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 33 岁,桂林人,豆瓣主页上挂着 9 部他创作或者参与创作的影片,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应该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和《路边野餐》。
我们相识的时候是 2022 年 6 月,他正在计划离开上海。当时他和女朋友、也是创作搭档陈思思一起住在人民广场附近的一个老小区里,整个 2022 年上半年一共赚了 500 块钱。做电影这一行素来看才华,也要看机会,近期主要是看宏观。看杨潇的 9 部创作作品你就知道,他和目前的宏观关系不大。
和很多人一样,杨潇 2022 年的上半年过得很虚幻。他被封在家里的时候,连续不停地刷手机,网上不具名的各种小视频到处都是,全部是用手机前置摄像头拍的。其中一两个,他竟然能从互联网上搜到其他不同的视角,拼在一起剪辑播放,比街头黑帮电影更魔幻。这些来自底层的反抗让他兴奋,也清楚只不过是一时之事。这是上海为数不多让杨潇感到“公共性”的时刻。
这一年,杨潇破碎感要强烈得多,“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他所在的电影行业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只是杨潇这样的人的看法。他很难找到和自己感受接近的同行。“大家都想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他不会觉得,那个‘出人头地’的‘头’就是有问题的嘛……”
他还在用手里的摄像机思考。2021 年,杨潇和陈思思拍的短片《欢墟》入围西宁 FIRST 短片竞赛单元,也是唯一一部非虚构作品。它拍的是壮族对歌,一个被旅游观光业符号化的文化传统。在桂林靠拍片生存的人早晚要拍《刘三姐唱山歌》,杨潇也得到过类似的拍摄机会。这类宣传片里的人穿金戴银,载歌载舞,住在世外桃源,但这完全是迎合他人想象的虚假构建。于是杨潇决定记录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乡村已经被现代化挤压渗透的今天,真正的壮族对歌是什么样子,那些古老的歌词如何通过微信语音短信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哪怕你对这些一无所感,也会被那些对歌的日常场景触动——那些对歌的人从无眼神接触,声音也谈不上嘹亮,在长途汽车站歇脚的时候,在河里游野泳的时候,在祭拜祖先的时候。
这些纪录片在国内罕有公开放映的机会,唯一走向公共的渠道就是国际影展。不过杨潇一直在寻找某些更贴近的小社群,或许连社群也不是,就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分享对公共问题的看法,交换新知和共识。他有 8 年的时间待在上海,这样的相遇机会接近于无,因此多少是失望的。他认为上海生活的人过于务实自洽,因而显得疏离。但他们因此也有很强的市民意识,他和许许多多人看到的那些匿名小视频和文字记录就是例证。“你觉得上海之外的人有多少人看过这一类的东西?”我们聊到这个,都认为数量不会太多。
再次见到杨潇是 11 月末他从横店来上海出差。本来下半年他计划去广州,但接下了某部官方考古纪录片中的拍摄工作。报酬可观,可以一直拿到来年春天。横店此时几乎没有剧组,像一座真正的空城,基地外的生活倒是看着如常。我们在奉贤路一家墨西哥馆子聊天,他说他现在是有钱的,抢着付了账。
《窗台日志》海报
Q:你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
A:用零碎空余时间完成了短片《窗台日志》。
Q:关于什么的?
A:在上海封控的那两多个月,我跟思思陆续地制作了一系列隔离影像日志,虽然是纪录的方式,但其实非常主观,杂糅了我们的惆怅、恐惧和期许。
Q: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A:这是一次很迫切的创作,就是那种不拍就会“死”的创作。当社会生活被彻底悬置起来,人们被迫关在家中,等待戈多的到来,然而人们打开窗户等来的却是具身化的政治演出。这还蛮奇观的,因为权力一般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运行。
这种剧场结构(观众/舞台)颠倒了经典的观看逻辑。通常来说,权力需要统辖更辽阔的制高点,因为他需要看到的比“困兽”多。而封控则相反,困在高楼中的居民虽然可以随意观赏窗外的权力尽显扬威,然而舞台上的“演员”的任务却是主宰人们的生死,我能立刻联想到的与此相仿的竟然是德国的“水晶之夜”。俯瞰,从来没有这样无力过吧,这是属于 2022 年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姿势。
另一个我想要通过影片去解决的是与邻人的关系问题。隔离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附近,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跟身边的陌生人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聚落,尽管我们对“封控”和“自由”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但我还是迫切地觉得有责任为此刻的相聚说些什么。
对我来说这次创作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次未经任何谋划的 film-making,全凭生命体验单纯地将它托盘而出。这更像理想状态的“书写”,当电影像书写一样自由,它才能解放出足够多的作者性。
Q:它和你以前拍的片子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A:三年疫情注定会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创伤。从疫情爆发至今,我常常自问,电影何为?电影有必要吗?有必要的电影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也是我这几年实践的原点。2020 年拍摄《欢墟》时,我想要拥抱家园和古老记忆,那是我当时内心“必要”,再到《窗台日志》,我希望更决绝地对准当下。
Q:推荐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人?
A:漫画家丁韦。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小鸟文学”解锁完整阅读体验👆
题图为电影《路边野餐》(2016)剧照
本月🐦
订阅信息
首先需要在应用商店下载“小鸟文学”app;
如果想看完整的收费文章,需要付费。
现在的价格是任意三篇(可跨界兑换,比如,一篇属于杂志文章,两篇在图书馆)收费文章 12 元,单独购买每月杂志 PDF 版 30 元,年费会员 588 元。小鸟别册 PDF 版也可单独购买。
年费会员指的是,自你付费起的一年内,你可以阅读 app 上的所有内容、下载所有杂志和别册的 PDF 版——简单来说,你购买的是一年期的阅读和下载权限,会员到期后,你将无法阅读付费文章,也无法进行下载操作(无论它们是否在你的会员有效期内发布)

Android 可以微信或支付宝付款,iOS 只支持 Apple Pay。
小鸟的作者
李海鹏、杨潇、吉井忍、王竞、李明洁、熊景明、班宇、慢先生、彭剑斌、辽京、赵松、张怡微、苏方、陆茵茵、六神磊磊、彭浩翔、王占黑、周恺、许佳、戴潍娜、西渡、唐克扬、凌岚、潘博、路明、张依依、陈雨婷、黄璐、Christopher St. Cavish、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科尔姆·托宾、扎迪·史密斯、萨莉·鲁尼、刘宇昆等。
小鸟图书馆
《小鸟文学》还有一个经典短篇小说文库。在小鸟图书馆,你不仅可以通过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组成的专题发现有意思的短篇小说,也能搜索特定作者读到 ta 的作品。
非虚构图书馆
这个栏目旨在介绍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不仅有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他们的新作。非虚构是一个宏大的词,包括了特稿、纪实散文、报告文学等等一切虚构以外的词,如果说小说是时代解码器,非虚构的标本让人回溯过往,思考未来。
小鸟团队
目前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
李静睿,本土小说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位作家;
彭伦,中国最好的文学编辑之一,他负责版权引进小说;
顾湘,小鸟图书馆馆长,她以专题的形式推荐图书馆里的短篇小说;
杨樱,《小鸟文学》主编,主管非虚构部分;
伊险峰,非虚构和档案的编辑;
曾梦龙,非虚构编辑;
沈非,版权编辑。
以上几位也都是《小鸟文学》的作者。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豆瓣 @小鸟文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