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6日,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bur)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他在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劳特布尔1962年从匹斯堡大学博士毕业,专业为化学。他逐渐成为核磁共振的专家:他发现在强磁场中,原子核通过吸收射频波能量增加;之后通过放射射频波落回低能级。
劳特布尔认识到,在物质周围引入一个磁场梯度,通过分析物质放射的射频波,就能分析物质的成分。

1973年,劳特布尔利用这项技术得到的图,能区分普通水和重水。
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在劳特布尔的基础上,展示了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物质内部结构的图像。
两位科学家的工作,带来了一种非侵入性医学诊疗——核磁共振成像(MRI)。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因此于200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劳特布尔因肾病于2007年去世,时年77岁。
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
核磁共振作为结构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5次诺贝尔奖:
1.拉比(Rabi)发明了研究气态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方法,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布洛赫(Bloch)和珀塞尔(Purcell)分别用感应法和吸收法,独立发现宏观核磁共振现象,因此而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恩斯特(Ernst)因对NMR波谱方法、傅里叶变换、二维谱技术的杰出贡献,而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4.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由于用多维NMR技术在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构象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同获此奖的还有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日本科学家。
5.劳特布尔于1973年发明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使用梯度场的方法,指出磁共振信号可以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从而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可能,他发展的快速成像方法为医学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他俩获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资料来源: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10.1063/PT.5.031215/ful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677-209707.html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几只青椒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