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访问
 小鸟文学 
到了我们找到彼此的时候。

本文同步刊发于小鸟文学第二十七卷,为免费内容。

《这众所周知的事》是李颖怡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故事从一名高三男生从班主任家阳台坠楼身亡开始说起。李颖怡想用它来探讨爱与暴力。当时她在中戏导演专业临近毕业创作,和其他人一样面临职业选择。除了对社会议题的看法,她把一个“野心”也放到了这部片子里:如果自己能在大四的时候把它拍出来,以后就真的去做一个导演。
“做一个导演”,按照李颖怡的说法,是当时很多人会想但是很少去做的事,尤其是女生。“可能心里都有信念,但是因为社会。现在是越来越对女性友好,我那时候是 2017 年,整个市场还是倾向于男性。”
因为这个念头,李颖怡做了件不同寻常的事: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往长片的方向制作。中戏本科生毕业通常交出的都是短片,学校额外协商了一个方案,让她继续推进长片,从中剪出一个短片来作为毕业作品。为了让这部影片顺利进行,她和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憨人文化。因为保研,李颖怡在读研的那几年里继续推进《这众所周知的事》的后期,并开始送审和申请放映许可。在做这些事之前,她更多是对一部影片仅仅有艺术和内容视角的理解,它将在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和审查制度里面临什么,她并无经验。
四年过去了,这部影片还在继续送审。
我们一开始没有聊她在审查这件事上经历了什么。我更关心在这四年多里她是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因为在聊天之前,我知道李颖怡从来没有闲着,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某个短片赢得一些奖项,做过 LGBTQ 戏剧,最近则进入了一部女性题材的长片制作。而那个和《这众所周知的事》同名的公众号,除了一直在更新这些消息,还组织线上影像交流,探讨的话题都很直达心灵:“青春期、生育和性话题的讨论”,“和母亲的关系”,PUA 和歧视。它多少扮演了一点媒体角色。
“我可能把公众号当一个输出口,可以侧面去拆解(议题)。做一些线上的活动,不去放这个片子——因为我们不能放——但可以去跟大家讲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些过程。以前拍摄找了很多高中生去演这个戏,他们也可以参与进来分享。短片可以放映,也会有人希望继续露出,这些都可能让我觉得这件事还有做的意义。”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事情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你在意的是表达,而不是所谓的电影呈现,其实有些东西是可以被拆解的。拆解的过程中,一是似乎让这个东西一直活着,二是它可能会帮助你在这件事情上有更深的思考,未来再以其他形式继续让它存在……慢慢减少对这件事情的精神消耗。”
在考进中戏之前,李颖怡其实做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那个时候她做的更像是“以防万一”。她因为初中排练莫泊桑的《项链》而迷恋上了和戏剧影像相关的一切。她当时在学习画画,无论是画室老师、家长还是她自己,都认为考美院这个人生目标更为清晰——这句话其实不准确,因为前两者根本不知道李颖怡默默给自己增加了另一个选择:导演。这个路线上有什么学校、专业,都是在艺考的圈子里她自己打听到的。
她在高三的时候才暴露自己的第二选择,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她觉得画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托底选项。但同时备考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还是让她精力不济,不得不作出选择。暴露的结果,是画室老师失望,而父亲找来编剧出身的远方亲戚劝说她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阻力”反倒把李颖怡推向了中戏。她当时想,就算复读也要考。
你可以看成这是一个执着追求自我的故事,不过我觉得,李颖怡在审视自我和所在环境这一点上似乎的确有过人之处。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手头在做的事情,而是整个处境。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会跳出来看怎么样能够进入自己更适合的路径、如何去调配、获取某些机会,我可能一直是这样一个状态。”
主动在受阻之后寻找精神的出路,让李颖怡接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策展和工作坊。她通过借着和一个舞剧导演朋友联合策划戏剧影像展的机会,组织独立影像放映,又从这次合作里重新发现了戏剧的能量,把这一块纳入了公司的业务。
李颖怡说在审查这件事上自己上还被认为是幸运的,因为收到的意见里有非常具体的问题被指出,甚至“艺术层面是被赞扬和认可的”,不像有些送审作品,只拿到模糊的意见和坚定的否决。也因为这样,她反复修改,“觉得有希望、觉得没有希望、觉得有希望,但是这个希望是要等的”。最尖锐的情感时刻,还是在写修改报告的时候电脑崩溃了,写好的报告回到了一切刚刚开头的样子,她崩溃大哭,周围人同情又无奈,以至于看着她哭都笑了。“当时真的很搞笑”。
我问她为什么要做电影,她说的答案倒是没啥稀奇的,她迷恋这种造梦的方式,“我观察到的事情,通过我的方式或者我造的梦境,只要能够涟漪到观众那一下,就是我想做的事。如果还可以对社会有一些影响或者帮助,那就是更好了。”
她和团队平均一年做 1-2 个有意义的短片。而女性题材的长片《陈文媛》,其实是和《这众所周知的事》同时完成的初稿剧本。当时本科的李颖怡认为自己拍得了学生,但是拍不了 40 岁的女人,因此把前者暂时搁置了。如今她已婚,又对家庭、社会和女性有了更多观察,就决定启动这个项目。
《陈文媛》的简介很简单:一个 40 岁的女人和一个意外怀孕的少女在医院里因为一粒扣子相遇了。它有一张有趣的海报,一个女生以夸张的弯腰姿势去捡一粒扣子。也是因为这张带海报的组讯吸引了梅婷和邱天。这是影片开头第一个画面。
如果把海报倒过来,你会发现它接近性爱姿势。
“这个动作是少女进入女人世界的开始,也是一个视角……我们去做妇科检查,会被各种摆弄,做一些比较扭曲的动作,所以我当时写(剧本)的时候就写了这个动作。”
李颖怡生于 1995 年,迄今为止,职业道路不仅仅属于“顺利”,还被很多人视为“幸运”,尽管她说自己只不过才刚刚开始拍第二部长片。这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思维方式的灵活——很多时候这个说法都不算友好,但对李颖怡不是——包括她在处理商业和艺术的冲突时,提到的是“掌握和资方的对话能力”。“会总结出很多市场经验,在把自己宝贝的东西拿出去跟人交涉的时候,会提前考虑到如何能够让他们觉得这件事情也是可以做的。”
她还说起之所以没放下第一部长片,其实也有为未来做打算的意思:“它当初是一份比较贵的简历。选校园题材能看到很多商业的点,还能让人看到我如何做调度。短片就是两三个人,如果能在二十一岁搞得定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别人会觉得你年纪轻轻或许能驾驭更成熟的项目。我当时这么想。”
Q:你最近在做的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A:虚拟人。去年开始接触到现在,可能是公司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可能是另外一种作品。
Q: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A:不太厚道地说,你会觉得自己有点像造物主。我带着几个比较核心的编剧,一起去创造这个人。比如他为什么长这张脸,是什么性格等等,跟写故事很像,但又不一样,更细。还需要去了解游戏角色的设定方式,然后要交给技术员做出来。就所有人的表达都是文字化的,但是要出来一个画面。比如“年轻点,20 多岁”,程序员就说,“你能不能跟我讲更具体的意见”,你就会说把眼睛怎么样修一下……后来我为了能够对话,找了一个整容医生……有时候我们自己会互相问对方说,我们是不是在物化男性(保持自省自审)……
然后这个项目也会让他进行一些(人工智能)学习,让他越来越自动化。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它的创作可能性是另外一个东西。
Q:有点恐怖。
A:你说恐怖那也是。但我面对恐怖的方式,就是我要在恐怖到来之前先了解。我会觉得我了解了,当这些东西出来的时候,我可能会想到如何继续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像苹果手机出来之后,其实淘汰了我们的爷爷奶奶们。
现在的虚拟人技术根本没有达到打败演员的地步,但这是一个远大目标,会让我想象未来如果技术允许,演员和虚拟人是不是可以同等演出,我们作为导演,既要导演员也要导虚拟人的表演,虽然这可能要很久以后了。
Q:做这件事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A:耗资很大,它会越织越庞大,不像我们做一个电影项目,做完了就是完了。他会越铺越大,你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不断探索和发现。
Q:推荐一个有趣的接力对象?
A:津津,一个纪录片导演,现在在云南,同时做一些关于疗愈的事。我俩是因为反 PUA 认识的。
……
获取完整阅读体验
请下载“小鸟文学”app
题图为电影《弗兰西丝·哈》(2012)剧照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
本月🐦
欢迎你带着好奇心阅读小鸟文学
首先需要在应用商店下载“小鸟文学”app;
如果想看完整的收费文章,需要付费。同时,我们也一直为读者提供免费内容。
现在的价格是任意三篇(可跨界兑换,比如,一篇属于杂志文章,两篇在图书馆)收费文章 12 元,单独购买每月杂志 PDF 版 30 元,年费会员 588 元。小鸟别册 PDF 版也可单独购买。
年费会员指的是,自你付费起的一年内,你可以阅读 app 上的所有内容、下载所有杂志和别册的 PDF 版——简单来说,你购买的是一年期的阅读和下载权限,会员到期后,你将无法阅读付费文章,也无法进行下载操作(无论它们是否在你的会员有效期内发布)

Android 可以微信或支付宝付款,iOS 只支持 Apple Pay。
小鸟的作者
李海鹏、杨潇、吉井忍、王竞、李明洁、杜强、熊景明、班宇、慢先生、彭剑斌、辽京、赵松、张怡微、苏方、陆茵茵、六神磊磊、彭浩翔、王占黑、周恺、许佳、戴潍娜、西渡、唐克扬、凌岚、潘博、路明、张依依、陈雨婷、黄璐、Christopher St. Cavish、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科尔姆·托宾、扎迪·史密斯、萨莉·鲁尼、刘宇昆等。
小鸟图书馆
《小鸟文学》还有一个经典短篇小说文库。在小鸟图书馆,你不仅可以通过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组成的专题发现有意思的短篇小说,也能搜索特定作者读到 ta 的作品。
非虚构图书馆
这个栏目旨在介绍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不仅有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他们的新作。非虚构是一个宏大的词,包括了特稿、纪实散文、报告文学等等一切虚构以外的词,如果说小说是时代解码器,非虚构的标本让人回溯过往,思考未来。
小鸟团队
目前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
李静睿,本土小说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位作家;
彭伦,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之一,他负责版权引进小说;
顾湘,小鸟图书馆馆长,她以专题的形式推荐图书馆里的短篇小说;
杨樱,《小鸟文学》主编,主管非虚构部分;
伊险峰,非虚构和档案的编辑;
沈非,版权编辑。
以上几位也都是《小鸟文学》的作者。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