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23年第1期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  
万宇明  
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总监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到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既有利于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也顺应了我国中长期的结构转型需要。金融行业通过资本支持和价值重估平台的搭建,参与到从科技研发向产业落地的转化过程中,从而实现国内循环体系的构建。保险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加强投资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品种投资从更全面、更长期的角度支持实体经济,融入科技产业循环。其中,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依托集团资源,更将展现自身优势,开拓金融行业融入国内实体经济循环的创新之路。以科技为本,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作为引导新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点。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金融行业具有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考虑到国内经济面临的压力,如何在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实现经济新旧动能切换是金融行业亟需考虑的课题。从中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看,科技兴国作为重要方针,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和国内循环体系的搭建。
我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具备健全的工业体系,而在工业自动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新经济领域仍有巨大的潜力。对于这类先进技术领域的投资,一方面在带动大量制造业产能的同时又增加了有效供给,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缓解经济硬着陆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资本的引导加大对科技行业的投资,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我国中长期的结构转型及高质量发展要求。
无论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短期现实意义,还是构建国内循环体系的长期战略价值,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对于各类金融工具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通过多元资金支持,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堵点
从科技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从最初的黑箱状态,通过基础研究逐渐进入应用阶段,再通过商业化形成成熟的产业,是科技向产业转化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既存在科技研发在资金断链后难以产业化的情况,也存在商业化后期资本退出困难的情况,科技研发的不确定性使得资金对单一项目的直接投入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因此,科技行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依托政府为主的外部支持,例如中科院、社科院及高校构建的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大基金等。
金融行业参与到从科技研发向产业落地的转化过程中,仍然需要以科技研发为本。金融行业通过分散投资提供科技研发所需的资金,同时投资者参与构建价值转换平台,实现价值重估与增值,进而吸引其他资金参与,催生新的科技研发。金融通过投资科技和产业支持了新经济发展,同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为金融行业带来投资收益。通过这样的双赢模式,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国内循环体系。
以科技为本,是把科技作为新经济的创新和引导,也是国家转型的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后期则需要在科研体制的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基建配套设施的准备和新经济模式的构建。这既包含科创产业园建设、构建科研集成化基地,又包含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不断探索的ESG投资及绿色投资,力争“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化落地后的价值重估和增值,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水平,深化对于科技产业的认知,从而使得投资落到实处,提升投入产出比。通过金融机构对科技行业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反思,进而在长期维度验证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在中期维度实现企业价值的发现,促进优胜劣汰。
考虑到金融产品的多样性,金融行业参与到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中的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针对科创产业园及各类科技基础设施,非标债权是较为合适的工具;初步应用化及产业孵化的阶段,则需要长期股权类资金;而到相对成熟的产业化阶段后,股票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二级市场则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精准的支持。
二、抓住保险资金特色,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循环
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其特色,发挥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科技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下,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丰富。保险资管公司重视创新品种和创新业务研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投资方式,持续拓宽能力边界,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打造多元资产配置能力。
与其他资管同业比,保险资管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投资范围广,能够对接相对长久期的投资项目。从产业的融资环节看,保险资金横跨一、二级市场,适合从更全面、更长期的角度支持实体经济及重点发展领域,从而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
(一)股权投资:积极参与“四新”领域投资,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保险资金是为数不多可以参与市场化股权项目的资金,投资标的包含制造强国、双碳经济、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重大战略新兴产业,保险公司在获得资本增值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保险资管公司纷纷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参与各类战略新兴领域的投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达5305支,同比上升7.8%,披露募集金额1.6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1.0%,数量和金额均有所回升,其中也不乏保险资金的积极参与。多家保险资管公司通过未上市企业权益融资工具给与相关企业资金支持,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制造强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以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安盛资管”)为例,截至2022年末,公司共认缴23支私募股权基金,合计认缴规模38.18亿元。其中,在新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布局了新能源车、锂电池、氢能等相关细分方向;在科技创新方面亦有所斩获,如在半导体领域配置了碳化硅衬底生产企业,其高纯半绝缘衬底打破了美国垄断及对华禁运;在工业软件领域配置了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研发的三维CAD核心技术的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研发驱动为核心,布局了针对治疗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疗法及创新器械,实现进口替代,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二)债权投资: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融资,完善配套基建设施
近年来各家保险资管机构通过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融资,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及绿色能源等领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统计,2022年1-12月,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485只,规模8711.78亿元。截至2022年12月底,存量债权投资计划总计2698只,规模合计5.34万亿元。以工银安盛资管为例,公司发行的“工银安盛-海发控水利枢纽绿色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被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授予最高等级(G-1)标准的绿色认证,并获得了证券时报社颁发的“2022创新保险资管产品方舟奖”。此外,公司也通过发行债权融资工具积极参与经济发达区域、科技创新区域的科创园建设,通过支持科创产业园建设,吸引高科技、新产业公司入驻,支持当地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末,公司发行工银安盛-大横琴科学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和工银安盛-湖北科投产业配套科技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项目分别用于珠海大横琴区域科学城项目建设和湖北武汉市高新区科技园项目建设。
(三)上市权益投资:搭建价值重估平台,强化价值发现作用
科技创新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本,他们在各阶段互相“接棒”,完成整个产业生命的培育和成熟过程。根据上交所数据,截至2022年底,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得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而二级权益市场的存在,为政府基金、VC、PE等各类科技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和再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具有较强的价值发现功能。市场通过深度研究,将资金投向盈利能力更强的科技类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从而提升科技行业的投资效率。
保险资金投资品种贯穿产业发展的多个阶段,通过协同股权投资、股票投研等多个维度的投研资源,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完成价值评估体系的搭建,以保险资金特有的方式支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若以险资推出的组合类产品为载体,积极引入外部资金,通过主题性投资的方式,同样能够对实体经济以及相关科技产业进行更为有效的支持。诸如此类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仍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三、有效利用集团资源,发挥银行系保险资管优势
自2016年起,合计5家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陆续成立,另有2家正在申请成立。依托银行渠道的优势,银行系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也对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从管理规模看,头部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的在管资产规模均超千亿级别,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的体量日益壮大,成为了保险资管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强化集团内部协同,促进内外部资源共享
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行业的核心,在资产总规模和业务体量上远超其他机构,一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多为银行系保险公司全资控股或绝对控股,保费主要源自寿险公司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通过与银行深度合作,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展现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各家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成立后,积极融入银行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在业务推动、资源共享、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与集团内部各机构、部门协同联动,使其在项目获取、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方面相比同行业具备更为突出的禀赋。
银行的企业客户覆盖面广,熟悉各类客户的经营模式,了解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并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共赢关系。以此为抓手,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能够获取更为优质的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实现项目撮合、客户营销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保险资金可以通过与集团内各类分支行在资产端的深入合作,共同支持包含民生、水利、生态、能源在内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与精确性,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严格建立“三道防线”管控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有效识别与化解金融风险。各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作为银行集团的一部分,秉承了银行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特色。保险资管公司在夯实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等内控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管控机制和事前拦截、事中监控、事后跟踪的全流程风控体系。以工银安盛资管为例,自2020年起,工银安盛资管纳入集团统一投融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现与集团风险偏好的统一管理。在统一授信要求下,可以有效管理客户准入,加强存续期管理。集团和公司通过这些风险管理举措,可以第一时间识别和管理客户风险,有力地保障了公司信用类资产的质量,也为公司债权投资计划的业务开展提供了竞争优势。
三)加强业务科技双向融合,坚持数字化转型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是银行系保险公司战略体系的重要部分,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也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工银安盛资管为例,公司积极响应集团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坚持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建设方向,为公司业务流程有效运作、管控措施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截至目前已构建涵盖投资业务管理平台、风控合规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及第三方业务平台的数字化应用体系。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公司整体运作效率,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这类融合推动了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一部分。
(四)积极开展绿色项目,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商业银行也走在金融行业的前列。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始终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推动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实践,已连续第十五年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ESG报告。从公开信息披露可知,已成立的五家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的寿险母公司及其控股银行(集团)均已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中信保诚资管也已率先发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此背景下,各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绿色项目,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助力实体经济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相信未来在绿色债券、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债权计划发行等领域,将不断涌现适合保险资管公司参与的机会。
四、引导资金良性循环,促进科技创新派生机制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关键环节在科技,金融支持既要着眼于当下的“卡脖子”领域,也应关注循环本身对更多技术领域的创新派生机制。
通过基金产品对科技行业的分散投资,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资金对于风险收益比的要求,这其中既包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包含投资二级权益市场的公募基金。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政府类LP逐渐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在二级市场,明星基金经理在管的公募基金产品中,规模百亿以上的科技行业基金也并不少见。通过一、二级市场的基金产品,能够有效引导各类政府资金、机构资金以及居民资金入市,依托管理人的专业投研能力,分散投资至科技产业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获取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这既满足了投资者对于收益率的要求,也实现了金融行业对于科技行业 “痛点”的精准支持。
科技产业和公司在获得基金投资后,有能力对上下游的一些新兴技术进行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产业知识和人才优势,实现产业内的持续开发。通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引导资金回流行业,以产业专业视角实现技术迭代和科技赋能,建立优势信息机制,催生其他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引导资金对科技行业进行有效投资,金融行业投研人员提升行业和产业的专业分析能力也至关重要。投研人员需要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对各细分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入了解,挖掘出真正有市场价值的技术,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发展现实需要的内部循环。
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在方式上回归市场化,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资金在各金融主体之间、金融和产业之间、甚至产业新旧技术之间的有效流动;在目标上回归科技,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主引擎。“始于科技,成于资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实习编辑:张珊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双月刊)是由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国内唯一立足大资管、专注于保险资管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业务研究刊物,持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刊物于2015年9月正式创办,2015年出版2期(季刊),2016年起改为双月刊。目前已出版45期正刊、2期增刊、6期合订本。
刊物共设12大栏目:卷首语、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首席观察、政策解读、宏观研究、投资风向、业务探讨、全球视野、大资管时代、光影天地、会员风采。
刊物主要发送监管机构,协会会员单位,相关政府部门,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有关研究机构等,影响力日趋扩大。
联系人:研究规划部  于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10-83361689 83361693
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官微
微信公众号:zgbxzcgl20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