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西部农村学校,我们的第一联想可能就是“条件艰苦”或者“资源短缺”。这也确实是广袤西部的普遍现象。不过有这样一所小学,食堂的肉菜供给堪比机关食堂,学生住宿免费,有室内篮球和旱地冰球馆、数不清的各种球,种植了上百种农作物的农业实践基地、甚至还养了梅花鹿、鸵鸟和孔雀,巨大的热带植物温室,教师每年都有机会远赴南京等地参加专业培训……
(靖外明德小学食堂的青椒炒肉)
(靖外明德小学的室内球馆)

(学生可以随时取用的数不清的各种球)

这所不一样的农村小学就是云南省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经过校长雷应飞和师生的多年奋斗,它已经成为宣威教育的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它的师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以至于陪同我们前往走访的一位县城重点小学的高级老师由衷地说,“我真希望以后能调到明德小学来教书”。
(靖外明德小学的教学楼和操场)

靖外明德小学的成功,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争取到当地主管领导的支持,克服重重困难,建设成了或许是
中国最牛的小学校办农场
。这个他们称之为“开心农场”的农场先后分三期建成,第一期与校园浑然一体,第二、三期在离学校1公里左右的山坡上,总面积超过120亩。有大型池塘1个、种植大棚30个,养猪1000多头、鸡鸭3000多只。

(丰收的红辣椒正等待卖往市场)
(开心农场种植的茄子)
(葫芦也丰收了)
(养猪场一隅)

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建设农场?雷应飞在2008年竞聘校长的竞聘词中说:“如果我当上校长,我将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要在农村寄宿学校承包土地,发展种植养殖,给孩子们提供安全食物的同时让孩子们得到农村学校特色的教育和锻炼。”
安全食材供应。今天,几乎所有生鲜食材学校均自给自足。学校食堂雇了12位厨师,每天用掉近200斤肉,400多斤蔬菜,保证800余师生每人每顿饭两荤两素一汤的待遇。农场的肉菜还要足量供给所在西宁街道所有学校的1万多名师生,富余产品再外销,因为绿色健康安全深受本地市场欢迎。
劳动和生活教育基地。靖外明德小学给每个班分配一块自留地——常规蔬菜区划分为12块,分给三至六年级12个班管理。每周两节课劳动课,翻地、播种、施肥、除草,到采收、送交食堂等环节都由学生参与完成。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体魄、亲近了自然、学到了农耕等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了沟通协作、领悟到了责任感和互相帮助的快乐。这不就是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吗?
“每年夏令营,就会发现城里四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如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干没干过农活的差距就摆在那里”。—— 靖外明德小学顾明英老师
(开心农场班级责任地管理办法)

弥补家庭和亲情缺失。靖外明德小学90%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温暖。农作物收获后,学校按照市场价收菜,一年下来,每个班级也有千把块钱收入。这自己挣来的“班费”可有大用场,“我们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平时不太回家,老师就组织大家过中秋,过生日,过周末啊,用这个钱买蛋糕,买礼品,孩子们太开心了。”  
用市场化手段,让学生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也有效回应了有的家长对校办农场“利用学生劳动力”的质疑或担心,这种顾虑在靖外明德小学农场的创办初期就出现过。

有了农场的收入补贴,学校不仅把片区内特困家庭的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统统减免了,还能补贴这些孩子的学习用品、日常衣穿,过年还要给这些孩子的家庭送米送肉。学校还给每个班免费配备一部移动座机,要求孩子们每周主动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打个电话,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针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差异,靖外明德小学采取老师“1对多结对陪伴”、同学“大带小”“大帮小”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倾注爱心。这些综合措施,使得学生们常年体会到大家庭般的温暖和关爱。
多学科综合实践基地。除了劳动课,雷校长先后把美术课、科学课、语文课等引入到农场中,让孩子们画“近在眼前”的田地、庄稼、蔬菜、养殖动物、观赏动物;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受;在真实环境里学科学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无独有偶,笔者在贵州正安县的田字格兴隆实验学校,看到他们借助自己的校办农场进行财商教育。

(田字格兴隆实验学校的农场财商教育)
促进学校师资提升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
。最近几年,各地通过特岗教师等措施,基本解决了农村学校的教师配备问题,然而无力培养骨干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是普遍头疼的最大问题。有了农场收入做后盾,靖外明德小学在做好常规的集体备课、推门听课等教师培养工作之外,每年都自费送部分骨干老师和年轻老师到各地培训和交流。学校自身提供的良好生活条件、教学条件和福利更不在话下。虽然十几年来,还是不能避免因为城区扩容抽调等原因,先后流失几十位骨干教师,但强大的培养能力、良好条件和氛围,使得学校能够
缓解“山大”的师资生存压力

雷应飞校长从一开始就抱定了“美好人生,体育铸就”的办学理念。他认为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促感情、强意志。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塑造健康的身体,而在于对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体育还是最好的“逆商”教育——“赢,只是瞬间;奋斗,才是常态”。
得益于农场这个底气,学校修建了一流的足球场、篮球场、室内球馆,常年保有数百个足球、数百个篮球、排球,跳绳、棋类、体操垫等体育物资应有尽有,还先后引进了排球、旱冰球等农村学校很难开展的项目。有了这样的资源基础,学校大胆增加课间和晨练时间,“一般学校课间10分钟,而明德小学每节课课间都是17分钟,每节课都成了大课间,原来晨练跑20分钟,现在增加到40分钟,跑完两公里以后还要跳绳,做仰卧起坐等晨练运动。” 目测下来,明德小学的学生,普遍身体好、精力充沛。
最近几年,雷校长敏感地注意到明显加大了对阅读量的要求,大力抓全校阅读推广。他每年都送多位语文教师去南京亲近母语参加阅读推广培训。现在明德小学的图书已经有4万多册,图书室和书吧里每天中午傍晚都有上百个孩子在里面读书。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整本阅读已经初步形成了风气和习惯。来参观的很多校长都不由地感叹,“有钱真好”。
虽然靖外明德小学早就名声在外,我们在前往调研之前,心里还是有一些疑问的,调研过程中基本都找到了答案。
学生考试成绩如何
?明德的孩子们不仅得到了温暖、健康、快乐、素质养成,“成绩比当地其他农村学校都要好,到高年级之后孩子们的成绩能达到城里学校的水平,甚至有的班级还能实现超越”,可以说实现了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的多赢。

农场的经营可持续吗?靖外明德的农场先后投资了几百万元(集资、贷款和后期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其中第一批资金近60万元,全部来自教职工个人积蓄和贷款入股。2015年以来,每年净利润20-80万元(利润浮动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尤其猪肉价格波动)。不仅还商业贷款不成问题,第一批入股的19名教职员工6年后就拿回了投资本金。
人员上,目前农场聘有“专业”的饲养员和工人,各5-6人,种植、养殖、屠宰各有专人负责,大都是非常支持学校、看重留在家乡的工作机会的学生家长。
靖外明德的农场模式可复制吗?综合我们调研过的其它有校办农场经验或尝试的农村学校的实践,如田字格兴隆实验学校、达祖小学、硙子坝小学,办好一个校办农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先说地利。农村学校虽然身处村庄,但绝大多数在建设时都没有预留适合发展农场的土地,随着农村用地的紧张,农场用地只能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流转费可能已经很高。以靖外明德小学所在的宣威市为例,2009年的流转费是每亩15100元,现在已经高达50000元左右。因此,获得与学校毗邻或邻近的农业用地,是举办学校附属农场的先决条件。可能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这方面反而越有优势。
解决用地问题的关键,是当地政府(村-镇)的支持。从普遍意义上说,搞靖外明德这么大规模的校办农场,解决土地会非常之难,但搞一个学校能自给自足、适度盈余的中小型农场,应该不是太大的难题。
再说天时。具有一定经营属性的校办农场,目前还是政策的灰色地带,需要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才能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以靖外明德小学为例,前四次申办报告都没有获批,第五次终于得到支持,是借助了2009年初国家正式颁布《食品安全法》、要求中小学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东风。其先后两次大规模扩建,则是抓住了2011年温家宝总理推动实施“3元营养餐工程”、2016年“4元营养餐”升级项目的机遇。
当前,“乡村振兴“是全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因为基层财政普遍严重短缺,很多地方政府无力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因此可能会更支持甚至欢迎农村学校适度“自给自足”。
此外,校办农场本来可以带来一定的本地就业机会。如靖外明德小学聘用了十几位饲养员和农场工人、十多位食堂厨工。如果能获得当地农业科技部门/院校的支持,农场还可能通过大胆实验适合当地条件的高产值种植和养殖项目,引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最难的环节,可能还是人和。靖外明德农场及“校场结合”的成功,离不开雷应飞校长,他既有坚定的全人教育理想、又富有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还具有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的领导力。这样的领军人才很难复制。这也是宣威教育局10年前就号召向靖外明德小学学习,但成功者了了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何解决这个关键的复制瓶颈问题呢?窃以为获得县市级主管部门支持,形成区域性的“
校办农场成长共同体
”可能是不二路径。有了共同体及配套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先行者传帮带的激励设计,就可能形成区域性的风气、经验积累和经营人才供应,大大降低对校长个人的综合经营能力要求。这与我们在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很多县级、甚至乡镇级的“集中产业群”异曲同工。

总之,农村学校建设校办农场有四重重大意义,其基础意义是:1)作为学生劳动和多学科综合实践基地、2)为师生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肉菜鱼等食材供给。两个理想价值:3)获得适度收益补贴学校办学经费之不足;4)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助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成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直到今天,靖外明德这样的校办农场的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界定。现实情况,校办农场的创建,往往是以校长为核心、教职工甚至村民参与、并部分地得到政府专项资金和/或社会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家相关规定不允许学校持有经营性资产,校办农场只能注册为独立的农业公司,法律上与学校没有明确的关系,也无法得到相应的税收、用工等政策扶持。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中提到: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2021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在其《关于用好勤工俭学基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通知》里,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
“农村寄宿制学校勤工俭学种植、养殖基地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打造“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多个行业勤工俭学实践活动基地群。针对基地不足问题,可采取共建、共管、共用的方式,本着安全、就近的原则,由农村学校带动城镇学校,实行“共享勤工俭学基地”。有基地的学校,为附近学校提供实践场所,有资金的学校可投资有基地的学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每所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1个,进一步形成基地、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育人环境。”
上述两级政策,对靖外明德小学这样的校办农场实践提供了及时的理念和原则性的认可和支持。云南省教育厅的文件,已经提到了建、管、用方式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但因为还没有深入、具体到相关校办实体的产权和经营权层面,在意识保守的地方可能就会对创新学校造成困扰。此外,“共建、共管”的具体方式如何、能够充分尊重和利用真正有热情、有能力的学校,不让基地因为“共”性而失去主人公精神、创造力和活力,也需要在实践中特别加以注意。
靖外明德等学校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由学校合法持有和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其长期可持续经营并用于学校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校办农场最适合的性质,可能是学校控股、个人和第三方参与的社会企业。这方面,需要校办农场实践者们的不断探索,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和教育、法律界联合进行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和支持。
推荐阅读:

  1. 徐永光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