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难考研季上了热搜。462万的报名数,让很多考生,还未考试便心生绝望。不禁感慨“这也太卷了吧!”
一路飙升的增速,不只是考研,考教考公,也出现了同样的内卷化加剧的现象。
先上数据让大家焦虑一下
2016年

考研:
201
万人

考公:
133
万人

考教:
260
万人


2017年

考研:
238
万人

考公:
156
万人

考教:
310
万人


2018年

考研:
290
万人

考公:
133
万人

考教:
451
万人


2019年

考研:
341
万人

考公:
139
万人

考教:
890
万人


2020年

考研:
377
万人

考公:
151
万人

考教:
990
万人


2021年

考研:
462
万人

考公:
212
万人

考教:
1000余万人
最近,很多公务员朋友都在讨论“降薪降福利”的问题,固然有疫情下经济下行,财政带头过紧日子的客观原因。
同时一年将近两千万全中国最聪明,最年轻的大脑,在全国公务员都在可能要过苦日子的当下,挖空心思为了一个编制而挤破头。也可能是政府“刀刃向内”的底气所在。
所有人在感慨“太内卷了”之余,是否认真思考过,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在其背后推波助澜?
政事堂6.30号预言了“2021将是校外辅导最后的暑假,今年部分城市试点禁令”的那篇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打击校外培训?》一文中提到:
“随着40年来的改革开放,知识分子成为了享受改革红利的群体,由于路径依赖,大量的富裕群体很愿意为“名师”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
…………
届时,优秀的教师与城市的中产,将通过校外培训机构的勾兑,逐步形成一个知识与考试的垄断联盟。垄断联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自发的排外性。”
义务教育的课外培训是这样,会形成垄断联盟,那公务员录取,教师录取以及做为奔向这个目标的“研究生”考试。难道就不会变成这样一个“垄断联盟”么。
当一个地方的教师有一半是出自某个“教师培训机构”,校长想来还能坐的住。当一个地方的公务员有一半是出自“ZhongGong"而不是“ZhongGong",该地区组织部的领导看到,想必会心头一紧吧。

《为什么一定要打击校外培训?》一文还说到:
“中国自隋唐以来发明的科举制度,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打破阶级的垄断,为社会提供流动性,让一批最聪明勤奋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崛起,合法的拥有执掌国家的权力。
而一旦教育形成了利益集团,那么在攫取政治权力蛋糕的驱动之下,这个集团必然会不惜代价并动用一切力量去改变游戏规则。”
研究生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是这个时代最公平的考试,也是这个时代每一个平凡人,追求人生理想的正确,但不唯一的道路。
这些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出出来那些
立志投身科研,确实喜欢探索;
立志服务人民,确实心系社会;
立志奉献教育,确实为国立心;
确实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准备的。
这些岗位和机会的不是为那些:
逃避激烈的竞争,追求安逸的编制;
做为人生的跳板,编织漂亮的简历;
渴望躺平的生活,缺乏理想的信念;
的想要走捷径的年轻人准备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从事考研,考教,考公的培训机构,在中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岸”来描述“考试成功”
以“入编”来当做“人生成就”
想来这种价值观无形中给所有年轻人灌输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官好)”的观念。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越认为有个编制,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如果所有年轻人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那么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高质量发展,或者是共同富裕又如何实现呢?难道给全国每一个人发一个编制,发一个研究生就真正能解决问题么?
其实培训机构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培训机构
教年轻人如何“建立学术思维”,提升大家的科研探索能力;
教年轻人如何“建立教育理念”,提升大家的教育学生能力
教大家如何当“建立人民理念”,提升大家的服务人民的能力
想来是很好的,同时应该看到,现在大部分培训机构所传授的是什么呢?
是通过笔试考试的技巧,
是面试应该具备的机灵,
是如何适应体制的机心!
而所有年轻人,都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这个零和游戏的时候,或许应该思考,有多少焦虑是人为的渲染,商业的考量。又有多少是社会应正视的问题。这可能是每一个年轻人需要思考的答案!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勉励学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