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构筑了一种高稳定性的高核钆基纳米团簇Gd32,并表现出较高的弛豫率,体内外成像均显示出其优异的核磁共振成像效果,为创制低剂量的新型Gd基MRI造影剂提供了新途径,《国家科学评论》近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近日,《
国家科学评论
》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童明良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杨仕平
教授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基于配体保护金属簇核策略使用溶剂热合成技术构建了一种高稳定性的高核钆基纳米团簇,在低剂量条件下实现了高弛豫率及清晰的体内外MRI成像对比度。

通常,高核镧系团簇的金属簇核高度裸露而导致了它们不具备优异的水稳定性。研究人员选取合适的有机配体巧妙的对金属离子形成了致密的保护壳,基于配体保护簇核策略获得了高水稳定性的球状高核镧系团簇。根据SBM理论,提高分子内Gd的含量能够有效的提升CAs的弛豫率。分子内高度聚集Gd的纳米团簇Gd32在1 T磁场强度下具有高达265.87 mM−1·s−1的纵向(T1)弛豫率,远高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CA Gd-DTPA (4.55mM−1·s−1, 1 T)。这惊奇的发现促进了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Gd32在体内外的毒性,这些结果均表明了Gd32具有作为新型CAs的巨大潜力。紧接着,研究团队深入对比了Gd32和Gd-DTPA在水溶液中、细胞内及携带4T1肿瘤模型的小鼠体内的MRI成像效果,毫无疑问,Gd32均优于Gd-DTPA。
球状钆基团簇Gd32具有远高于Gd-DTPA的纵向弛豫率和体外成像对比度。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配体保护金属簇核策略构建高稳定性镧系团簇的可行性,并且为构建低剂量的新型Gd基MRI造影剂提供了新途径。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原文。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