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的新冠病毒感染达到峰值,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进入了“转阴”之后的恢复阶段

不过有很多人发现,并不是转阴之后,身体就真的痊愈了——咳嗽、乏力、失眠、肠胃不适等症状仍然在持续。
很多人管这些症状统称为“新冠后遗症”,不过在中医看来,这些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其实本质上就是痰没排干净。
痰堵在这个关节里面,就形成了关节炎;
在肠胃里面,形成了肠炎;
在心脏就会睡眠不好,形成的一系列的抑郁症和焦虑症;
如果塞到脑子里面之后,就形成了各种恼怒情绪等等。
当然这是种比较形象的描述,不过从原理上说还真就是这样的。大家看到这里应该发现了,我们在这说的痰,并不是我们平时吐出来的那个痰液的意思。
那么中医里的痰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存在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怎么去去除掉这些痰呢?接下来我们就细讲讲。
 疫情期间
梁冬老师和大家同在
梁冬老师和可仁会不间断分享国内外防疫资讯,防护养生科普,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给大家保驾护航。
欢迎关注自在睡觉
获得更多防疫内容👇
01
人体内的水液垃圾
就是痰
人体摄入水分后,要通过阳气使其“气化”运输、分布到五脏六腑,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
但是一旦这个气化和运输功能受影响,这些水分就不能被完全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东西,而那些转化不了的,就成为了水液垃圾,也就是痰。
那痰是怎么产生的呢?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
内因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与肺、脾、肾都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也就是负责对水液筛选加工的,将有用的部分上传于肺,而将转化不了的下降于肾,排出体外。当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液就会堵在这里,上不去下不来,最终积聚成痰。
肺控制着全身的水道,水液中“清”的部分会送到全身各处,“浊”的部分就会下降于肾,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肺功能受影响,该散开的水液散不出去,就会聚成痰。
肾主水,肾气充足,水液就能充分“气化”,有益的就输布全身,多余的就会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肾气不足时,人体气化的功能就减弱了,水液无法充分分布于身体,也无法及时排出,水湿在体内泛滥,容易形成痰。
所以,只要我们有一个脏腑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就很容易导致痰的产生。
说完了内因,那么外因主要就是各种外邪的侵入了。
比如受寒,因为痰是阴性的东西,是阴寒的东西,是阴成形的产物。身体受寒,身体里面的津液就会凝结在一块,这就好比冬天的河流会结冰一样。
受热也会生痰,本来我们的肺是没有痰的,有很多津液,但受热后这些津液被烤干了,于是津液就变得黏稠起来,于是就形成了痰。这就像煮汤,开始是清汤寡水,慢慢的这个汤就变得黏稠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痰还是我们自己吃出来的。痰本来应该是身体里面精华的东西,只是没有被利用就成了痰。
每一个人的脾胃运化能力是有限的,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可以运化七分,你吃进去了八分,剩下的一分运化不了就会形成痰。所以,要想化痰,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吃,不要暴饮暴食,根据自己的脾胃来吃个七分饱就可以了。
还有的人脾胃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吃进去太多肥甘厚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本来就容易生痰湿,比如各种奶油蛋糕,冰激凌,或者吃了太多的红烧肉等等,这些食物会妨碍脾胃的运化,最后会产生大量的痰。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感染了新冠病毒后体内会有很多痰了吧。
一方面生了病,身体本来就虚,各个脏腑的功能肯定达不到没有平时状态,尤其是新冠病毒尤其喜欢攻击肺和脾。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本质上就是湿邪,还会裹带着寒邪热邪等其他外邪一起侵袭人体。
所以一旦我们感染了新冠病毒,可以说是生痰的内因外因都占全了,体内的痰能不多吗?
02
没排干净的痰
会变成各种各样的病症
形成后的痰,还会成为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因。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把痰及时排出去,这些痰会停留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然后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比如停留在肺,可导致咳嗽咯痰、胸闷气喘;
停留在胃肠,会导致恶心呕吐、胃脘胀满、食欲减退;
停留在躯体,会引发肥胖;
痰蒙清窍,会出现头晕目眩,鼻塞耳鸣;
痰蒙心窍,会出现神志异常、失眠多梦;
痰阻于咽喉,会出现喉咙像卡了什么东西,吞不下去也咳不出来;
……
这就像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看似在身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的所谓“新冠后遗症”,其实都是痰在作祟
还有一种比较可怕的情况,叫做风痰,甚至可能引发中风或者脑梗
有一个成语叫作风生水起,可以解释风痰的原因。本来我们身体的津液是很平静的,这些津液弥漫在全身,滋润着我们的身体。
突然来了一阵风,把这些津液都刮起来了,有些津液就混在一起,就会形成痰。这就好比,平静的湖泊,起风了,浪就出现了,这个波浪就好比痰。风生水起,风痰就是这么来的。
风的性子是往上走的,所以风痰会堵塞在我们的头面部,会引发头面部的疾病,比如癫痫,比如脑梗,比如耳朵突然听不见了等等。
03
要祛痰
内服外用都有方法
二陈丸
说到祛痰的方法,首先要说到的一定是梁老师在朋友圈反复推荐的二陈丸
二陈丸最早出处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要成分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整体药性:温。
它被称为千古祛痰第一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功效,属于是从补脾这个根本思路上在祛痰。
我们细品这个方子,就会发现它到底好在哪里:
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下气止呕,为君药;
陈皮,辛苦性温,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臣药;
茯苓,甘平而淡,甘能健脾和中,淡能利水渗湿,断其源,竭其流,则湿无所聚;
甘草,助茯苓健脾和中,兼制半夏之毒,调和诸药为使。
我们会发现,尽管主要成分只有四味药材,但这四药十分相配,共同起到了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效果,所以从这个方子诞生开始就一直备受推崇。
梁老师秘诀:两包一起吃。
温胆汤
除了这种内服的方子,有没有什么外用的方法搭配着用呢,那也是有的,就是温胆汤。
温胆汤是经典古方之一,完整的出现是在宋代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但温胆汤的原方是出自北周时期姚僧恒的《集验方》,由唐代的《外台秘要》收录,又叫做“姚氏温胆汤”。
《集验方》中记载为:生姜12克,半夏6克(洗),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2枚(炙),甘草3克。
其中半夏为君药,竹茹为臣药,一温一凉,清化痰热,调理脾胃,以达不犯呕,平顺心情。
陈皮和枳实的搭配同样也是一温一凉,调顺气机,助推化痰之力,并且能健脾排湿,温化痰湿之源。
生姜和甘草能调和脾胃,驱赶邪气,让脾胃运行有力
而《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的温胆汤方中,生姜的用量被减少,同时加入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材,茯苓利水泻湿,大枣养脾平胃。这样的调整让整个温胆汤温性得到了削弱,变得更加平和,这个方子也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温胆汤多以水煎服的方式使用,而到了现代,我们会更多地选择外用,比如泡脚。让脚底的经络,把古方中的有效成分吃下去。
脐灸
除了脚底能“吃”药,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吃,那就是我们的肚脐
因为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能力很强,再加上肚脐处刚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神阙穴。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脐灸的方法。
肚脐是直通中下焦的,所以我们灸的时候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小腹迅速暖起来了,这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脾肾增添动力,同样也能达到祛痰的效果。
04
老年人祛痰
可喝三子养亲汤
这个三子养亲汤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因为老年人的痰往往都是陈年积累的,想要排出去要更麻烦一些。
三子养亲汤方子很简单,就三种食物的种子:莱菔子6克,紫苏子6克,白芥子6克。
中老年人由于脾胃运化越来越弱的原因,比较容易积食,积食久了就会生痰,又加之脾胃运化弱导致的大便也不通畅,这个痰就排不出去,所以这个痰就一直堵在胸部,堵在肺里。痰堵在肺里面,肺本能的就要把这些痰排出去,于是咳嗽。
这个方子中的莱菔子就是萝卜籽,就是白萝卜的种子。它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化痰,萝卜籽辛温,化的是白痰,寒痰。
然后第二味药就是紫苏子,就是紫苏的种子。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降气,顺气,可以解决肺气上逆,让肺气下降,这样就不咳嗽了。
最后是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种子。白芥子也是辛温的,比起莱菔子与紫苏子,白芥子药性更猛一些,发散的力度更大一些,善于走窜,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最擅长搜刮身体的寒痰,无论哪里的痰它都可以搜刮得到。
白芥子在这里最大的作用就是化十年二十年的老痰。可以说这个方子里化痰的功臣就是白芥子。
无痰一身轻,无痰很多怪病就消失了。
这就是三子养亲汤,如果你家也有老人,出现由于寒痰导致的咳喘,可以试试这个方子。
05
小孩祛痰
白萝卜陈皮山药水
其实很多小孩生病好了之后却还是遗留了一些症状,大概的情况都是这样的:身体排痰需要脾胃的助力,但这时脾胃还没有恢复很好的能力,这个痰就推不动,老的痰没有清理的时候,又吃了一些比较难消化的食物(肉蛋奶水果),或者情绪不稳定,新的痰就又产生了。
所以其实很多育儿建议也说了在孩子大病初愈的这段时间,是不适合吃得太好的。
那么,如果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可以试试煮一碗白萝卜陈皮山药水
白萝卜性凉、味甘,具有清热生津、下气宽中、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功效,正好针对病后吃出来的积食痰湿。
山药比较平和,具有固肾养肺、健脾益气的功效。在病快好的时候,可以用山药水健脾。在恢复阶段,也可以辨证的用,把孩子虚弱的脾肺补起来。
陈皮是理气开胃、燥湿化痰,它是去痰湿的小能手。
三者食材放一起,既能处理体内的痰饮,又能帮助消化,又可以提升脾胃功能,防止痰再生,完美结合。非常适合在恢复阶段还有一些遗留症状的小孩来喝。

关于痰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了这么多,最后,可仁想告诉大家的是,痰从某种定义上说,也是一种心理产物
当我们想法太多的时候,其实会加重脾的劳累,这也是在助长痰的产生。所以说到这里,可仁也想分享一句我认为很道理的话:
我们现代人,不缺营养,缺的是运化。不缺思考,缺的是一颗平静的心。
防护小锦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特殊时期家中可以常备这些防疫物品:
避邪气:少聚集,勤洗手,戴好口罩,可以带口罩香囊,呼吸时阻碍邪气。
常艾灸,养阳气:对于阳虚(怕冷,手脚冰冷,没精神)、痰湿(舌苔黄厚腻,大便黏糊不成型)的人,艾灸
尤为有用。用艾条常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
睡好觉,蓄阳气:睡前用艾叶足浴饼泡脚,睡好觉用艾绒养身床垫
熏香,避疠气:在家里每天熏一熏香,可将粘附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吸附住或者裹住,可用辟温如意香
保暖,驱寒气:建议家中备一些发热贴,如艾灸贴艾草暖腹贴暖颈贴等,可驱一驱体内寒气。
润燥,敛肺阴:喉咙痛、皮肤干、大便干结,来个润五脏的秋梨膏雪梨枇杷膏
进入睡力铺,获取更多防疫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