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豆瓣小组“我发现个规律”丨
由豆瓣用户@窦浧郡 授权发布丨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抱着电脑去附近咖啡馆,跟店长混熟了,然后在一天内被投喂了三杯咖啡(但导致心跳过速),一周被投喂很多小零食、蜂蜜水和茶,搬家那天还有一顿火锅。
遛弯儿搭讪一老哥,是北影大佬,交流了胶片摄影。晚上回家,碰巧看到同城项目“为您拍照,无论男女老少,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洗”。果断发出邀请,认识了另一位胶片摄影师老王,以及期待他猴年马月能冲洗出来的免费胶片。
寺院打工认识了shweta,邀她来家里玩。每天聊电影批评、奇怪的想法、她的创作,以及人这一天为何能说这么多话?我的嗓子怎么那么痛?那板润喉糖是什么时候吃完的?
门口新开茶店,一时兴起问能不能打工。老板娘摇下她奥迪A8的车窗问:“你会运营账号吗?”我说:“虽然我干啥啥不行,但擅长速成,所以只要发两篇我就会了。”于是很惊喜,的确发完两篇就有100位朋友选择了关注我,非常感激。(然而老板娘最终并没有看上我打工🫠)
以上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自己居所的半径一公里内,我认为这是一种常态的回归,放下手机与人交流。
叛逆期总想跳过身边的环境往远处跑,就像是打游戏没有和他人对话,导致接不到支线委托,错失了地球OL丰富的内容。
我反感给这些日常生活状态赋予其他意义,比如人类观察者、利益人脉拓展、社交开拓或者找异性属性。因为要么被定义为有用无用,要么就是体验主义的消费符号自持。
不是说全盘反对诗和远方,而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不需要到很遥远的地方去融入其他圈子,而是我在哪里生活圈子就跟到哪里。
 豆友评论 
@呐哩呢呀 
感觉,如果不是因为生活保障太差,其实大家轻松生活的天性会很自然地显露出来,只要保障够强,人人都是鲜花咖啡聊大天。楼主这样的人,只要能碰到同道中人,哪里都很惬意啊 
楼主回复
其实我以前也不是这样的,社交功利,会下意识计算鄙视链(学历、职业、文化消费品味…)

但后来意识到这不是我的想法,是抽象的他人/集体规训了我,把这套价值体系植入到了我的脑子里🧠于是开始改变,生活就变得很有意思,所以倡议大家也来试试附近一公里


@今天不上班 
你的这个观点和项飙不谋而合

他一直在讨论“消失的附近”

就是说人其实应该多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

多一些确信感,增加和社会的链接

@Fernweh

重建附近,重拾热爱生活之心。
@围堰
虽然恐惧,但值得一试

@Z.M.Y

这让我想到了我妈这个年龄的人,看到很多中年以上的人都很擅长方圆一公里跟人打交道。我觉得这样很好
@栅栏
其实除了和周围的人打交道,还有认识家周边的路、公园、寺庙等等,也很有意思,会加强地点依恋,找到存在意义...
@[已注销]
一些小城市,确实附近一公里啥也没有,但是你可以扩大到三公里啊。。lz想表达的是活在真实的生活里。
@格格 is alone
说得很好,拥抱附近的生活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