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你探访一座为声音而设计的建筑
在这里,建筑是音乐的容器,山谷是精神的载体。
建筑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场所精神”,认为空间的精神性能让处于其中的人获得“方向感”和“认同感”,这便促成了精神社群的形成。而山居社群,即是有着强烈认同感的人的精神乐章。
滑动查看更多
© 朱润资(建筑摄影)、李虎(手稿)
在 OPEN 建筑事务所公布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视频中,伴随鸟声、雪声和法国作曲家萨蒂(Erik Satie)的钢琴曲《裸体之舞》(Gymnopedie No.1),建筑轮廓从山林的画面中拉开,一反大部分音乐厅华丽的开场,阿那亚山谷音乐厅如这首钢琴曲一样,在安静中积蓄能量,指向某种反叛,这是李虎为山谷音乐厅添加的底色。
© Jonathan Leijonhufvud
谈起萨蒂,他的音乐曾被同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评价为“缺少形式”。1888年,萨蒂22岁,创作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裸体之舞》。据传古希腊花瓶上的一则传说触发了他的灵感——在古希腊时期,年轻男子会在庆典时跳起裸体舞蹈,以讨得光明之神阿波罗的欢心。
彼时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这支钢琴曲被认为离经叛道,原因是旋律过于简单,殊不知,萨蒂握着的,是通向一个新音乐时代的钥匙。
2022年,由 OPEN 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历时四年建造完成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正式落成,其外形仿佛远古巨石,降落在可以远眺长城的山谷。
上:© 朱润资
下:山谷音乐厅模型 © 启迪
音乐厅由一个半室外空间、几处观景平台、一个室外舞台和几间封闭的室内空间组成,混凝土浇筑的音乐厅外形如层次分明的沉积岩,减轻建筑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又有机地融于自然之中。这里未来将承载着阿那亚金山岭社区的音乐、舞蹈、集会、冥思等精神性活动,亦是如李虎对它的命名——“Chapel of Sound”。
在 OPEN 建筑事务所的多个公开演讲中,创始人李虎反复强调了“精神性”一词。在 OPEN 建筑事务所的多个项目中,都试图在探讨了空间与人、空间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性关联。
阿那亚金山岭社区
同样以精神性为核心,阿那亚金山岭正逐渐构筑山居的生活方式。
金山岭位于距北京市区约两小时车程的河北承德,这里林木覆盖、水源充足,以山谷音乐厅为始,逐渐落成了艺术中心、冥想中心等精神性建筑,它们给予人更多机会去沉思和独处,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人们在此相互认同、参与和分享,构成稳定又富有精神性的社群生活。
金山岭的生活方式是精简的,有限公共空间的叠加利用铺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剥离了喧嚣的环境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诸多前往阿亚那金山岭的人看来,回归山居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找到精神的相伴。
© 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即将开幕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中,钢琴演奏家孙佳依将受邀成为演出嘉宾。我们原本计划与 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李虎、钢琴演奏家孙佳依的约定现场,因疫情等不可抗原因转为了一场线上的“精神性”互动。
在彼此不算熟络的前提下,以建筑与音乐为始开启了我们的话题。很庆幸,音乐是共通的语言,让看似全无交集的我们在萨蒂的乐曲中找到了共鸣。由此我们又不免去思考,一个精神性的社群之于当下频频遭遇困顿的我们是何种意义?
点击进入阿那亚山谷音乐厅
NN=NOWNESS
LH=李虎
SJY=孙佳依
NN:埃里克·萨蒂是怎样的艺术家?为什么你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他的音乐?
LH:人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状态,也会听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我会有选择地听萨蒂,因为工作的时候不能太安静也不能太吵。交响乐太过沉重,情绪感太强,不习惯在工作的时候听。当你在空间中播放音乐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被音乐包裹或者吞噬。
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听萨蒂,当年只是出于感性地喜欢,直到后来才开始有所研究。萨蒂有很多怪癖,他的音乐也是特立独行的,你也可以说他的音乐是开创性的、反传统的、前卫的。
建筑师李虎 © 启迪
我常常觉得艺术如人,什么样的人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其实 OPEN 建筑事务所也是这样,我们一直试图去创作一些“不同”,去做一些出于“本能”的事情,远离或者避免一些所谓的“主流”。
SJY:我最早被萨蒂的音乐吸引是通过电影,很多文艺片中,尤其是法国影片常以萨蒂的《Gymnopedie No. 1》作为电影音乐。在逐渐了解萨蒂这个作曲家后,发现他不但音乐特别,性格也非常古怪有趣。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风靡的艺术风格中,萨蒂因反对印象主义,一直坚持着他质朴简洁的音乐风格,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其前卫且不被大众理解的。尽管德彪西曾批判过萨蒂,说他的音乐没有结构,过于简单,但萨蒂的音乐是独一无二的,神秘且具有空间感的,有时又带着一些他性格中的诙谐讽刺和黑色幽默。
建筑师李虎与钢琴演奏家孙佳依 © 启迪
每当我演奏萨蒂音乐的时候,都会感觉让自己从一种喧嚣、焦躁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我个人认为萨蒂的音乐适合任何人,在任何心境中去聆听。
当我一边研究一边演奏萨蒂的时候,发现在国内还没有人录制过他的音乐,便在2019年与我的录音制作人刘达先生共同录制并发行了萨蒂作品专辑《孙佳依对话萨蒂·最美钢琴》。我想我和李虎老师都和萨蒂一样,愿意去尝试一些有创新性的事情。
NN:音乐与建筑、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SJY:可能因为音乐可以更直接的传递情感,所以很多人认为音乐家都是感性的。但纯感性的创作和演奏都无法令音乐具有缜密的结构,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感性与理性兼备的。我认为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不同的演奏家在同一首作品的表达上也不一样,听众也能从不同演奏家的演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传递。
建筑师李虎 © 启迪
LH:其实音乐和建筑有相似之处。音乐家谱曲的时候,脑中可能会有明确的结构安排。这个结构很可能是三维的,是具有空间感的。这就是音乐的空间感,它是理性的构成。有时候听音乐家演奏,你会进入一种安静的冥想的境界,这就是音乐赋予的能力。好的空间设计也可以创造出这种境界。
NN:怎样看待音乐和空间的关系?山谷音乐厅塑造了怎样的音乐环境?
LH:音乐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它是一种空气的共振。我们做山谷音乐厅时和非常优秀的声学顾问合作,反复推敲,不断验算声学效果。
山谷音乐厅的设计不只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建筑是功能的载体,山谷音乐厅是声音的容器,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乐器。它承载着音乐、演奏者、观众之间的联系,而作为山中的音乐厅,它也承载着建筑内外、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间的关联。
© Jonathan Leijonhufvud
我觉得山谷音乐厅内的演奏不必拘泥某一种形式。它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诗歌,甚至是演讲。山谷音乐厅有非常鲜明的气质,它不是传统的室内音乐厅,所以它要有与之气质相符的演奏场景,太过华丽或者太过流行的音乐可能会让整个环境变得喧嚣。
我希望山谷音乐厅能给这里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就好像萨蒂的音乐一样,有一点特立独行,有一点反常规的前卫精神。
SJY:如果像李虎老师比喻的说建筑是容器,那我想音乐就像是水,音乐在不同形状的空间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音乐是通过空间来传递,因为音乐本身包括声音都是无形的,所有形态都是我们人赋予它的。建筑师塑造空间的形态,演奏者利用不同的空间传递出不同的音乐声响,如此,音乐便成为创作者、演奏者和聆听者共通的语言。
伴随孙佳依演奏的萨蒂,领略雪景中的阿那亚山谷音乐厅
NN:山谷音乐厅半室外的设计会带给人怎样的独特体验?
LH:金山岭是一个受季节影响比较大的地方,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非常冷。如果做一个传统的室内演出空间,冬天暖气、夏天空调的日常维护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半室外就成为一个非常聪明且节能的办法。
当你身在其中,你仍然会感到空间的包裹,声学的质量也得到保障。它既不是一个开放的场所,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是一次从实际问题出发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的设计。
© Jonathan Leijonhufvud
SJY: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传统的音乐厅里演奏,有时也有在全户外的环境下演奏。但像在“山谷音乐厅”这样半室外的音乐厅里演奏我还未体验过,所以非常期待。
我想山谷音乐厅里的演奏状态会是更加开阔的,它没有空间的严格限制,会比密闭的空间更具有延伸性。在这里演奏,我也许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并融入到音乐厅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吧,这应该是与很多音乐厅最大的不同。萨蒂的音乐风格有一种灰色的调调,我觉得也非常适合山谷音乐厅的气质。
© Jonathan Leijonhufvud
NN:如何看待精神性社群的形成?山谷音乐厅是如何构建这种社群关系的?
LH:社群成立的基础是因为大家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气质。对于阿那亚金山岭来说,这里一定聚集了一些喜欢山的气质的人。山谷音乐厅其实表达了我们对山的理解。
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有着不同的气质。我相信等待疫情结束后,山谷音乐厅中持续不断的演出会吸引更多相同爱好的人来到这里,因为相同的气质形成稳定的社群关系。
© Jonathan Leijonhufvud
© 朱润
SJY:人本身是群居动物,但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可能又需要一段独处的空间和时间。在阿那亚金山岭,人们可以隐居在山里享受一段时间的独处,同时也可以通过音乐和音乐厅聚在一起,享受精神层面的满足。我觉得社群的概念就是有着相同精神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可以在群聚与独处中寻求平衡。
山谷音乐厅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人站在音乐厅旁会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渺小到你甚至感受不到自己。这种渺小又让人感觉融入到大自然中。我觉得这是对当代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从城市到山中,人会获得一个精神上的出口,获得一次短暂的抽离。
阿那亚金山岭
采访、撰文 / 鹿璐
编辑 / 邹洋、Coco Ho、Ho Yun Nam
人物摄影 / 启迪
建筑摄影 /
 朱润资、Jonathan Leijonhufvud

制片 / Coco赵晶
妆发 / 潘蕾  形象 / Jeep  排版 / 葫芦
NOWNESS
第四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开启征片
2022 第四届NOWNESS天才计划已正式开启征片!我们期待与新一代有想法、有创意的创作者相遇,和NOWNESS一起,以短片联结未来。报名时间从即日起至2022年9月30日,点击 https://campaign.nowness.cn/ 进入官网进行线上报名。
左滑查看更多
作为NOWNESS多元文化内容的纸上版本,2022年夏季刊NOWNESS Paper,以「我们为谁而建」(A Kind of Architecture)为题,讨论建筑与社群的关系。我们的好奇心在于——建筑如何重塑人的行为,创造新的社群,甚至改变当下社会的样貌。本期NOWNESS Paper新刊跟随《周末画报》同步发行。
更多建筑与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