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928字,阅读约需6分钟]
这几天,美国由硅谷银行引发的“银行连锁挤兑”事件,似乎得到了缓解。3月10日,硅谷银行(SVB)在遭受存款挤兑后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事件。当地时间3月12日,美国监管机构还宣布了纽约Signature银行的类似系统性风险情况,该银行已被纽约州监管机构关闭。

不过这次美国监管机构的表态很有意思。监管机构表示:所有储户将得到全额补偿,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
之后拜登也站出来说: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资金将来自银行支付给存款保险基金的费用。同时这些银行的管理层将被解雇。如果一家银行被FDIC接管,经营这家银行的人就不应再在那里工作了。这些银行的投资者将得不到保护。
看似一场即将要动摇“国本”,打破美国加息节奏的事件就这样被消弭。很多美吹已经开始说,美国制度多么先进,美国金融多么发达,美国发展多么有活力。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没人能拽着自己头发飞上天
储户存款没有损失
存款保险原来不覆盖的也被覆盖了
纳税人也不受损失
一切损失都让“银行股东”(投资人)赔偿
多么好的一个图景,问题是“股东”投资人赔的起的话,他何必要宣布破产呢?
在这次事件中,存款保险基金当然是可以覆盖25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存款”,但是这次监管机构和拜登的表态则是不光“小额存款”,包括“大额存款”也会得到保护。这就超出了原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然后“纳税人”不会出这个钱,让银行的股东(投资人)承担这个损失,嗯,不过如果股东(投资人)承担不起这个损失又该怎么办呢?监管机构没有说,拜登也没有说。

既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这个事情又是怎么被“按下去”了呢?
美联储开外挂了!
美联储在另一份声明中表示:“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流动性压力”,美联储准备创建一个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抵押品“按面值”抵押的存托机构提供贷款。

可能听着有点绕,那美联储是怎么办的呢?
硅谷银行之前那些“造成重大损失”卖一笔亏一笔的证券组合,美联储不嫌弃,
愿意拿来当抵押物,并按照面值(不是市价)提供贷款给FDIC托管下的硅谷银行。
同时向抵押品“按面值”抵押的存托机构提供贷款。也就是说,之前硅谷银行有大量面值100元持有到期能拿到100+1%点几的证券组合,由于利率太低,现在直接在市场上卖出,市价只能给到100元以下,
现在美联储拿走证券组合当抵押物,按照面值100元给硅谷银行放贷款,
由于这笔贷款是不用打折的,直接按面值给放贷。所以这样看似一切问题都被解决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么?并不是!
抛开哪些所谓的金融名词,简单一句话:
美联储作为最终出资人,为那些原本亏损的证券,提供了足额担保。
因为债券投资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其规模超出普通人想象,截止到去年年中,全球债券市场的存量大概是65-70万亿美元规模左右。

而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能够运作,本质上是靠着债券的风险定价进行评估的,也就是说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而持有时间,风险对冲,套利机构等等一系列要素,共同构建了这个庞大的债券市场。
但是美联储这次的做法,相当于是
扭曲了“风险定价”机制
。让原本不值那么多钱的“债券”突然值钱了。这到底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可能还有待观察。

只不过今天,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仍然处于深度倒挂状态,并且3个月期和6个月期的美债收益率均高于10年期美债收益率。
全世界有大量的投资机构持有美国长期债券头寸。到大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套利空间”之后,会发生什么,不得而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是美国一家小银行董事长,市场上的这些证券面值可能已经到了96元,但是你花96从市场购买,转头就可以抵押给美联储换出来100元,还没有利息……你会怎么办呢?而要知道,许多金融衍生品,绕来绕去就是为了百分之零点几的收益……
所以,美联储扭曲了风险,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能确定的是,这绝不是美国财政部准备的那笔250亿美元资金可以覆盖的。

(美国财政部从稳定外汇基金(ETF)中动用至多250亿美元资金,作为银行融资计划的后备资金)
毕竟,没人能拽着自己头发飞上天。
如果有,周围所有旁观的人,一定要小心了,别被溅到一身血。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2017年7月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