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计划
Project Nous
01
我们是谁
格致计划创立于2016年,是由一群中国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性教育组织。自成立以来,我们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招募一批来自海内外高校的优秀领读人,由他们亲自设计课程,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和组织小班讨论,将小班研讨和通识教育体验带给国内的中学生。
2022年暑假,格致计划把读书营带到了四川汉源、山东青岛、山东烟台、湖南长沙、四川绵阳、贵州贵阳、浙江三门、贵州遵义等8个城市,并且首次开辟了由12门课程组成的线上营地。
02
栏目简介
「对话领读人」是由格致计划推出的领读人访谈栏目。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格致计划领读人群体,更多地参与到格致计划读书营活动中来,每期节目我们将邀请一位或多位格致领读人进行访谈,记录下他们眼中不一样的格致。
“一名格致领读人的自我修养”系列圆桌访谈由格致计划学术部、宣传部联合发起,将分次推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专场,聊一聊各位领读人的营地故事和领读感受。本次人文学科专场我们邀请到了4位嘉宾,ta们是:
郎朗天,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22年夏季三门营《海洋文学入门》领读人
冯晓萱,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2022年夏季贵阳营营长、《从小学走进<史记><论语>》领读人
王纪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专业,2022年夏季长沙营《儒家大历史:漫游中国文明的精神世界》领读人
甘居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2022年夏季烟台营《权力、自由、契约——一场政治哲学的大乱斗》领读人
本次访谈由格致计划学术部部长张雨馨担任主持人,雨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专业,也是2021年夏季青岛营《走近古希腊悲剧》、2022年夏季烟台营《古典世界的生死爱欲》课程的领读人。
在这次的谈话中,领读人冯晓萱在被问到为什么要报名格致计划的领读人时,她说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在假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其他领读人也深有同感。领读人王纪梁分享了自己在格致收获的温暖经历,当他收到学生送的小礼物时真的非常感动,有种当老师的获得感。在谈到来格致上课的经历有没有影响到对领读人自己专业的理解时,领读人郎朗天认为在课程理念上的考量也让她对于如何进入文学这个学科和传递学术观点有了新的想法。最后,他们各自送了一段话给新领读人,领读人甘居正说要把学生当成当年的自己,同时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
03
访谈进行时
1. 各位老师晚上好!首先想问问大家当初为什么想要报名做格致计划的领读人,并带来这样一门课程呢?
晓萱
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在假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朋友圈看见推文就被格致的理念吸引。
而开设《从小学走进<史记><论语>》这门课程也是因为我个人在学习文科时,会觉得相较于理工科而言,文科知识偏软,也就是说不如切实的代码那样实际。就是在这样一种出发点下,我希望自己学的知识能够被外化出来,于是想到了分享和交流这两个途径
这门课程的名字中本身是没有“小学”一词的,也是来到格致后,和学术部的小伙伴们讨论时大家建议可以突出一些专业知识,例如汉语言专业的文字,音韵,训诂,而这些知识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学。我觉得这个创新点很不错,就加上了“小学”,带来了这样一门课程。
雨馨:是的,我想很多领读人来到格致的出发点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或高大上,因为格致不仅是一个利他的活动,也是一个利己的活动,是为我们自己寻找意义的一个活动。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这个问题,但格致是一个逼迫我在假期继续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驱动力,否则我想我在假期不会看那么多书。
朗天:
我赞同这个想法,来当领读人就是让自己假期不要摆烂,还能读一点书。
另外,我也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讲课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学校里我们以写论文为主,但是以学术语言写一篇论文和以通俗平实的语言讲给别人是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希望锻炼一下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此外,我在高二、高三的暑假都作为学生参与过类似的夏令营,获得了很好的体验,因此也想以领读人的身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之中。
郎朗天在三门营带来《海洋文学入门》
居正:
我还可以补充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其实是想在格致寻找更多志同道合,有志于在人文领域一起做一些好玩的事儿的朋友。大家都清楚嘛,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校,平时接触到的同学最后八成都要去考公,期待在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同好有些困难,所以便想要来到格致。
其次就是,最初我对于参加这种公益组织有很强的完美主义倾向,我觉得总不能误导学生吧。所以之前虽然对我的朋友们在做的其他一些公益教育多次心动,但也顾虑自己会不会讲错啊,或者带有偏见等等。当我看见格致的招新,看到过往的优秀大纲,发现自己可以来讲一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哲学课时,就非常开心地来了。后来我也反思过这件事儿,我觉得哲学本身就是带偏见的,大家来格致也就是把自己没有彻底想明白的一个东西呈现给更多人,让他们也想不明白,这本身就是一件蛮好玩的事情,也不会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
最后就是,格致对我而言还是有很理想的意义。我当年是一个很硬核的理科生,爸妈也是工科出身,能接触到人文学科也是一个又一个机缘巧合,自己偶然间看了一些书后有了一些思考,高考填志愿易上头,就来了哲学。而格致现在的目标城市,例如绵阳,我初中就在绵阳读书,这类城市中的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到人文学科,格致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些细微的改变,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像我当年一定会非常期待这样的资源,但当时却并没有。
雨馨:居正提到的一点很有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带有偏见的,很难说带来一堂完全公正客观,或者说完全有绝对答案的课。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格致的课堂,我们允许这样的偏见存在,允许它被讨论,以辩证或批判的态度去看待,我们拥有这样自由讨论的空间。而领读人和学生是平等的,没有需要服从的权威,这也是格致对我来说特别迷人的一点。
纪梁:
我来格致的原因可能和大家都不太一样。我来格致当领读人主要是受到我现实经历的启发。我本科就读于历史学院,有一个传统文化很大的IP。然后我们学院特别强调国学的教育,喜欢用传统讲授的授课方式去熏陶学生,但这样的方式效果并不太好,枯燥且缺乏互动,大家都听不进去并随之产生了一种叛逆的情绪,开始在课堂上玩《原神》。但是我觉得国学还蛮有趣的,也对其有一定的认同。所以我觉得需要找到教学机会,于是想自己尝试一下。我当时也给老师反馈过这个问题,老师说让我自己讲讲试试,而格致恰好可以给我提供一个讲课的机会,且格致的宗旨也比较提倡教育创新,所以我就来亲身做一下教育实验,探究一个更好的课堂模式。
雨馨:是的,格致的课堂和比较传统的大学的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课堂很不一样。我们强调这种平等、互动、圆桌讨论等的更现代的教育方式
2. 在课堂上有没有遇到遇到的意料之外的状况,大家是如何应对这些状况的?
纪梁:
我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是学生人数的变化。对于格致的课堂而言,讨论需要占很大比例。但是开课前的课程群里直到开课前一晚还只有一个学生,我当时心态有些低落,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结果第二天有很多学生都进群了,加上领读人的捧场,课程也还是正常进行了下去。随后学生人数就开始波动,很多学生被这门课程吸引,这样的自由流动是格致很特别的一点,也是我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居正:
关于学生数量我也有想补充的点。最开始我的课程只有9个人,因为烟台营本身规模比较大,所以看起来算是吊车尾。当时也会觉得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最后发现,虽然我的学生人数不多,但非常稳定,几乎没有流失
我讲的课程本身是政治哲学嘛,我当时还问我的学生觉不觉得格致的领读人和学生就处在一种政治关系。领读人对讲课充满热情,而大家则是在参与一个免费的公益课堂,没有任何负担和成本,因此似乎我反而是“有求于”学生的。并且,我觉得快乐教育是不可能的,我可以做到让课程有趣,但是不可能做到一直快乐,尤其是哲学这类本身有一定门槛的学科。而来格致上课的零成本和自由就让学生流失这件事非常自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每个领读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能“抓住”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真正想要上这门课的想法,达到痛苦的付出和快乐的参与之间的平衡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的文本很虐,全是哲学的大部头,我最初也对此也特别没底,怕吓走学生;但在课上虐了他们之后,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私信所有学生和他们聊一聊当天的感受,阅读时有什么困难等,这或许算是某种“刚柔并济”?我觉得或许是个挺好的方法吧。
甘居正在烟台营的开营仪式上发言
朗天:
刚刚居正也提到了学生喜好的问题,这也是我没有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一个方面。我发现大家对文本的偏好和我的所预料到的不太一样。我的课程是从古希腊的《奥德赛》一直讲到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课后,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我本以为大家会很喜欢的耳熟能详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却不太受欢迎,学生觉得它很无聊。反而他们更喜欢《奥德赛》,可能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古代英雄的故事和神话,他们觉得很有趣。我没有预料到的第二个方面是,在授课形式上,我很想把课上成圆桌讨论的形式,但全班一起讨论,学生参与度不高。所以我决定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有一位报告人,负责向所有人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这样大家的参与度就能高一些,因为每组总有一两个愿意发言的同学,他们可以带动其他人讨论。我对此的反思是: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出更加具体的预习问题,比如,关心文本的哪个意象、哪个人物、哪一章节,问题越详细,大家在讨论时就更加有方向。第三个问题是,我在设计课程时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我当时宏观地讲述了一遍英国文学史,本来只想作为引入,但是大家实际上接受得比较困难,因为大部分人之前对文学史没有了解,也没有太大兴趣,所以我需要在课堂上补充很多背景知识才能把课上好,但这样就更像单方面的输出,也压缩了讲文本的时间。所以,领读人最好选择更小的切入口,比如聚焦于一个时代、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作品,不要覆盖太多内容。
雨馨:朗天给我们分享了三方面的经验。1.分组讨论2.问题前置3.视角放小。的确,我们经过了专业化的学术训练,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已经与高中生的视角有了很大的差异。可能我们以为在学术上艰深难懂的东西在高中生眼里却是很有趣的。在格致的课堂上,我们可以从学生身上重新获得我们当年对文本最朴素的体认和感悟
图为郎朗天在备课
晓萱
我遇到的问题是:我们班上学生年龄分层显著。班上有的学生才上初中,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学生之间自己也觉得有代沟,上课常常讨论不到一起去,所以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我尝试过变讨论为分享,让大家写下古典诗歌在课上分享。但是,这样也不奏效,因为大家的水平差距比较大,有的人对古典文化的积累比较深厚,但有的人几乎没有基础,所以,这样会让人感觉更加难以在同一个频道上进行讨论。学生年龄分层太大的确是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另外,我建议领读人备课时不要太依赖电子设备的使用,因为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电子设备难以调试。在格致,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完全不依赖电子设备的授课方式
雨馨:是的,学生构成的多元性也是格致课堂的一大特点。我们把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确是一件非常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3. 分享一下自己在线下营地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吧~
晓萱
这张是我们在活动课上的照片。因为我的课涉及了文字,本来想让大家一起写一下小篆和甲骨文,但是后来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解锁了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鸟虫书”,一种古代的艺术字体。大家都很有设计天赋,也很喜欢写字,创作出来很多有趣的作品。
这位同学的画很有意境
这位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也把文字元素带入服装设计中。
雨馨:哇!谢谢萱萱!贵阳营今年的活动课真的是yyds。格致营地在授课以外,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课,我们可以做学术以外的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
纪梁:
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并不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也可能是非常温暖的。我就分享一下在格致收获的温暖经历吧。这次是我第一次当老师,有次下课时一位学生送给我一盒润喉糖。我能感觉到在格致上课非常累,我之前也没有教过课,所以对用嗓也不太了解,收到润喉糖的那一刻真的感受到了学生的体贴。课程中,有学生用写了毛笔字明信片送给我,是个写书法的艺术生,明信片也做的很漂亮。还有同学送了我一套邮票。其实礼物不是必要的,但我收到礼物时真的非常感动,有种当老师的获得感
领读人在营地住处一起做饭
雨馨:其实我们平时上课、备课都很累,但一想到我们的授课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就觉得很值得。我家中的橱柜还保存着当时青岛、烟台同学送我的礼物。
居正:
哇...说到礼物,有一件事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愤慨。就是,我和雨馨有一个共同的学生,结课时,她送了雨馨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熊,但送我一个沙雕玩具!(小蓝的笔)我就很emo,我的气质就适合沙雕玩具吗???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这么大......另外,我还想说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事,这也和我们上一个环节提到的内容有关,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感觉。他们对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的把握与我们有很大的出入。我当时讲到卢梭时,提到他对社会和文明的反思。卢梭是一个悲观的人,他认为文明在堕落,现代社会在走向毁灭。我讲这个只是为了给他的政治思想,社会契约论做铺垫,可是当天晚上我的课程群里大家提起这段文本,竟纷纷进入了“哲学家”模式。当时有很多讨论,“我应该戒除物欲吗?”“我应该过隐居生活吗?”“怎样才能逃离消费主义?”……我当时还挺惊喜的,这可能也算是格致带给他们的收获吧,尽管不在我的预料之内。
雨馨:意思是说,他们真的能把哲学家的观点和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于在我们看来只是有关学术的事情,但他们会把这些事与自己的生活伦理和行动相联系。他们感知哲学的方式是和我们很不一样的。
长沙营活动课上学生写下的小字条
朗天:
我说一个和合作方相关的事情。我们当时在三门的有为图书馆举办活动,我一进去就发现那边为我们摆出了一书架与课程相关的书籍,主要是那些书都很高级,图书馆志愿者选书的眼光还是蛮震撼到我的。里边有的书是上课需要的,还有些是和课程主题相关的参考书,我觉得蛮有意思。
三门有为图书馆的书架展示
雨馨:谢谢朗天讲到和我们合作方有关的事情。其实这也想必是运营部和外联部的伙伴们感同身受的一点,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微光吸引微光”的事情。有为图书馆也是一个致力于在小县城推广博雅教育的公益组织,和格致的理念非常相近。我们也很幸运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合作方,一起把博雅教育的理念推行下去。
4. 来格致上课的经历有没有影响到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朗天:
我觉得,来上课之后,我对学习文学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这么说有些官方,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在来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学这些非常理论的东西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来格致之后,在与其他领读人、学生、合作方的沟通中,我对于这个学科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与大众交流有了更多的感受。当时我们对课程理念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关于我们更应该抓文本还是抓讨论。在课程理念上的考量也让我对于如何进入这个学科和传递学术观点有了新的想法,因为我自己是非常抓文本的,但是在这里我发现不同人对文本的理解真的不一样,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接纳、调和不同人的学术观点。
雨馨:也许这就是我们文学类学科的特点吧,每个人对于文本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如何回应不同的观点也是我们在格致的课堂上能够得到锻炼的地方。我觉得作为人文学生,我们需要与他人充分交流,如果只是阅读文献、闭门造车,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纪梁:
根据以往经验,我觉得人们对历史学有两个印象:第一,历史很难讲得有趣;第二,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问。在格致,历史在大家的眼中是可以变得非常有趣的,因为我们要以轻松的姿态上课,这样才能有讨论课的感觉,否则就是领读人的学术汇报了。关于第二点,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克罗齐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格致,学生会把课上讲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而不是把历史学单纯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或是对于过去材料的研究。当我们把对于今日的关怀融入历史之中时,历史不再只是可信的,而且是可爱的
图为王纪梁在长沙营的课堂上
晓萱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下方),课堂后期有时候我们会一起来对对子。比如说,这句“明月几时有”,符合平仄情况下,大家写出它的下一句,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稍微符合格律就可以了。这是大家对出来的,有的关于友谊,有的关于梦想,还有的是对于变化的感想。我来格致很大的原因是我在学校参加诗社,在诗社,我们会玩这样的游戏,也会组织古典文学类的读书会,我觉得这样非常有意思,也想来格致跟更多的人交流。反而,从格致课堂回来,我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我的专业比较特殊,我们会学一些很“古”的东西,也会学一些很前沿的语言学知识。为了准备格致的课程,我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古典文献,补充很多“小学”的知识,但是在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后,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这些很古典的东西上,反而对那些语言学的知识更有兴趣
另外,我发现自己拥有了备课的经历后,能够站在老师的视角上听现在的课程。我现在听课的时候,不光会想老师在讲什么,还会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讲,讲这些是为了引入什么吗,想向我们传授什么主要观点?课后,我也会和老师讨论一些课纲相关的东西。我觉得,格致给我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对我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雨馨:萱萱讲了两点,一点是说,在格致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学术兴趣;另一是,格致给我们更高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从一名老师的角度看待自己学习的课程
图为冯晓萱和学生们一起作画
居正:
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要说的话,那就是感觉学生就是当年的自己吧,他们让我想起当年自己最初接触到这个学科的样子,他们会把自己读到的文字与生活联系起来,为这段文字付出非常真诚的感动。这让我想到当年我也会读尼采读到哭得稀里哗啦,但现在可能是因为接受了体系化的训练,常常只会关注这段论证是否可靠,而不会去想应该如何生活这类基本的问题。
5. 送一段话给新的领读人吧
晓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为领读人也是学生,我们学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不足,但只有教人的时候才知道令自己真正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往大说,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哪怕能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点贡献,就已经很棒了!
朗天:
我想给领读人一些实际的建议,就是尽可能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保证自己开心,学生也能感受到你的热情,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纪梁:
我也提一点实际的建议吧。在格致,一个常见的情况是,领读人上课容易冷场。因为学生一开始会比较含蓄,不太愿意说话。不过改善方法不难,领读人可以下课多跟学生玩,活动课上也要有意识地跟学生多接触,学生感到跟你熟络了之后,课上也就能放得开了。或者,领读人也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分配好讨论任务,让他们有准备,这样也可以不冷场。
居正:
要把学生当成当年的自己,同时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把他们当成当年的自己”也就是我来格致的初衷之一吧,我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没有机会接触,但接触一次之后就有可能带来很多有趣的影响的东西,既然格致做不到“长期施肥”,因为我们的活动只有十天,而寒假营只有三到五天,那么我们只能提供一次特别精彩的经历,就像点燃一团火,让它在后面继续燃烧。如果能够利用这短短的几天为大家的人生带来一些改变,我觉得是非常神圣的。后面的一句是我刚刚想到的,“把学生当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我觉得领读人在知识量和反思水平上与学生相比可能“高高在上”,但绝不能把自己视为教室里唯一的“开化”之人,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常识与信念,他们幼稚的观点背后或许也有着很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是去纠正的,而是去聆听的。
04
Q&A
Q1: 请问大家是怎么确定自己想讲什么书目的呢?怎么备的课?
朗天:我觉得这个取决于自己的切入点,就是看看自己想讲一两本书还是想用很多作品串联起一个大主题。我选书的方法是,首先设想一个主题和一两本与此相关的书,这一两本可以是你印象深刻的或刚刚读过的,然后自己的思路就可以从这两本书上发散,去回忆或查找更多的作品。查找的话,可以上网上搜一些anthology(选集),可以得到和某个主题相关的书目。当然,如果想讲授多部作品的话,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每个时代找一部作品。
居正:其实完全可以把大学课程和论文题目用作素材,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很成熟很有体系了,不用白不用。但我们一定要把它设计成“specific for 格致”的课程,一门三天或五天或十天,能够让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有所收获的课程。我有一些技术性的建议,就是对于偏理论性的文本,领读人需要至少知道多种有关它的解读,知道文本的歧义性发生在哪。否则就很难带出一个精彩的讨论,以及回应学生的问题。因为学生理解不了文本是一个会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个时候让他们盯着屏幕细细品不如你告诉他们一些有趣又很反常识的解读,这个时候他们往往能更快地读进去。另外,对于哲学类文本,领读人最好选择概念表述比较朴实的那种,如果满篇都是概念,我们知道很多概念不重要,但对学生来说都是新词,是会很崩溃的,相比之下,学生对论证难度的敏感程度反而会低很多。
Q2:我想问甘老师一个问题,我也是暑期营地的领读人,讲的是实践伦理学,但被各方认为太敏感,从而受到了一些阻碍。请问甘老师如何在政治正确和哲学人对真理的追求之间平衡的呢?
居正: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在讨论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在踩红线玩。所以我们要回到经典文本中去,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讨论社会议题。我在第一节课就和学生达成共识,我不会反对他们讨论时政类话题。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学新东西,但要求这类发言一定要是出于论证而非出于情绪,并且我有权力随时掐断不太妥当的发言。
追问:那么应该如何避免领读人自己的观点无意识地输出呢?
居正做哲学肯定不可能没有偏见吧,所以在课堂上,我觉得要尽可能让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做的任务是拿我们的知识体系对他们做一些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灌输给他们。当然,领读人的知识面自然是越大越好,能够知道一个文本的两三种解释,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像前面说的,也会让你能带出很漂亮的讨论。
雨馨:在格致的课堂上,我们不论确立一个观点还是反驳一个观点都应该基于对经典文本的讨论而非个人情绪的输出。我们欢迎学生一起讨论而不是为自己树立一个“真理权威”。格致有一位“梁柱级”领读人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当然,这句话的内涵也包括怀疑自己。我们要欣然承认自己的观点有偏见,应该遭到怀疑,所以更应该开放包容地聆听学生的观点,去理解他们的立场
图为长沙暑期读书营结营现场
继续关注
本期访谈就到此结束啦,欢迎继续关注「对话领读人」栏目,收听更多格致人的故事~
扫描左侧二维码联系
格致计划小助手

或发送邮件至
编辑
周钦冰 王子仪 郑鑫
排版
陈炳文
审阅
学术部 宣传部
格致计划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计划,所有的领读人都以志愿者身份无偿提供服务。如果您有意支持格致计划,欢迎垂询格致计划小助手。
格致计划
END
Project Nou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