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万众瞩目的高考就结束了。
多少寒窗苦读的学子日日煎熬日日盼望的“终点”线终于迈过去了,可然后呢?
也许,他们当中幸运的那波人,也就能燃烧绽放一个放飞的暑假而已吧。
进入大学之后,迎接他们的也许又是另一波为了“将来”而拼搏的煎熬,虚无,和焦虑。
听我在国内高校工作的朋友说,现在的大学生,“学风”越来越好:很多人才刚上大学不久就准备考研、考公。
但年轻人身上那股蓬勃的朝气却越来越少
大家似乎都为了未来能过得更好,而吃着当下的苦。
01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国人可能太“精明”了,太擅长“以终为始”,弯道超车,步步为营。
很多人都看穿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不想过得太差,得上大学;
也就是说,至少要上个不错的高中;
也就是说,中考普职分流不能被刷下;
也就是说小升初至少要上个正经初中;
幼小衔接,0-3岁大脑黄金期超前启蒙……
卷的“战役”越来越早,战线越来越长,波及面越来越广。
而中国人也可能太吃苦耐劳逆来顺受了。
对大多数“普通”没有资源没有别的出路的家庭来说,“不卷”似乎根本不是可选项。
如果可以不卷,谁忍心自己剥夺年幼孩子无忧无虑玩耍的权利?
谁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天天睡不够脸色发白有气无力?
可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看着别人都在卷,却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替孩子的未来做打算,如果不加入时代的洪流之中,被时代抛弃了要怎么办呢?
于是,明明是悬崖,家长也拉着孩子跳下去了。
明明是漩涡,家长也牵着孩子的手奋不顾身地卷入其中。
越来越多更加年少的孩子,被死死捆绑在了应试选拔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赛道上。

而陪着孩子卷的家长,个个也是攒着口气,做好被孩子埋怨甚至怨恨的心理准备,陪孩子吃着生活中无可奈何的苦。
而这些家长本身的人生,可能也是苦不堪言:
职场压力每天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吃一顿饭,洗个澡,和家人聊聊天。
生活的重压让他们每天都在救火前线,刚安排完A,B又出了问题。
可自己明明走过了自己给孩子预设的人生路,甚至在这条路上算的上是赢家,却仍然过得并不快乐。
这条难走的路,自己明明走得苦不堪言了,为什么却还要把孩子拉上来呢?
人生真的没有别的路可走吗?人生真的就是无数个无可奈何一声叹息吗?
如果人生是取舍,那舍弃了那么多,究竟得到了什么?
0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次回国见了不少亲戚和朋友。
国内发展日新月异,和朋友们聊天,我时常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一惊一乍。
和一个娃上初一的朋友聊起来,那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真真让我惊掉了下巴。
初一的小孩,每天写作业要写到12点
若是考前“突击”老师布置起作业更是没人性,写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家常便饭。
早上6点又要起来,去上学。
才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睡不足6个小时。
我听完当场吓呆久久不能平静。
而朋友只是无奈地说:
没办法,中考就分流了。上不了好高中,就很难念好大学。现在不努力,以后可能更苦。
我知道国内卷,但完完全全没有想到已经卷到这种卷无可卷的程度!
我上学那会儿,湖北已经是教育大卷之省了。
湖北特产“黄冈密卷”想必是不少人求学生涯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那时候,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中午都有时间和朋友们打篮球打乒乓球漫无目的地厮混,晚上放学回家还能和我妈一起看韩剧。
即使是高三,晚上在学校上“培优”课,怎么着10点多也就洗洗睡了。
要说那会儿学习累不累,也累。
但再累,我也还有课余和朋友厮混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回想起来,回忆里不是暗无天日,而是充满着这样那样的欢声笑语插科打诨,想起来,全是青春的光亮。
而如今,一个孩子才上初中,就已经开始以巨大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拼一个未来。
睡眠都无法保证,更别说发展兴趣爱好和同龄人社交。
朋友家的孩子是班里的前几名,已经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了。

说起学校,她却义愤填膺:
老师布置起作业变态至极,完全没人性!
我成绩好都已经不堪重负班里其它的同学为了写作业根本不用睡觉了!
我每天放学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干,上次和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已经记不起是猴年马月了。
她有一肚子的牢骚委屈和不满,但说到后来,眼神又黯淡下来:
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我就慢慢熬吧,考上好高中了之后可能就好了。
她无奈中夹杂着悲愤而又无助的神情,我至今都历历在目。
才初中,日子就已经用“熬”了。
此后漫漫人生路,熬到何时是个尽头呢?
我实在不忍心告诉她:
上了高中之后,还有高考。
高考完了大学毕业,还要找工作。
工作之后想升职加薪还要拼业绩。
真等未来的现实砸向她,她突然发现努力的尽头不是幸福和甜蜜,而是更多的努力,她还有继续熬下去的勇气吗?
一个人若是在小时候,都很少有那些“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追求什么”而努力,而是身随心动随时沉浸在当下之中的怡然自得,
若活着,大部分的回忆都是明明不想这样但又不得不靠意志力坚持下去的苦楚,
遇到求而不得怎么走也走不出的困境怎么吃也吃不完的苦时,难道不会觉得人间真的不值得?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模式是:
未来的幸福只有靠当下的辛苦与牺牲交换,熬过今天才有可能迎接闪亮的明天,
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可能就不只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是“少壮很努力,老大很可能仍然只能徒伤悲”啊。
03
少有人走的路
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是高考这个制度,是社会的体制,是不可否认的教育红利,但也是:
人们日益高度同质化的一元价值观,
只有达成目标人生才会幸福的执着,
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的、失控感的恐惧。
越来越多的人,仿佛都认同,幸福人生的前提是:更高的收入、更高的消费、更多的学识、更多的成就、或是更多的权力、更高的地位。
当大家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同质化,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当然不够给每个人分一杯羹。
达利:enigma of desire
于是卷,只是同质化一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断地在强化这些同质化的理念,这种强化在当代社会中愈演愈烈。
这也导致在“追求”目标中,结果变得比过程重要许多。
大多数人被“只有达成目标,取得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才会幸福快乐”这个思维模式给套牢。
运气好的话,我们就在“达成目标——空虚——产生新的欲望——害怕求而不得”中焦灼地活着。
而运气不好的化,你很可能卡在努力却达不到目标的沮丧中——自我怀疑——厌弃的煎熬中,假装与世无争漠不关心却实则脆弱失意。
当我们卡在这个模式中时,不管是求而不得还是求有所得,我们人生的底色都是苦。
自由被不断升起的欲望而束缚,让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焦虑。
若是问当今的中国人:你幸福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说“我很幸福”。
但若是问起“你焦虑吗?”
怕是10个有9个会举双手双脚说:是的,我很焦虑。
没有得到的时候,焦虑。
得到了,也焦虑。
事情多到做不完的时候,焦虑。
闲下来无事可做,也焦虑。
这背后,除了对结果过于执着的追求以外,还有对未知、不确定乃至失控的深深恐惧。
很多鸡娃助娃推娃的焦虑,看似是为孩子好,是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向前没有选择不得不如此。
但归根结底,他们的“随大流”,所谓的“没选择”,底色是恐惧。
是因“选择走少有人走的路”不一定能走出条路的恐惧。
也是对“万一替孩子选择不一样的路结果在跟头了被人嘲笑被孩子埋怨”的恐惧。
越来越多的父母鞭策孩子考公,其背后站着的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社会、学校、父母三方就像在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将可能随时爆炸的火药桶快速地转移出去,由此卸下教育不力的责任。” 
——摘自成庆,《从“苦”走向“佛系”与“躺平”》
可在现实里,大多数人真的像看上去那样毫无选择吗?
不一定。
只是恐惧太深,思维定势太牢固,价值观太单一,已经让我们很难跳脱处境。
也没有勇气去踏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因为谁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会去向何方。
04
出路?
不少人解决“内卷”的问题的方法是:送孩子出国。
而讽刺的是,出国这个“解法”也成了许多没有这个选项家庭,选择奋不顾身又无可奈何地投入内卷狂潮父母的辩白:我们没条件出国,所以我们只能走高考这条路。
要走高考的路,非卷不可。
但那些有条件出国的孩子,就真的更幸福吗?
未必。
如果出国只是对环境的逃避,而单一的价值观,对取得成就的执着,以及对不确定的恐惧没有变,那一个人无论身在何方,自己都是自己的囚笼
很多人说起选择,只能想到表面上的选择,是卷高考,还是卷(躺)出国的选择。
可当你底层的思维底色,仍是恐惧和执着不变,身心被“非他不可”的标准化幸福公式给束缚住,这两条路就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无论在哪儿,你和孩子都很难真的收获平和和喜悦。
不想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要吃更多的苦中苦”的人生,我们唯有放下心中的“执着”和恐惧。
挣脱自己给自己戴上的镣铐和枷锁,不过分地去追求某种结果,而是以开放自由的心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刻。
一个人只有真正地在思维上做到跳脱,不被大环境无意识地裹挟向前,不轻易对生活妥协,才是真的有选择。
即使,家里没矿只能走高考之路的普通家庭,也不一定非要拼课时拼体力把孩子青春的时光和精力炸得一干二净去换一个未可知很可能仍然是苦不堪言的未来。
改变往往也不是大刀阔斧的非此及彼。
不是卷不动了干脆躺得平平的什么都不做。
而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生活引入更多的姿态和选项。
真的不能,让孩子任性地少交一天作业睡个好觉看看会发生什么吗?
少刷几道题、老师的苛责和孩子的健康快乐比起来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真的不能,给自己放几天假什么也不干看看没了自己的世界究竟会不会塌了?
少挣一点钱,生活真的会过不下去吗?
一家人能不能一起出游为一朵花的美丽而驻足,为一阵风的轻柔而陶醉,享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
能不能不管是有效社交还是无效社交,让孩子和久未相逢的伙伴一起出去玩个热火朝天?
即使还是高考这条路,换个姿态换个理念换个方式去走,难道不可以吗?
生而为人,我每天也在面对着内心的欲望,执着,和恐惧。
也在不断练习着知足,放下和勇敢。
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力为孩子插上翅膀助他翱翔,至少别用自己的欲望执着和恐惧,为孩子画地为牢。
比教孩子努力坚韧拼搏更重要的,可能是告诉他: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你都有选择。
而我,都支持你的选择,并愿意陪你承担选择的后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