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报名
从中国经济3000年中寻找未来答案
人生要有“密不容针”的忙碌,也要有“疏可跑马”的留白。
——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用《激荡2023:吴晓波季度讲堂》首课现场一位学员的话说,就是“以史为鉴,可以少掉坑”90多位仍奋斗在一线的企业家学员中,抱着这个想法来听课的不在少数。
这一次的开课地设于“东方圣城”曲阜——距孔子出生地不足3公里的尼山圣境之中,这里湖光山色,远离喧嚣,如同一处遗落在人间的“桃花源”。
3天时间里,同学们跟着吴老师学习中国3000年的经济变革史,听姜鹏老师讲述北魏孝文帝变革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还现场聆听了吴老师和姜老师的“夜读《资治通鉴》”。课后,我们一起走进孔府、孔庙、孔子博物馆,感受孔儒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丝绕根缠。
来到季度讲堂,同学们从日常的企业经营决策情景中抽离,在历史、周期、规律的全新视野中观照自身,思考当下,也体验了一把吴老师说的“精神SPA”。
以下,是同学们上课时的一些随发感悟——
“深感历代经济变革之艰难,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在历史长河中渺茫如沙尘的我们,心怀对历史的温情和敬畏。”
“在历史的时空里,财富的博弈可以把历史撕开一个口子,你能从这些截面上看到各方力量的角逐。管仲、商鞅等人的变法,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向前发展的真实事例。”
“历史总在周而复始地循环,底层逻辑没有变。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作为企业家的身份,更需要自强和自我价值的证明。”
“用大历史的视角,更能理解这个世界,减少焦虑。”
“商鞅变法是一次人力资源变法,将激励机制限定在军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
“以史为鉴,以古照今,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每次改革,好像没有最佳答案,但必然有当下最合适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吴老师带我们进入历史原景,去发现规律、趋势和方法,意义非凡。”
……
在开设《吴晓波季度讲堂》课程时,小巴曾问吴老师,为什么要给企业家讲经济史?是否远水救不了近火?
吴老师说:“当眼前充满迷惑时,我们需要以更辽阔的视野,在更加宽广的时间和空间里,看清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我们该往何处去。”
从同学们的学习感悟中,小巴坚信了,吴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
接下来,小巴整理了吴老师和姜鹏老师的部分课程精华,分享给大家。
吴晓波
财经作家、890新商学创始人
托克维尔45岁的时候,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小城索伦托给友人写了一封信:
“青春逝去,光阴荏苒,人届中年;人生苦短,活动范围日蹙……我只能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
他写信时的心境跟我现在的心境很接近。克罗齐也讲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我们大家关心中国经济3000年,其实也是关心2023年的中国经济,关心10年、20年后的中国经济。
中国历代的经济变革,应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期说起。
春秋之前,只有“天下”,而没有“国家”。周天子封疆裂土,一千多个诸侯国恪守秩序,相安无事,因此没有任何求变的动机及欲望。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西周终结。从此,天子权威丧失,各国开始火拼,争强求富就成了新的时代主题,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
曾有人问孔子国家该怎么治理,他答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也就是说,百姓不能太有钱,但也不能有穷人,财富分配要平均。
齐国宰相管仲的想法和孔子截然不同,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只有吃喝得到保证,大家才能知礼节,所以要先发展经济。
怎么发展?两千多年前,管仲发起了中国第一场经济变革,他从六个方面着手进行变法。
第一,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他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
像这样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第一人。在他看来,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有很多,不仅便于同行交流经验、提高技艺,还可以使子弟从小就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第二,发展自由贸易,实行“关市无征,单一税制”。齐国地处海滨,渔业和煮盐业一向发达,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而不予征税,以便利诸侯各国。其他的出口商品也实行单一税制,在关隘征过了的,在市场上就不再征了,反之亦然。
对于前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提出“空车来的不要去索取税费,徒步背东西来的不要去征税,这样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据计算,齐国首都临淄的居民人数达3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最繁华富足的城市。
第三,盐铁专营,增加收入。历史上说齐国养了3万个甲兵,这就要消耗国家财政,所以有一次齐桓公就跟管仲说想要征税。管仲说不能征税,他讲了一句“唯官山海为可耳”,正是这七个字,让中国变成了另外一个国家。
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农耕时期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这两大资源。把出铁矿的山和产海盐的海封起来,由国家来专营,只要在盐和铁的价格上增加一分钱,就相当于变相收了一套人头税。所谓“民不益富而国用饶”,增加一分钱,老百姓并不觉得增加了税收,但是国库里有了很多的钱。
第四,鼓励消费。管仲说“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就是说大家如果都很节俭,经济就不会发展了,只有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经济才能够发达。他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有一年大旱,大臣们和齐桓公说要带头节俭,和老百姓一样节衣缩食。管仲不赞同,他说这个时候应该大修宫殿,以工代赈。在旱灾的时候修宫殿,对国家来说,首先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劳动力成本是最低的。而对百姓来说,愿意劳动的人活下来了,不愿意劳动的人饿死了。其实他是在用周期的方式帮助国家恢复经济。
第五,商战而非兵战。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没有灭过一个国家,周边国家捣乱,他完全可以派兵去灭国,但管仲选择了商战。齐桓公打了两场著名的商战,一个叫“紫草战争”,一个叫“绨衣战争”,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国际贸易中供求关系来达到让别国经济崩盘的目的。
第六,统一关税。齐国地处边缘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隔了很多个国家,这就导致商人到齐国做生意需要缴纳很多道关税。为了“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桓公“九合诸侯”,签订关税协定,统一关税。
从这六个变法的具体措施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管仲是第一个把国家当成“经济组织”来思考的人。齐国是天下大乱以后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国家,你会发觉它的强盛不是靠军事和暴力,而是靠经济和商业。
我在书里面说管仲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擅长通过货币和金融手段来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在管仲时期的齐国,你可以看到“无形的手”,也可以看到“有形的手”,管理经济的这两个“手”在2600多年前已经臻于完善。
*以上演讲内容节选自吴晓波《中国经济3000年》
姜鹏
百家讲坛名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可能不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已经有它了。
孝文帝是一个鲜卑拓跋族的统治者,经过一场彻底地去自己化的改革后,融入了汉文明当中,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和文化遗产——隋唐帝国。孝文帝一方面努力地通过去自己化来加速汉化进程,另一方面他也给海纳百川的汉文化注入了非常重要的、新鲜的东西。
今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叫“中国式现代化”,从去年十月开始很多官媒都在讲这个事情,它也是从一种文明形态和社会现状走向另外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和社会形态,所以我觉得两者之间有非常强的可比性,可以给我们今天以思考。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将它拆解为两个部分——“中国式”和“现代化”。“中国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那些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有我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所要维护的东西,所以它具有特殊性。
周振鹤在《假如齐国统一了天下》一文中,总结了秦国的三个特点: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文化专制;与此相反,齐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地方分权、思想自由。秦国的这三个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帝制中国的特征,只有极少数时间与区域上的例外,如北宋中期、晚明的江南。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特殊的中国文化形式、民俗传统纳入“中国式”范畴,比如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诗词曲赋,中国式服装、中国式审美、中国式饮食、中国式建筑,乃至于划龙舟、吃粽子等民风民俗。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留下的,哪些东西它一定跟现代化相矛盾。所谓“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普世价值,它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现代化最核心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自由选择权。最基本的经济联合体,从家族缩小为夫妻,是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典型标志。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应该是彻底分离的,前现代社会那些曾经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旧纽带,包括家族、身份等级、固有共同体、宗教信仰、政治绝对主义等,不再坚固,不再是建构人与人关系的必然要素。
当中国还保留有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处于互嵌局面这样一个特点的时候,就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工业、技术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中,他是按照什么样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的
为什么要提“中国式现代化”?简单来说就是现代化的同时不愿意放弃中国特色,所以产生了这样一个折中的表达。那么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中国式和现代化之间的交集。
借鉴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就在于此。北魏统治者让鲜卑拓跋从一个渔猎民族成长为部落联盟,再逐步地走向农耕文明、儒教国家,最终孝文帝临门一脚,通过极端改革完成了文明频道的切换。
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如何迈向现代化文明,如何全面地实现工业文明这样一种文明形态的频道切换,如果这个东西切不过来,那么所有的改革都是一种有限的小修小补。
*以上演讲内容节选自姜鹏《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激荡2023:吴晓波季度讲堂》首课曲阜站圆满结束,我们跟随吴老师在圣人故里领略了“中国经济3000年”的跌宕历程。
在此,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学习资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亲授视频解读版,所有对季度讲堂感兴趣的同学都可扫码添加学习助理领取。
长按扫码▼免费领取
最后,想以临别时吴老师写给同学们的一首诗作结——《癸卯年雨水临行诗别诸同学》:
尼山三日短,商道千年长。意犹未尽处,遂与诸生解。生也有涯尽,学也无穷时。五月夏花开,重逢东瀛夜。
接下来的五月,我们将跟随吴老师前往日本,探索当代中国企业变革简史,通过回望1978年以来的“激荡四十年”,重拾信心之锚,寻找未来的确定性。
欢迎你,和吴老师一起回到历史中寻找答案。
点击按钮▼立即报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