当年那个爱看韩剧的我,顿感欣慰。
看剧这种又没营养又没用处的事,我一干就是20好几年。队友经常说我在浪费人生。
我必须要狡辩一下:
人本来就得干些没啥用的事,才能活得像个人啊。
管它是什么,只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能怀着期待和享受的心情,暂时告别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很好很好了。
第一年下来,我成绩居然排小班专业第一,还拿了一等奖学金。
但我看了下自己的成绩单,主要是数学英语课成绩好,但凡需要点死记硬背的专业课,都是低分飘过。
大一,大部分是我擅长的“基础课”,很少“专业课”,所以,我凭着高中的老本儿,看起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但居安思危,我隐隐地感觉,金融这专业怕是有点不适合我。
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没有魄力去干转专业这么抓马的事儿。
但将个烂就吧,又有点心有不甘。
正好,那会儿流行去数学系修二学位,我就也赶流行去修了一个。
不少同学因为课程太难放弃了。
但我居然凭着些小聪明和考试技巧,二学位的成绩比正经专业还好。
后来,我申请荷兰学校数学系开设的金融数学专业,拿到了豪多钱免学费发生活费的全额奖学金,这二学位的成绩估计也是功不可没。
荷兰学校看学生成绩单真的超爱看数学成绩的。
要说我选数学系二学位的时候预料到了这一点吗?当然没有。
我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圈,把自己的路稍稍拓宽了些,这样以后想转弯,也容易些。
是的,发现自己走在不太适合自己的人生路上,改变人生轨迹的方法,并不是只有“和过去决裂”这一条。
如果“决裂”适合你,当然可以去做。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魄力瞻前顾后的,也没必要小瞧自己。
做点力所能及,不让自己撕裂窒息,但也不完全压抑自己的事儿,就不错了。
所以说,孩子们呀,要是你觉得前路很迷茫,那可太正常不过了。
在你们这个大好大年纪,谁敢说知道自己10年以后要干什么?
谁要是笃定地说,要么是傻要么是坏,别听他的。
趁着年轻,干自己爱干的事儿,读自己爱读的书,爱自己想爱的人,别想太多。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分辨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去追求喜欢的,离弃不喜欢的,仅此而已。
我的大学生活无比平凡,有许多混沌、迷惘、遗憾和错过。
毕业之后,机缘巧合之下,我来荷兰留学。
然后阴错阳差地从金融业“投行精英”变身“行为经济学教授”。
这中间关于“逃避和初心”的故事,我写在了“逃避可耻却有用”这篇文章里。
如果你是个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年轻人儿,我还有几句矫情的话想在最后说。
人生很长,走着走着,世界可能都变了,你我可能也变了。
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活着就是会经历迷惘,傻缺,悔恨,痛苦,喜悦,天上掉馅饼,等一切一切。
拥抱它们,拥有它们。
它们都会是你成长路途中绚烂的时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