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ITAG 上海新店于 3 月 25 日开幕
上海的街道很容易给人以“拥抱感”——车道更窄,住宅、建筑和门店离行人更近,因此在街道上漫游时,也更有探索附近的欲望。
这也是我们能以路和街区为单位,提名许多上海的宝藏街道的原因之一:从安福路、武康路到静安寺,一切新鲜、有趣的东西都直接生长在街道上,哪怕匆匆路过的人也能感觉自己“被邀请”
FREITAG 刚刚开幕的上海新店并没有选在任何一个“网红街区”,却比以往更加深入地在社区中生根。这种“扎根”是物理意义上的——新店的建筑与邻近的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只有两三米。
©  FREITAG / STUDIO FANG
要说清楚这家店的特别之处,或许还要先回到 1993 年,还在大学里读平面设计专业的 Daniel 和 Markus Freitag 兄弟把臭烘烘的卡车篷布搬回小公寓,想设计一款完全由可回收材料制成、专为骑行者们打造的包袋
这个创意在 30 年间逐渐生长,最终让 FREITAG 成为了所有热爱骑行、城市生活和可持续的人都熟悉的品牌,最初设计出的那款 F13 邮差包如今仍在售卖,包的原型被收藏进了 MoMA。
Daniel 和 Markus Freitag 兄弟,以及那只被收藏进 MoMA 的 F13 包袋
每只 FREITAG 的包袋原材料,都是从回收卡车篷布上裁剪下来的。这也意味着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不可能存在两只一模一样的 FREITAG 包
这同时也意味着对“零售空间”的考验。FREITAG 不可能像其他店铺一样只把样品展示在搁架上,而等顾客购买后再从库房里调出一件一模一样的崭新商品。
因此,所有 FREITAG 商店的基本要素,就是布满整面墙的纸板抽屉,每个抽屉上都有包袋的“证件照”。这种极简主义的陈列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 FREITAG 零售店的设计。
FREITAG 在全世界一共开设了 30 家零售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零售”,并不是这个空间存在最重要的理由
譬如,在苏黎世 Hardbrücke 旁矗立的 FEITAG 旗舰店,由 19 个生锈的货运集装箱堆叠在一起组成。站在 25 米高的观景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湖泊与铁轨,以及匆匆来往的货运卡车——没有什么比这栋建筑的存在,更能展示 FREITAG 的“起源故事”了
更重要的是,这里离第一只 FREITAG 包诞生的那间小公寓,只有几百米之遥。
FREITAG 在首尔的店铺,选在江南区的狎鸥亭。在 66 平米的小空间里,他们选择把原本的场地完全清空,只留下了承重的柱子和墙。并且,为了模仿 FREITAG 的家乡瑞士的地形,建筑师们拆掉了通往花园的隔墙,创造了一个“隧道效果”。
在寸土寸金的江南区,他们甚至奢侈地空出了 50 平米的户外空间,让逛累了的顾客们可以在此歇脚,同时拥抱后院里的三棵在改造过程中被细心照料的树木。
而在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的阿姆斯特丹,FREITAG 几乎将门店变成了一个“骑行文化体验馆”。在这里,你可以租用一台 Roetz Bikes 提供的自行车,沉浸式体验背着 FREITAG 包在街巷中穿行的感觉(但大概不能骑得太远)。
此外,FREITAG 还和创意工作室 1kg 合作,打造了一个“自行车影院”:用回收的自行车驱动发电机,再与传感器、电池和定制软件相连,把蹬踏板产生的能量转化为面前屏幕的能源。
透过这些店铺,或许你可以理解,为什么 FREITAG 在门店设计上,并不是以“零售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它更像是一个与当地的顾客交流的窗口,用空间的巧思来诠释 FREITAG 理念和宣言,同时为造访店铺的顾客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观看街区的视角。
带着这些背景知识,拜访 FREITAG 的上海新店,聆听它想要讲述的故事。
/
改造
初次来到 FREITAG 新店时,在车水马龙的延平路上四处张望,最终被带进了一条狭窄的弄堂,头顶上是密布的电线和晾衣杆,在居民楼间穿梭,最终才见到这栋三层高的银色楼房。
©  丁睿
这栋楼曾是一家纺织工厂,后来又被改造成青旅。店铺隔壁的现所二期里,还保留下了曾经来自全世界的住客们,在墙上留下的涂鸦和寄语。
对 FREITAG 来说,这里完美地诠释了他们选址时的“NO SPOT”原则,以及提供了他们追求的在地感。在 2021 年底拿下合同后,他们邀请了来自日本、并在上海开设办公室的小大建筑事务所进行改造设计。
整个施工过程在狭小的空间里展开,需要把原本完全封闭落地的砖混结构“打开”,然后用钢结构加固。除了建起保护周围的住户不受施工的粉尘和噪音打扰的围挡以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施工方特意在改造期间使用了阳光板,来保证施工期间居民的采光不受影响。
© FREITAG / Wuzhe
而在改造结束后,围挡隔板在现场切割,成为了 FREITAG 上海新店的永久建筑立面——受邀参加新店的媒体预览时,收到的邀请函便是一块切成名片大小的隔板。一个浪漫的理解方式是:“邀请你也成为这家新店的一部分。”
© FREITAG / Wuzhe
左:工人在现场切割隔板 右:用隔板制作的邀请函
/
空间
从外部望向新店的外立面,可以看到“两扇窗户”:曾用于围挡的压型钢板上明亮规整的玻璃窗,以及内层红砖墙上原本的窗洞。这两者并未重合,而是平行地存在,以新旧两种尺度来表达各自的特性。
© FREITAG
许多品牌的实体店会着力打造一种“沉浸感”:不遗余力地从视觉、嗅觉到听觉,让顾客沉浸在品牌提供的购物体验之中,宛如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
但走进 FREITAG 的上海新店内,透过窗户向外望去,能清楚地见到邻近的居民楼上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和绿植,这同样是店铺设计师的巧思:他们希望顾客从街道走进店里时,并非进入一个纯粹的品牌世界,而是依然身处街道和居民们共同构成的环境当中。
小大建筑的创始人小嶋伸也告诉我们, FREITAG 在这家店铺想要提供的意识,是“ONE PLACE”。在弄堂生活中,人们总在半公开、半私密的一个小社区中活动,而这种活动的连接感本身,就是城市生活的核心。
以此为灵感,FREITAG 的店铺内部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隔墙,即使身处不同楼层,也处于连通的空间中,甚至能很轻松地站在三楼,和一楼的朋友隔空喊话。
© FREITAG / STUDIO FANG
三楼陡峭的黄色楼梯通向 600 平方米的屋顶露台,这座露台是当初品牌决定签下合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和相邻建筑的公共屋顶相互连接,FREITAG 和“城市荒野”项目在这里进行合作种植了许多上海本土植物,未来还希望能在这个空间中发生更多连接的可能。
媒体预览时,店铺内陈列了许多装在卡车篷布边角料(与 FREITAG 包袋同一种材料)里的植物,供人挑选带回家里,在上海的各处继续伸展枝叶。枝叶上挂着标签:“LET’S GROW TOGETHER”——这段话的宾语,包含植物、店铺和人。
/
社区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与最初的图纸相比有一些“未落实”之处。三楼原本设有开窗的墙体,在和居民沟通后,决定优先考虑居民的感受和意见,改为了实体墙。
而店铺三层的墙面,原本的设计里是等高的,为了让居民有更多的采光,最终决定去掉了一块。
整栋建筑中类似这样的调整还有很多,但 FREITAG 和小大建筑事务所都并不将它视为“妥协”或者“放弃”,因为“为他人着想”同样也是 FREITAG 建造和运营理念的一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有的居民的晾衣杆伸入了围挡里面,施工结束后这些晾衣杆一点也没有损坏。施工时,建造方临时需要将路灯和电线杆移开,结束后又重新移回了原处。有一处原本居民楼里存在的老路灯,垂下一根长长的开关线, FREITAG 在改造结束后把它保留了店铺的外立面上。
FREITAG 的解释是,他们尝试不把自己的美感强加给社区,不会因为“这样更好看”,就去做一个路灯改造,而是尊重社区自己原本运作的逻辑
探访时,FREITAG 的 Content Localizer 丁睿讲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隔壁楼里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的晾衣杆原本架在二楼的露台上,施工结束后,FREITAG 把直接帮把晾衣杆加固在了外立面上。
“就这样,我们和社区有了‘物理连接’。”
而她正在楼下指出哪根晾衣杆连接了店铺和奶奶的阳台时,故事的主角从窗户探出头来,用上海话问着我们:“拿啥辰光开门?”(你们什么时候开业?)
/
视角
FREITAG 对这家新店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减少商品陈列,并且把对于零售来说最重要的一层作为“非商业”空间打开。
现在在新店的一层,一部分户外空间被让渡为居民们可以在此休憩的公共空间,而室内的空间则是线下的 F-CUT 体验台,以及相当大的包袋维修站。
我们曾经讲过的 F-CUT,是 FREITAG 推出的在线定制服务。顾客可以自己挑选卡车篷布上想要裁在包上的布片,然后定制一款只属于自己的 FREITAG 包袋。在上海的实体空间里,供顾客切割的卡车篷布被 1:1 地投影到桌面上,墙壁上挂着的五个屏幕则是苏黎世工厂的实时影像。
©  FREITAG / STUDIO FANG
而包袋维修,则是 FREITAG 长期提供的服务:当你的包不幸受伤,先别急着购买新品,请把他带给包袋医生。
© FREITAG / STUDIO FANG
这个设计展现的,是 FREITAG 对这家店寄予的期望:邀请人们走进来,亲身体验 FREITAG “只此一只”包袋的设计和生产流程,在维修台看到人们如何努力尽量延长包袋的使用寿命——进而了解到在产品之外的那些故事和理念
FREITAG 会在每年双十一的时候关闭线上和线下店铺,把店铺的空间用来做“S.W.A.P”(包袋互换)活动。暂停零售,是为了让人们真正地通过品牌和产品连接在一起,去制造和传达 FREITAG 所倡导的影响力。
从苏黎世飞来上海的 Project Lead Oliver Fischhaber 笑着说:“当然,假如你走进这家店,依然只想买包的话,我们也不会拒绝,但是我们永远都希望在包里塞下一些额外的信息。”
/
循环
从第一只包的诞生起,可持续就写在 FREITAG 的基因里,他们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基于“循环”而思考和行动
在 FREITAG 向小大建筑提出需求时,他们就要求尽可能做到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尽最大可能减少施工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宏观层面上,做一个寿命长的建筑,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比起三五年就要翻修一次的建筑,建造一个能够持续三十年的建筑从长远来看是最低碳的
而另一方面,需要减少新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运输,这要求建筑方在拆除原本青旅的旧墙时,需要非常小心,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完整的砖块,用于修复现有墙体或者建造新墙。
 © FREITAG / Wuzhe
而拆除墙壁时产生的瓦砾也被收集起来,在现场生产出了“再生砖”,用来铺装新的地板。
 © FREITAG / Wuzh
生产再生砖的过程,以及最终的地面
看上去有些粗糙的是原本青旅的墙体,整齐的则是用拆下来的砖重新修复的墙体
“可持续这个词,在我们看来依然非常‘大’,并且面临着被滥用的风险——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行动将它拆解成小小的、可执行的步骤。”
而最终,这个改造项目中采取的措施,让整体工程的碳排放减少了 144 吨。这相当于 11,500 棵山毛榉树一年共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相当于生产 20.5 万千瓦时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
影响
在 FREITAG 的视角中,可持续同样包括“人的可持续”:在拥有同样信念和特质的人之间,打造良好的关系。他们给出的三个形容词是:“Young, Conscious, Urbanite”——心境年轻,有意识地行动,生活在城市里。
没有人会再否认 FREITAG 在中国的影响力,社交媒体上永远有对于包型、颜色、图案和搭配的讨论,并且随着城市骑行社群的壮大,FREITAG 自然也成为了“配套”生活方式的一环。但对他们来说,“被人知道”还并不足够,“影响更多人”才是更长远的目标。
FREITAG 与 Leandro Destefani 合作设计开发的座椅,灵感来自其工厂中工业货架上堆叠的卡车篷布:长达 14 米的篷布未经裁切,直接折叠后用工业轧带固定而成
FREITAG 的 Ambassador China Zoi Fan 说,最初这家店铺曾考虑过选址在北京,因为北京在城市粗砺又松弛的精神上与 FREITAG 有相似的一面,但最终因为遇到了这个“完美的空间”,而依然选择了上海。
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更近,生活方式也更加集中。在一种层面上,这让“施加影响力”变得更容易了,但从另一个视角看,却很容易被他人的潮流裹挟,走入相同的行为路线之中去。
© FREITAG
从城市上空俯瞰, 通向 FREITAG 店铺露台的黄色阶梯依然醒目
因此,FREITAG 的希望通过这家新店寻找到的潜力,正是如何坚定地保持“真实”,保持输出内容,同时将这些信念融入到社区的语言之中——
缓慢地、坚定地,让建筑、品牌和人一起,在自己的土地中生长。得到滋养、也滋养他人。
监制、摄影:Lili
版式:力力
不要以为博主只会种草,有的博主已经开始种树了
一家买手店,却想当“公园”
拍 MV 起家的导演,如何抱走奥斯卡小金人
获奖名单|是时候重新审视“金酸莓”,比奥斯卡更爱电影
热知识:报道奥斯卡的媒体,提前一年就开始卷了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