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日常都离不开新闻。不论是社会要闻、国际冲突,还是股票行情、八卦娱乐,我们都需要从新闻中来获得相关信息。
如今这个时代,一旦有什么大新闻,不仅媒体会报道,社交平台上也会充斥着相关信息,想不看都难。
但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样的感觉:新闻看的越多,却越焦虑,真相也越“扑朔迷离”。
徐州八孩母亲现在状况如何?乌克兰的“布查惨案”是否属实?“应转尽转”下高龄老人是不是被强行带走?入户消杀是否科学?某检测机构核酸检测结果有误?
同样的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却有差别,而号称“专业、客观”的媒体,却刊发明显具有偏向性的报道,这样的事也不止出现过一次。
难怪有人说,新闻是毒药,不如不看。
但眼不见为净式的逃避并不能使新闻变好,更不会使社会变好,反而是“知情”才会让我更了解公共事务,从而促进良好政策的出台。
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不能不看,但我们也应该学习如何真正看懂新闻,才能擦亮眼睛,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看理想App《无限人生书单》系列节目第四季《读懂新闻》已上线,让我们与新闻研究者方可成一起,更全面地认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学一点给新闻解毒的方法。
 📖
长按海报,扫描二维码,读懂新闻
原价48元,限时优惠28元,完更后恢复原价
对于新闻媒体的批评,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不够客观”、充满了“偏见”。这种失望和愤怒反映的是人们对新闻的期待,即新闻应该是客观的。
这与新闻传递信息的属性有关。如果新闻报道不客观、不属实,那么我们就无法从中获取我们需要的、准确的信息。因此,对新闻客观性的期待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期待其实是“神化”新闻媒体的结果。
我们通常将媒体称为“第四权力”,即媒体是独立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第四种政治权力,它担负着社会舆论监督的责任,对另外三种权力起到制衡的作用。
这一说法并非是错的,但我们也要明白,新闻并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东西,它不比其他事物更低俗卑鄙,也不比其他事物更神圣崇高
每一家媒体是由无数人组成的,每一篇报道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写成的,有人秉持新闻理想进入这个行业,就有人以博眼球为目的而上场。
因此,更好地认识新闻,首先要把新闻拉下神坛。这正是《无限人生书单》第四季《读懂新闻》要做的事。
这一季节目共分为5个主题,推荐15本新闻与传播学的经典图书,每个主题围绕一本书展开,多本书为补充,讨论客观与偏见、政治与权力、社交与营销等与新闻生产和报道相关的问题。
节目讲述的过程中,当然少不了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新闻报道,如水门事件、五角大楼文件案,还有《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孙志刚之死》,这些报道作为案例,提供了更多现实背景信息,帮助我们理解节目中的内容。“中国语境下的新闻报道”还被单独列为一章,我们可以一起阅读《南方周末特稿手册》,回顾这份沉潜到中国底部的记录。
通过节目中的分析与反思,你会发现,新闻的客观性并非与生俱来的特性,曾经的报纸就是为党派摇旗呐喊的啦啦队员。你也会明白,记者也是凡人,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缺陷,一篇报道的是失误不一定要上升到阴谋论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你会了解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资本、利润和算法驱动下的社交媒体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新闻焦虑,看懂新闻。
《读懂新闻》的主讲人方可成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他还曾经在《南方周末》报社做过3年记者,同时也是“新闻实验室”的发起人,可谓兼具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经验。
跟随方可成一同寻觅新闻与真相之间的力量角逐,全面认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相信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为新闻解毒的良方,从而更好地认识新闻,也通过新闻更好地认识世界。
*《无限人生书单》系列共12季,每月一季,每季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主讲人搭建出来的阅读脉络,推荐8-10本相关图书。全12季合辑原价576元,特价仅需198元,可至看理想App购买。购买合辑的用户与理想家用户,还可参与书单主题投票,说不定你喜欢的话题就会成为下一季的主题,也欢迎你提出你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去找书。
👇这里,读懂新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节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