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585字 | 阅读需7分钟
我军和“国军“同称,你军是哪个军?国是哪个国?
有些历史故事,即使都习以为常,不存在的还是不存在。
比如“国军弟兄们,投降吧”。
这类话现在太多了,有的文章说到国民党军,一口一个国军,并且和我军在文中并称。实际上,自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从来就没有称蒋介石军队为国军。“国军”从来就是国民党军队的自称,自称和他称有重大区别。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对国民党军队的称谓是“国民党军“,用的最多的是“蒋军”,没有国军这种称呼。
称呼不是小事,是立场,立场是信仰,信仰决定结局。
南昌起义部队失败后,刘伯承参谋长在当时的总结中,提到重要一条教训,就是当时起义部队“仍挂上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的头衔”,没有把政治立场鲜明地公布出来,以得到工农力量及时的支持,致孤军陷入重围,部队被打散,刘帅十分不甘地说“真是一件恨事”。
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就有了国民党新军阀这一称谓。刘伯承作为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学校校长,在红军初创时期贡献重大,他明确指出国民党军队雇佣军的本质,和代表官僚和商业资本的北洋军阀没有不同。国民党军中官兵收入悬殊,矛盾尖锐,由此指出争取敌军,士兵是主要的,军官次之。这位“半生在旧军队”的名将,谙熟带兵之道,就从官兵关系上开刀,首先在称谓上体现官兵政治地位的平等。
刘伯承创造性地改变了军队成员的称谓:军官叫指挥员,士兵叫战斗员,合称指战员;卫士、伙夫、马夫、号兵、医护兵改为警卫员、炊事员、饲养员、司号员、卫生员,这就是以后解放军基层连队的“八大员”。
现在有些网文、网络小说让人很纳闷,国民党军队里都出司令员了,杜聿明身边有“警卫员”,解放军里竟出了“搜索队”,诸如此类的穿帮,不一而足。国共两军的历史称谓和军事术语,从土地革命时期就出现了明显差别,我军没有搜索队,我军只有侦察分队。要是这么编下去,哪天“国军”里出了武工队也保不准。
在这方面,一些影视剧还在开很不好的头,《破晓东方》的女主角,在上海大街上向群众自我介绍:“我是政府经济参谋纪南音”。这就太笑话了,参谋是军职,这是基本常识,政府机关只有参事、参议。再说,参事的任职条件有50岁以上的年龄限制,要求阅历丰富,资望深厚,不是你留过美,在民国军政商青红帮各界都有亲戚,就有资格出任新政府的参事。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公开场合杜撰职务,欺骗群众,愚弄观众,算是哪一出?
关于“国军“这个词,首先在红军时期,蒋军称红军为“赤匪”,红军称蒋军为白匪,从不可能称国军。
到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八路军新四军自称,也只称番号,不使用国军这个宽泛的称谓。而对国民党军搞摩擦的部队,则称为顽军,不搞摩擦的称为友军,这就是“敌、我、顽、杂”的由来,含义很明确,敌专指日军,顽即国民党顽军,杂指的是地方各种游杂武装。
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一面命令八路军原地不许动,一面调集军队北上接收华北,欲从陆路抢进东北。为了确保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对闯入根据地的阎锡山晋军和原西北军马法五、高树勋部,晋冀鲁豫部队连续发起了上党和平汉战役,刘少奇给刘邓的电报原文是“要和顽军扭打到北平”,以示寸土必争绝不退让。这个时期国共关系尚未全面破裂,仍称进犯的国民党军为顽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无论是解放区内部文电还是新华社,对国民党军队都称为蒋军,如定陶大捷后的著名社论《我军必胜,蒋军必败》。各野战军在开展火线喊话时,用的也都是“蒋军弟兄们”的称呼,没有什么“国军弟兄们”一说。
对于起义投诚的部队,多用“国民党军官兵”这样更加中性的称呼,身份转换后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向蒋军发表通电时也一样,如《王耀武霍守义告国民党军官兵书》。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发布劝降通告,有的按习惯称呼,如称阎锡山部为阎军,有的直接称番号,如称马步芳部82军。
到了1947年11月,随着形势的发展,这时已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宣言,更不可能有什么“国军”这一称谓。为了回击蒋方的污蔑性宣传,蒋匪军、阎匪军、马匪军也应运而生。这也与蒋介石独自召开伪国大有关,在对国民党军的称谓上,那时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现在有些人不理解或者理解不了,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这场战争,没有对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毫不手软的切身之痛,但历史的印记刻铁留痕,不因现代人的好恶改变分毫。
在临汾前线,一位参谋来给徐向前汇报,说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的士兵起了冲突,徐帅听完后,先和颜悦色地批评参谋,说军队里哪来的“七排长”,你是不是把胡军的“齐排长”听成“七排长了”。第二个问题就非常严厉了:你一口一个中央军,还有没有基本的政治觉悟,老百姓这样叫是习惯问题,但我们能管他们叫中央军吗?他们要是中央军,我们是什么?不要因为抗战时期搞了统一战线,我们很多干部就把立场都忘了。可见,徐帅对“中央军”的叫法都如此反感,更别说什么“国军”。
现在有人编段子,一会儿“国军”如何打败了我军,我军如何招降了“国军”,一会儿我军在无霜期可以忽略不计、根本种不出粮食的阿克赛钦4000米海拔的赛图拉边卡上,对“四年没见人的边防军人”说:“国军兄弟,你们辛苦了”,编的煞是催泪,只是别忘了,那时的解放军口中没有“国军“这两个字,不放下武器只有国民党反动派,起义过来是友邻部队,投诚过来是解放战士,是战友。历史本来是清楚的,只是有些人喜欢”精英腔“,拿那点所谓的”认知“在熬粥。
历史称谓是一个时代特定的语言习惯,正因国共双方在这方面有明显差异,所以可用来防谍反特。曾经有个故事,一个国民党军官冒充解放军,开始还装的挺像,接烟喝茶很得意,说着说着就得意忘形了,一句“兄弟徐蚌会战那会儿…“话音未落,就被拿下。解放区都叫淮海战役,解放军说着”国军“的话,还怎么往下装。
国民党保密局也同样重视这一点。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川西北留下了军统出身的周迅予等一批骨干,与流窜甘南的青马残部马良纠集了数千人,在川甘藏区搞起了一个所谓“陆地台湾“。1953年,台湾派了一个叫李祗山的电台专家,准备空投到川西黑水总管通信联络,这个人技术很厉害,能编各种密码。当时国民党保密局也有一套,逃离大陆前留下的潜伏电台,凡是有军统、保密局背景的一律不用,以防引起怀疑被顺藤摸瓜。但对一些存在风险的对象,却有选择地留下了一些,用来转移我方视线和侦察方向,丢卒保车,就是李祗山的建议。李先参与了美军中情局顾问的特别训练,连跳伞关都过了,却在化装潜伏上差点没过关,他毕竟是电讯人员,行动术上表现很低能,在训练的时候,还能学出大陆的用语,但被随机测验时,淮海战役还是徐蚌会战,四大家族还是四大银行,文艺活动说成了”喂鱼火烧“,阶级斗争变成了”姊妹斗争“,把教官气得大发雷霆,这样的潜伏人员空投下去,无异于向大陆自首。李祗山苦下功夫,好不容易过了关,不过都没用上,落地刚见到周迅予,就被藏匿周迅予的当地大头人交给了郭林祥的草地剿匪指挥部,其实郭林祥早就知道头人的地下室里有人,最终争取头人成功,一网收尽。
“国军“这个叫法,抗战期间对外敌作战用来称国民党军自然不错,但在解放战争以后如果还用,那也只能是去台的国民党军自称,或者出自立场暧昧的现代”文化人“嘴里。这个简称有歧义,不单是历史称谓那么简单。1949年就偏居一隅,70年代初台湾当局被赶出联合国,以后被李登辉搞得变了形的国民党军队,怎么能称为”国军“?
还有,作为近现代史的权威历史资料,全国和各地政协的文史资料出了无数专辑,在解放战争战史资料里,没有“国军“这样的用法,除非是引用国民党人员的原文、原话。
喜欢这么用的人可以看看现在的影视剧,解放军阵前喊话有没有”国军弟兄们“这样的用法,一个概念还是要有的,这是涉台用语,国家是有严格规定的,使用不规范都难以过审,更何况随意编造。
福建前线对台广播,从1955年开始,一直用的是“蒋军官兵兄弟们“,1979年后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变为”国民党军官兵兄弟们“和”金门军民同胞们“。两岸开放探亲后,好多金门的国民党老兵专程来找广播员陈菲菲老人,就是想看看那句熟悉的”蒋军官兵兄弟们“出自哪位播音员之口,她的标准普通话在金门上空回响了32年。
我军和“国军“同称,你军是哪个军?国是哪个国?滑稽的荒唐,解放战争以后就没这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张謇与江泽民同志家的三代渊源
武帝司马炎有子26人,为何固执地维护“不惠”的太子司马衷
非洲国家苏丹,为何突然打成“一锅乱粥”?
扶郿战役:西北战略决战首场大捷,从根本上改变了战略态势,彻底拉开解放大西北的序幕
透过外来白银读明清二朝盛衰史之启示录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