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在最近很爱画画,我拿出了原来买的几本关于理解孩子绘画的书。看着看着,发现书里反复强调的一个共同点是:要去理解孩子自然画出的话,放下教孩子去画我们眼中正确,也就是“画的像”的画的执着。
从不到一岁开始的涂鸦每个年龄段孩子笔下呈现出的画面,都是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观察,想法感受的呈现,身体头脑的能力展现。每一次落笔,都像是在告诉观看者他是谁,他的感受如何。不同时期孩子画画的细微变化,揭示的是一个人类的成长过程。关上这扇窗,多可惜。
而很多家长对于画画最主要的判断方式就是“像不像”,自己上手教,花钱找老师,用付费app,都是以画的像为目的,朋友圈里也常看见父母展示以“画的象”为教学成果。
我到现在都怵画画。关于画画的全部记忆,都停留在小学二三年时上画画班,老师让我们画一对老夫妇过桥。我用曾经学到的画猴子的套路画了两只猴子下课以后我听见老师对我妈说:“这个孩子,以后不用来了。”这个场景的印象在我脑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少也因此,我对绘画的兴趣,似乎冻结在了那一天,我也从那时开始,认定自己是不会画画,不懂绘画的人。
当然这样的定论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多松动,但在看那几本书的时候,我联想到的,是前一阵子思考孩子的幼儿园选择。两年前我写过一篇不同教学理念的幼儿园的比较,也说过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在过去的两年,我有了更多观察和了解,也在最近加入了在在学校的board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依然适用,前提是我们了解“合适”的双方,也就是我们是怎样的家庭,对方是怎样的学校。
同时,我也有新的观察和发现。主要的一点,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关系上,是商业关系,买卖关系,还是同在一个社区的伙伴关系。前者和后者的很大不同,是前者的学校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消费者,也就是家长。而后者,服务的是孩子。其实本来这两者并不矛盾,优质的幼教当然本就应该服务于家长和孩子,所谓家庭。但是当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时候,矛盾,或者说缝隙,就出现了。
本来,商业关系和社区关系也并不完全对立。学校有指出,当然也需要盈利。有很多私立幼儿园都有着珍贵的温暖的老师,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和紧密的三观接近的社区联结感。但我们也看到很多高度商业化,大型连锁,甚至是上市公司的幼儿园,因为主要目的就是盈利,熟练于生产出取悦消费者,却并不是把孩子放在核心去考虑的产品。
商业感重,社区感轻的学校,因为主要目的在于让家长掏钱,而且是在对学校了解很少的时候就签合同付钱,所以在仅有的一点了解机会,比如开放日或网站上,唯一要做的就是展示出对家长特别有吸引力的亮点/卖点。
而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成长本身知识的缺乏,加上大量根深蒂固的被阶级分化的商业社会塑造出的对人生期待或不甘的投射,吸引成人的,和儿童真正需要的,常常是相距甚远的两个平行空间。
直白的说,在孩子的幼儿教育阶段,最难得的是什么呢?是懂孩子的成人和共同为了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努力的社区community)。而这些也恰恰是最难看出来的,这甚至都不是时间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看到的呢?当然是表面文章。
比方说,很多家长看中学校硬件设施的高大上,甚至教具的崭新程度。我就知道有蒙氏学校每年彻底更换教具,因为家长喜欢教室里东西都是新新的,那样看上去显好。而这当然是完全没必要,孩子不会在乎,并且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行为。
说到羊毛,我们也会发现有不少家长认为学费越贵,学校越好,也越向往。高昂的价格,似乎和高档的硬件,简历漂亮的老师,优质的服务态度,上流的社交圈等等产生了联系。顺便推荐台湾作家吴晓乐的《上流儿童》,里面有很多场景让我觉得《三十而已》的编剧一定看过这本小说。
还比方,很多家长,当知道学校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STEAM, 古诗词,二外,数学,逻辑,批判性思维,高尔夫,哲学等等听起来流行、高端的课程,就会觉得上档次,钱花得值了。
我不是说这些内容有问题,而是在幼儿时期,用一节一节正式的课程去教授,去填满孩子的一日时间,很有问题。对于34岁的孩子,真实互动,感官体验,自由玩耍等等才是最适合他们的自然发展规律,也能提供最大益处的经历。而这些体验,不需要任何fancy的课程名称,奔跑跳跃玩泥巴,过家家捉迷藏,唱歌跳舞说故事就是最好,也对他们的未来学习成长最有益的童年。
再比方,吸引家长的,常常和更好的教育质量无关,不但如此,这些还很有可能是让教育质量打折扣的。比如父母都喜欢老师给他们发照片,当然如果是孩子的单人近距离照片那就更稀罕了;家长也希望接送孩子的时候能和老师多聊两句,了解孩子今天的表现如何。校方当然敏感的看到顾客的喜好,于是这些就被安排进了老师的工作任务。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老师一天就那么多工作时间,给孩子拍照整理照片发照片,在每个家长接送的时候寒暄聊天,占用的都是原来可以照顾孩子,和孩子互动,加强联结的时间。更别提精力和情感负荷都增加的后果是更疲惫的老师。而长期疲惫的幼儿教师,是很难有充沛饱满的状态去对待十几,几十个小毛孩的。
家长的这些期待当然都很自然,也可以理解。但要知道,一切都有取舍,这些期待的满足是建立在牺牲了什么之上的。无论是孩子的绘画,选择学校或是她们成长中的很多事情,当我们不了解儿童的需求,自己却有饱胀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那所付出的代价,就不只是一个个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而更多的是被误读的,不被看到的,甚至被阻碍成为自己的孩子。而后者,是无法标价的。
写在最后:
最近的更新很少。身体慢慢恢复以后,也看了很多书,常常有思考。但因为之前有两篇写了一大半的野心很大的文章。大工程中断了,就很难重启,心理负担很重。我决定做一些改变,或说新的尝试。曾经一度走进了如果要写,就一篇文说清楚一个大话题的的死胡同。
那两篇文章是关于性教育和死亡的,话题很重,对于我也很重要,会继续写完。而那样的密集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享受也是巨大的。但也得承认,在每天忙碌的生活和我现在需要保证睡眠的情况下,很难成为日常活动。所以依然会进行那样的工程,但不会为之所累,逼着自己只能写那样的文章。 
但同时,会多写一些阅读感受,养育和家庭的思考。会主观,也随性一些。 比如这篇文章是昨晚放下书,在一个多小时里倾泻出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排版会简化,以节省时间。放下主题长文和排版美美的期待,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内容上。
不变的是,不用打赏,不接商业推广。但是欢迎友好的讨论和观点碰撞,转发和点赞。好吧, 就从这篇开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