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2-23Fall ED2录取埃默里大学的W同学,就读于北京国际学校。
W同学并非高标化或竞赛型选手,在硬件条件并不突出的情况,通过出色的活动规划以及别出心裁的文书构思,充分展现对申请方向的兴趣和热爱,最终在ED2拿下Top30 offer!
今天菌菌采访了W同学带来最新录取经历分享,比如
对ED2选校有什么建议?对文书创作和活动规划有哪些心得体会?申请季如何缓解焦虑心态?
一起来看看吧~

W同学翠录档案
# 申请背景:
  • 托福108
  • 申请社会学、传媒方向
# 主要奖项:
  • JEA Media Review Superior Award
  • YOC Excellent Award
  • SJW Speech Category Shortlist
  •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主题演讲Finalist
  • NEC National, Final Top Team in Teamwork, Presentation & Judge Interviews
# 主要活动:
  • RelationshipLab 社团Media部门负责人
  • 校内慈善社团副社长
  • 校内校外活动主持
  • Media Psychology方向研究
  • 地下音乐人方向研究
  • Emerson夏校
  • 北京青年报实习
  • 戏剧剧组担任导演/编剧/演员
  • Video Blogger
  • 班长&学生会成员
得知被埃默里录取前后的心情如何?
其实我的ED选校过程我觉得还挺玄幻的,我ED1申请了大众情人校NYU,当时觉得能录取NYU已经是我最好的选择了,也算一脚踏进了前30。
但是我的ED1收到了Waitlist,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ED2和RD。ED2因为有绑定协议,所以它的录取率毋庸置疑比RD轮次要稍微高那么一点。
但当时我个人还是比较想去NYU的,试图在Waitlist池子里被捞起来,如果ED2录了比NYU低的学校我也会有点不甘心。所以最初我个人的想法是要么就放弃ED2的机会,毕竟开设ED2的大学也比较少。
在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规划导师前,规划导师仿佛能看透我的想法一般,和我不谋而合。不过她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她问我是否打算ED2申请一个所谓的「彩票」学校,就是比NYU排名更高录取难度更大的学校。
对于当时被NYU Waitlist的我,是不太相信可以被比NYU还难录取的学校在ED2轮次捞起来的。于是我就提出了我的疑问:我的标化成绩不算出色、也没有SAT/ACT成绩、GPA也不算拔尖,我真的有几率被「彩票」学校录取吗?
规划导师却和我说到,美本申请一直以来都是综合性的考量,标化、gpa、活动,都不足以单独的描绘任何一个申请者。因此,其实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概率被录取。
这番话打动了我的内心,于是在和家长进行沟通后,最终确定了ED2申请埃默里大学。
当时纯粹是当一个彩票大学申请,这也是我未曾想到的方向,就连2月初开录取决定时,也一改往常的早起紧张,睡到中午12点才起床。毕竟在当时的我看来,早起拆一份拒信反而会让我一整天的心情都不好。
打开录取信后,Emory的录取信没有飘下来的彩带,所以我完完整整地读了3遍录取信上的文字,才真的相信我被想都不敢想的「彩票」学校录取了
直到录取那天,我家长才开始真正去了解Emory大学,查询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等等,直到现在我也有点不太敢相信这个玄幻的申请季。
如何确定申请方向的?
在签约三士渡前,我对自己未来要申请的专业一直都不太确定。本着有比赛就去参与一下的心理,我高一一年参与的比赛都比较杂乱,包括学术马拉松心理学、LIBF商赛、NEC、AMC和袋鼠数学竞赛等等。
我曾一度以为自己会申请心理或经济,这类在人文社科方面比较受欢迎的专业,所以也去参加了相关竞赛和活动。但后来我发现我对这两个学科的兴趣并不浓厚,反而是一些主持、演讲、运营公众号等让我十分有激情
从小我就在家召开家庭会议,后面也慢慢地站在舞台上演讲主持、参加演讲比赛等等,我意识到我的激情都在想靠自身的努力去影响改变社会现状上
在和三士渡老师沟通后,我参加了Emerson的夏校,第一次体验到了关于传媒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发现我竟然很喜欢也很感兴趣,这才确定了最后的申请方向。
幸运的是,在无形中之前我的活动也都比较靠近这个专业,现在也很感谢三士渡的老师帮我挖掘出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而不是随着社会大众去学习看起来比较有前景的专业。
围绕申请方向做了哪些活动?
其实我的成绩和竞赛算不上出彩,我选择了Test-optional没有提交SAT/ACT成绩,所以我认为我的活动是很加分的
我认为活动最好围绕自己的申请方向展开,展现出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我身边也有那些每个活动都特别出彩,但是涉及的领域太广泛,导致最后申请结果不理想的案例。我不认为作为高中生的申请者,一定要搞出一个惊天动地的活动,或者号召几千人一起做什么事情。
如果是和我一样对社会学、传媒这种人文社科比较感兴趣的,我个人觉得可以和三五好友一起共同运营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共账号。就比如公众号、小红书、知乎、微博、抖音等,尤其是偏传媒方向的可以去拓展一下这方面的活动。
我的其中一个活动就是RelationshipLab的媒体部门部长,主要是运营小红书。我们主要做一些线上运营的工作,经常绞尽脑汁思考做什么内容,研究新潮流等等。看着一个IP在我们的运营下慢慢成长起来,在这个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
所以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成就,但现在我认为大学录取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真正看到了我对申请方向的热爱和兴趣。建议大家可以提早规划一下可能的兴趣,然后依照自己的兴趣去做活动。就算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活动,也可以让招生官看到你对专业的热情和最真实的你
可以分享下夏校的经历吗?
当时我被NYU和Emerson的夏校同时录取了,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参加。由于个人兴趣加上Emerson在传媒方面还挺强的,我就去了Emerson。
我觉得夏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当于提前学习一些大学的课程,对未来决定申请方向也很有帮助。我参与的是Marketing + Creative Enterprise课程,上完之后也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方向的课程和内容。
但很遗憾当时因为疫情的缘故只能线上参加,现在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小,建议大家可以去到校园里线下参加,提前感受一下大学氛围、地理位置、食堂宿舍等等,以便未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选校
申请夏校也相当于提前经历一遍大学申请,从最开始搜集夏校官网、到标化GPA的提交、和校内老师的沟通,再到写文书、提交申请,整个流程就是一个小型的大学申请。可以通过夏校提前熟悉一下,这样后面真正申请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经验。
可以分享下文书的内容和创作过程吗?
我听说现在许多机构都提供文书代写服务,就是自己填表格写经历然后别人替你写文书,我个人是十分不喜欢这种服务的。
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通过文字展示给招生官,要在短短一篇文章中透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我不认为一个陌生人看着你写的表格,就可以帮你写出一篇完全展现自己特色的文书。
招生官每年看过数以万计的文书,他不想再看所谓的流水账,所以展示自己的特点是最最重要的
整个申请季,我周五有空都会去三士渡北京办公室,在那里和文书老师聊了好多好多次,脑洞大开过了无数个经历。
我写的是和相机主题相关的文书,写了我喜欢用相机去记录生活,以及在每一次记录时遇到的人和事情,这些人和事都是我所珍视的平凡世界中的美好。我采用了新颖的格式,每一段都加上了不同的相机参数作为标题,既展示了我的特色,又让我的文书与众不同,直到现在我也非常喜欢我的主文书。
在最初匹配文书导师时,我对我的导师算是一见钟情,感觉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后面也证实了这一个观点。
在思考主文书选题时,我说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她也给予了相应的意见和反馈,所以在第一次谈话中,就把大致的框架定了下来。后期每次谈话时都会有新的想法出现,一次次的精修和打磨才写出了让我非常喜欢的主文书
并且文书老师的反馈和修改也特别及时,通常24小时内就会给到相应的意见和打磨。每次在她提出意见后,我也会意识到这里确实不太合适,能感觉到她的专业度十分高。她给的意见也十分详细,让我有很清晰的思路知道如何去改。
并且我个人其实是比较有自己想法的,不过文书老师从来没有告诉我什么样不行、怎么样不好,反而给了我很多恰到好处的建议,十分尊重我的意愿
对未来的申请者们有什么建议?
第一个建议就是,申请季没有必要太焦虑。我们学校ED1有10多个人申请NYU,最终只录了3名有SAT的同学,当时四面八方的压力都向我涌来。
我也在思考高中三年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没有考SAT,是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是否我只要有了SAT我就能被大学录取?但现在看起来也不是这样,我没有SAT也可以进Emory
第二个建议就是,不要陷入自我怀疑。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且不可改变的,只要相信最好的都会来就行。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招生官又怎么去相信你呢?
我的EA学校收到的几乎全是Defer,当时心态也有点崩了,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对自己的定位没找清楚选校目标太高了?但最终打开Emoy portal看到录取信时,才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个人都会有最终的归宿。
大学的录取不会决定你的人生,不管在哪里上学都会有很美好的经历,决定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