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发出重要提醒,提醒在新中国公民重视防范“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
全文如下:
近期,我馆连续处置两起在新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案件。目前,当事人虽均已找到,但当事人家庭遭受不同程度财产损失。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当事人“怕事”心态,通过冒充当地执法人员等欺诈手段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随后将电话转接到“国内公检法机关”并发送虚假的“逮捕令”“通缉令”“法院传票”等,诱骗当事人下载网络社交软件进行一对一联系。期间诈骗分子会要求当事人以“协助调查”为由与外界断绝联系、自行租房、甚至前往第三国藏匿并拍摄遭“殴打”等视频,后把视频发给当事人家长索要“巨额赎金”。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郑重提醒在新中国公民切实提高防诈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严防包括“虚拟绑架”诈骗在内的各类电信诈骗。如接到类似涉嫌诈骗的电话、邮件,尤其那些显示来自海外、有“+”前缀的电话,要做到“遇事不慌”“来电不信”“要钱不给”三原则,并第一时间报警或拨打我馆领保电话进行核实。
如何识别电信诈骗
在此之前,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已多次发布消息,提醒中国公民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在海外的留学生需要知晓常见的诈骗手段,以及识别他们的方法。
诈骗分子往往会冒充DBS银行DHL快递中国大使馆公检法等机构对接电人实施诈骗,其中以“冒充DBS银行”类电信诈骗居多。另有我留学生也遭遇“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
(一)冒充DBS银行类电信诈骗。诈骗分子设置自动语音电话,称接电人有文件待领取,并引导其接入人工服务。“DBS工作人员”在获取接电人个人信息后谎称接电人银行账户被人冒用,并将电话转接至“中国公安”。“中国公安” 谎称接电人卷入洗钱、诈骗等国际犯罪案件,出示伪造的“逮捕令”,以坐牢等威胁要求受害人将“保证金”汇入指定“安全账户”或提供个人账户信息及网上银行登陆、转账动态密码,随后将账户中资金盗走。
同时,我馆还发现,诈骗分子有可能同时诈骗多人,让他们将现金放在指定位置(某公共区域储物柜等),并指使其中一人充当“钱骡”,将这笔资金购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给诈骗分子。
(二)“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类似(一)中手段获取当事人信息和信任,胁迫当事人切断手机、微信等常用联系方式,造成与家人或亲友“失联”的假象。在此过程中,当事人只能使用诈骗人提供的QQ号、微信等单线联系。诈骗分子往往要求当事人藏匿起来,有的还欺骗、诱导或威逼当事人拍摄自己被捆绑、殴打甚至裸露的照片或视频,向家长哭诉自己被绑架等。诈骗分子趁当事人与外界“失联”期间,冒用当事人微信或手机联系家长,谎称孩子被“绑架”,并发送相关照片或视频,骗取巨额“赎金”。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提醒在新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如接到类似陌生电话要通过可信渠道向使馆或新加坡警方等机构核实,要与家人、朋友沟通商量,冷静处置。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电话,不要听从诈骗分子转账要求,把住钱袋子,不要泄露个人身份及银行账户信息,不给诈骗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如不幸被骗,要立即向新警方报警,并联系本人开户银行,采取冻结账户、追讨或其他止损措施。必要时,要向本人国内户籍地公安机关报警(报警电话110),本人无法直接报案的,可通过国内亲属报案。
新加坡反电信诈骗热线电话:
1800-722-6688
新加坡反诈骗举报网站:www.scamalert.sg
新加坡报警电话:999 (境内)
+65-62550000(境外)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65-64750165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86-10-12308或+86-10-65612308
另外还可以通过新加坡政府成立的“谢绝来电登记服务中心”,通过注册电话号码谢绝商家机构的来电或短信。
网址:https://www.dnc.gov.sg/index.html
来源: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监制:李璨

编辑:
刘煜
校审:田江含
值班编委:郑楠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微信: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