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并不像互联网平台那样,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应用系统快速迭代。不过,近二十年来,企业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确实主要源起于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进化,这些进化升级传导到企业应用领域。
那企业级信息系统在过去二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又没变呢?

下面这张图是2003年我在惠普的咨询部门工作时,惠普自己的IT规划,当时我们也想通过咨询顾问,将这些惠普的自身实践卖给客户。
惠普将这套企业IT架构的思想称为“适应性企业”(The Adaptive Enterprise),当时这个词的官方中文翻译其实叫“动成长企业”,其实是为了跟IBM的“随需应变的数字化企业”(eBusiness on Demand)这个概念别苗头而发明的词,详细内容可以参见百度百科的词条。
惠普将这个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称为“达尔文动成长企业参考架构”,起名“达尔文”取其进化之意。
这是一个符合“企业架构”思想的经典架构模型(惠普是企业架构国际标准化组织Open Group的发起者之一),惠普提出了一系列架构原则:
1,管理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打通信息孤岛以及扩展价值网络
2,用业务指标来驱动IT建设
3,虚拟化、动态调整计算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应用/信息和业务流程)
4,实现业务流程编排和自动化
5,采用行业标准化技术和解决方案软件
6,采用服务导向型架构(SOA,参见《业务流程数字化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话题》)
7,在各个层级开发可复用的组件
8,设定系统服务质量水平(SLA)
9,内置的测量和控制仪表盘
10,创建端到端的IT价值链
11,集成的管理和控制平台,包括安全和运维
12,进化和革命相结合
总结而言,这套架构思想包括四方面:从人员、流程到信息系统的对齐,体现“简化、标准化、模块化、集成”。
这些架构理念在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已经包含了今天云计算平台、云原生软件等主要概念——虽然那时候惠普并没有用“云”这个词,要到十年后了。这十二条架构原则虽然经过了二十年,放到今天,一条都没过时。
该架构实施以惠普的IT治理体系为保障:
向“动成长企业”的演进过程,其实就是今天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敏捷组织、业务能力服务化、用户旅程等数字化企业的特点,那时候已经说得很透彻了:
在今天,我们如果找一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标杆,华为应该是个很好的样本。我从这本书里
摘抄出来华为的企业IT架构。我们拿这张图和上面二十年前惠普的架构图相比,实际上在用户连接、业务流程及应用、云化基础设施方面,并没有啥差别:
二者主要的差别是在数据服务和数字化运营,即,一是公司层面统一治理数据规范、统一建设数据底座、统一汇聚数据,二是利用数据基础建立分析平台,用数据来驱动业务运营,实现数据同源、实时可视。惠普2003年的架构图虽然也有“信息”这一层,但是并没有将数据管理和数据驱动运营提到架构的高度。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过去二十年,大多数企业在交易型信息系统(OLTP)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信息系统生成了大量的数据,今天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利用这些数据上,即分析型信息系统(OLAP)的建设。参见:企业数智化软件的市场机会| OLAP究竟是业务应用还是技术平台
很可惜,今天知道惠普“动成长企业”架构的人已经很少了,而实际上,企业信息技术架构的变化并不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