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广东,一个其貌不扬、穿着丑陋,蹲着路边吃撸串的人,他可能有一栋楼在收租。但是你看到他们浑身上下,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不过也有一些人,月均不到1w,身上各种品牌。

 

有人狠狠存钱,不消费;有人狠狠消费,恨不得把各种潮牌都买下来。这两种做法,都有人支持都有人批评,都对吗?

 

大家还记得我在之前提过的“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今天我想跟大家展开讲讲,来一堂简单的财商课。

 

 

中国人自古喜欢储蓄,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是从某农户家里挖出的一大筐古钱币。想想,当年我奶奶家里好像也存了一箱子。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个习惯?

 

中国人的储蓄多数都来自于预防性储蓄。从结婚、生子、买房、教育、医疗到养老,过去我们主要都靠储蓄。

 

这里有几千年农业社会主导的传统农耕思维的影响,所谓“积谷防饥”,一直都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有当下中国发展情况的影响,包括社会福利体系建立比较晚,工商业也起步较晚,整体人居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等问题,但是高昂的房价、医疗开支和养老开支,会让大家仍然倾向于靠储蓄来解决问题。

 

但是,中国年轻一代的储蓄习惯正在被急速改变着。

 

很简单,大家的收入高了,比以前能挣了,但是这理论上应该更能存钱。但是现在能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更能消费了,很多人根本存不下钱。

 

我曾经跟朋友讨论过当下消费和储蓄的两个极端。

 

1、拼命存钱,压制消费,用来买房

2、拼命消费,压制存款,活在当下

 

原则上,这两种行为都符合人性,都合理。

 

第一种,存钱买房,多数人是出于对家庭的考虑,例如精算君,在哪里买房,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育和升学,也决定了我们夫妻两未来的养老。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买房跟储蓄划上等号,把买一套房当成了一辈子储蓄的目标和终点。

 

 

第二种,即时消费,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正所谓“有钱难买爷高兴”,花点钱买东西奖励自己,也是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行为,也符合国家目前的政策。

 

但是比较可悲的是,很多人不具备拥有Chanel的收入水平,却用过度借债来满足了自己一时「穿越阶层」、「让自己挺有面子」的欲望,这就是有点对自己不负责任了。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当年初高中的时候,学校都规定入校只能穿回力鞋,炫耀攀比,一向都是“消费主义”的原罪。

 

 

当今社会,养成一种健康的「储蓄消费观」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提倡过分压制当下只看未来,也不提倡当下过度消耗忽略未来。

 

而靠谱的金融产品能帮我们养成这种观念,因为金融产品本质上是帮助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风险进行了妥善的处理。

 

靠谱的金融工具,能帮我们从「非理性储蓄」和「非理性消费」中解脱出来。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非理性储蓄」和「非理性消费」。

 

什么是非理性储蓄?

 


最典型的例子,为了给年迈父母分担未来可能的医疗费用开支,不选择购买保险,而是自己拼命省钱存钱,妄想自己累点,不花钱,然后「小步快存」就能存够足够多的钱解决未来的问题,最后发现还是得上众筹平台!


非理性消费,最后很可能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坑。


什么是非理性消费?



简单来讲,你买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对你另眼相看)的时候,可能已经是非理性消费了。

 

或者是每月工资扣掉正常生活费后,剩下的部分全部用来还花呗或者各种白条分期,那估计离非理性消费也不远了。

 

“南京一所211大学的23岁毕业生许阳(化名),8月31日跳下28楼,去世前3个月有34笔网贷申请。”

 

非理性消费,最后也很可能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坑。

 


谈了这么多「非理性储蓄」和「非理性消费」,那究竟什么是「理性储蓄」和「理性消费」呢?


这一节,我们重点讲讲「理性消费」


我认为的理性消费行为,有这样的几个三个特征


1、别把刷网购APP当成是一种爱好,需要的时候看看就好了。

2、优先从处置闲置物品的角度看待消费,如果有闲置,就尽量先处理闲置,再消费

3、双11尽量团日用品,少买打折商品,因为90%以上都不是你想要的。



这里,我从知乎某个回答里面摘录出一个「如何做到理性消费的杀手锏」送给大家:


你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想象一下,如果朋友送给你,或者朋友折现(现金)给你,你直觉会要哪种?


1、如果选择折现,那就别买了,说明这个东西对你来讲就是锦上添花

2、如果坚持要买,那就买,也别想什么打折不打折,也不必等到双11、618。


大家可以用这一招对照下自己的双11购物车,哈哈!


香港艺人黄伟文曾经在某篇文里写道「亦舒说,人拥有什么,便得服侍什么」。


当你选择了LV的包包,你不会考虑穿一件普通衬衫去搭配它,你可能会考虑买一条3000元的裙子和一双2000元的高跟鞋。


不过,回到现实时,你会发现,每天挤地铁上下班,公司里面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更没人关注你穿什么。最后也就小周末出来遛狗的穿一下,会不会感觉有点小浪费呢?


 

无论是理性消费还是理性储蓄,最终我都建议大家选择靠谱的金融工具。


靠谱的金融工具,能让我们给未来更有效地存钱,也不至于太克制当下的消费欲。


那什么才是靠谱的金融工具?我自己是这么选的。

 

1、小额固收类投资

 

最常见的应该是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

 

这类投资风险系数最低,收益率也比较低,不容易发挥复利效应。但是安全系数高,流动性好,目前我手头的应急资金主要是投资在这些品种上。

 

这些小额固收类产品,在财付通、理财通、微众银行、京东金融等平台都能找到,有的是养老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资产管理计划)、还有锁定期限的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等,锁定期限越长,预期收益可能也高。

 

但是请大家务必注意,除了银行定存外,这类固收类投资品,虽然风险低,但是都是不保本的。

 

2、权益类投资

 

普通老百姓主要是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或者股指基金。

 

对于股票,考虑到专业性,我现在也很少直接投资了。目前我主要是购买股指基金(上证50和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

 

我的判断是,特朗普要争取连任,中美关系即便回不到过去的甜蜜,但也必须去的相对平衡,因为中美再怎么折腾,经济早就离不开对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绑定这两个国家的权重股指,大方向上不会有什么错。

 

这种分散投资风险、节约管理成本的投资方式,的确比较合适现在工作太忙的我。

 


3、房地产

 

其实房地产不属于金融工具,但是房地产身上的金融属性太强了,于是,我还是把它给放进来。

 

过去20年,买房致富是最有效的。但是,现在想投资房地产,多数人还真的「要不起」,不仅是钱的问题,还要看长远政策影响。以深圳为例,商品房的租金收益率(年租金收入/房产价格)1.5%都不到,甚至低于1年期存款利率。

 

如果我们堵的是房子升值的空间,抱歉,没有城市规划的内幕信息,靠蒙眼买还想赚大钱的时代一去不复回了!

 

所以,没啥事,还是先别碰房子了,当然,要给孩子准备上学的,除外!

 

4、黄金

 

黄金一直都是避险工具,正所谓“乱世买黄金”,如果单纯想通过投资黄金来获取收益,真的不合适。

 

5、保险

 


作为风险厌恶型的保险精算师,我的口头禅是「还是保险点好」!

 

于是,从13年前我爸给我买下的那张万能保单开始,到这7、8年我自己陆续加保的重疾、寿险、意外和医疗,刚又花了一笔钱给自己买下了一张养老保单。

 

如果算上老婆和孩子们身上的保险,保守估计我全家的累计保额应该有少1500万了。

 

虽然,对不少人来讲,相比于做理财,买保险的确没有这么刚需。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保险是所有金融产品中,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最高的杠杆(保额/保费)帮我们解决风险缺口、提供风险补偿的金融产品。

 

简单小结一下,最近几年,整体投资市场环境并不好,投资理财真的需要谨慎、再谨慎。


以上仅来自精算君的投资经验,不作为投资建议!不作为投资建议!不作为投资建议!

 

  保乎·小结  

 

如何好好管理自己的日常消费和储蓄,就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做题一样,不再是背答案就可以了,这件事情重在实践、思考、理解,并且形成习惯。

 

我知道有些人掉进过理财的坑,也掉进过过度消费的坑。

 

有些人自从接触了「储蓄理财」这个概念后,就焦虑起来,开始害怕不行动的话自己手里的资产就会加速贬值,然后就很容易被「一夜暴富」的理念所蒙蔽,甚至不惜拿着一点点的小本金掉进高息旁氏骗局里面。

 

也有些人接触了各种网络小贷后,发现原来拍张照就可以拿到钱,买到心仪的Iphone 11 pro max,那还干嘛要这么辛苦地工作啊?有些人甚至网贷上瘾,掉进714高炮的大坑里。

 

当然,没有必要去批评消费主义者,也没有必要一味鼓吹储蓄主义者。


我建议:存之有道、用之有方,就好了!

 

今天文章就写到这里,欢迎大家吐槽和点在看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