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未来如何,写作,我会陪这种表达形式走到最后。
今天累了,不写正稿,说一点杂感。
昨天,我看到维舟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感叹“公众号越来越难写了”。维舟老师比我年长十几岁,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他在《南都》《三联》上的一些书评,算是我业内的前辈了,他都这样感叹。证明了我之前憋在心里许久的一个猜测:公众号这个行当,,确实不太好混了。
我加过一些公众号作者的交流群,实际上,有关公众号要“凉凉”这件事,从去年下半年确实就越来越频繁的被提起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文章点开率、阅读量、涨粉率下降的厉害,“不像过去那样好写了”。
我入行比较晚,当时还算是读者的“新宠”,动辄有篇稿子十万加,每天上千的新关注量,实在是不好意思硬挤进这场悲情合唱当中。
不过该来的早晚还是要来,给大家看一下我最近这几天的涨粉量截图吧——
是的,我的新关注者数量已经正式掉到每天两三百了,而且正成为一种常态——这还是在我每天坚持写新稿子,且阅读量都不低的情况下。
微信公众号写作整个行当我入行太晚,像六神磊磊、卢克文这样的大号对我来说都算是远古级别存在。听说他们当年有过一篇稿子涨上几十粉的事迹,而这对我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实际上我文章写了两年,十万加的文字确实有不少,但阅读量破百万的文章一篇都没有,大部分文章带来的涨粉红利都是非常短暂,一篇文章无论是写历史还是新闻,写了一个星期以后,基本就不会再有多少阅读了——虽然对我自己来说,很多文字光酝酿就需要几个月甚至经年。
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走到今天也十年有余了。刚开始的那批号,涨粉确实轻松——那会儿每个人的手机上一共也没关注几个公众号,看到好文章当然惊为天人,关注就会常读,我听说2016年以前,优质公众号的点开率标准一度再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百万粉,每篇头条文章至少应该有30万的阅读量。
但这个数据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百万粉的公众号长时间不出十万加的也大有人在。也就是说,现在公众号的平均点开率可能不足百分之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号太多,大家看不过来之外,大量读者流向短视频,保留阅读习惯的人急剧减少,也是个事实。
尤其是去年以来这种现象突然加速了,我后台开始经常接到的一种读者留言:“小西,文章太长,看起来太费眼,能不能都给我听,或者做成视频……”
我每次听到这种要求,就感觉自己虽然年轻,但已经快落伍了。因为这表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正在发生一场剧变。
传媒介质的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永远是相对的东西。
中世纪时代,相比步兵,蒙古的轻骑兵部队行进速度已经很快,可是到了现代战争中,相比直升机陆航所执行的蛙跳战术,坦克的开进速度也是“像老太太一样慢慢的爬”。
同样的道理,在大家普遍习惯读文章的时代,契科夫那万把字一篇的小说依然算是“短篇”,但当一条条短视频不断轰炸你的眼球时,几千字的一篇文章已经要标“长文慎入”了……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凡事都是比较出来的。
信息时代,人类对于信息,反而在越来越失去耐心。
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哪怕是在文字写作领域,那些观点更鲜明、情绪更激进、标题更辣眼的文章也会越来越受到受众和平台的青睐、成为爆款。因为公众的耐心已经被短视频等媒介的训练“磨光了”。像维舟老师那一代的媒体人,他们更习惯于温和的、柔软而富于思辨的去表达一些东西,而到了我们这代人受训的时候,这些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当时写文总结出的教条就已经是无鲜明观点不能生存,无好的标题难出爆款。
而现如今,其实我写文章的那一套信条也在急速落伍,直白露骨、甚至嘶声竭力的表达,正在成为主流。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受众耐心的消失。
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流行有话直说。
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审核的问题,十年前我入行做文字记者,接受培训的第一课前辈就告诉我一个常识,相比视频和音频,文字是最容易被审核的媒介,下笔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这个告诫让我受益至今,你看我写公号这几年,好多比我写的好得多的号主都封笔或者被封笔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动辄404更能磨损一个作者的耐心。
所以这就是现实,写公众号已经很难涨粉了,写长文读者更不愿看了,越来越多的红线、禁忌还让文章写起来还这么艰涩、困难。于是这个行当还要不要再做下去,成了去年很多号主群里大家都在热烈讨论的话题——那个氛围看起来就像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以后,一帮三等舱的客人在探讨要不要条船逃跑,怎么跑一样。
实话实说,我也曾过这个心思,尤其是去年被关小黑屋那几个月,有阵子真的想要不然就转型算了,或者找份别的工作,告别自媒体这个行当——与干自媒体这活儿相比,上班实在是省心太多。
但左思右想之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真的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那个片段——在船快沉的时候,有位小提琴手在领着他的乐队拉琴,等到浪潮汹涌而来,终于要把他淹没的时候,他说:各位先生们,能与你们共同演奏,是我的荣幸。
我想,这一段很帅,我应该模仿一下。
你看,那位小提琴手放弃逃亡而选择继续拉琴,基于两个重要的事实——
第一,逃生艇是不够的,你即便想跳船逃生,也没有太大生路。
这一点跟目前公众号处境很像——与文字新媒体取代报纸,博客取代BBS、公众号又取代博客不同,公众号这一轮“凉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没有文字版后继者可供迁移的,因为接替它的是短视频。一个作者,如果他只对文字敏锐,而没有能力制作好的音视频,他会不知道往何处转型。所以微信公众号的凉凉,同时也将意味着阅读习惯在大众传媒中的消失——这种形式凉了以后,大多数人将告别看文章。以码字为生的号主们再到那里去,是个很让人挠头的问题。
第二,他真的热爱拉小提琴。他觉得,他所演奏的音乐本身是美的。
同样,我觉得文字这种载体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正如一个热爱拉琴的人会觉得音乐永恒一样。作为一个习惯了阅读的人,我认为,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写作和阅读,永远都是最好的信息传递模式。
人是一种三维生物,而图文是人类目前发明的唯一一种将所有信息直接对受众进行二维展开的传媒。相比于视频和音频都需要时间这个“第四维度”进行展开。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他所进行的是一种自由而主动的认知,作者的整个思维逻辑和叙事结构以平面化的形式呈现在他面前,这是视频和音频都达不到的效果。
我不知道未来人类能否发明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让受众和作者在交流时能够达到类似的自由(也许沙盒游戏有这个希望?),但至少目前,阅读是唯一一种。
于是,一个接受过阅读训练、并喜欢阅读的文明,相比于不读书的民族,在思维上就是有碾压性的优势——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没有发明系统文字的美洲文明为什么衰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觉得阅读作为一种传媒不应该被淘汰,而目前,除了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同类平台,中文互联网上暂时真的没有更好的文字平台。所以我觉得公众号这种形式不会凉,或者至少不该凉。因为它如果现在凉了,意味着更多人会放弃阅读。
所以我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就像那个小提琴手在大家都跳船的时刻 ,还是会拉他的琴一样,只要还有人看,我的文章就会继续写下去,或者哪怕没有人看了,中国人的阅读时代真的虽然还没开始就已经要落幕了,我也要继续写。
因为作为一个好歹读过一点书的人,我真的无比……怜惜?嗯,对,就应该用“怜惜”这个词。我无比怜惜一篇好文字对一个人心灵的改造能力。
如果太多的人已经放下书本,只看手机了,那么至少在手机上,我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看一点文字。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莫名的想起了这首元稹的诗,繁盛中的乘风而起当然是一种幸运,但寥落中的坚守与回忆,未尝也不是一种美。
作为一个出道太晚的人,我没有赶上公众号的“红利期”,这对我这个作者来说说是种遗憾。但我有恒心、一直写到它没有人再看,彻底“凉凉”的时候,这对我和关注我的读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昨天和一位前辈聊起,他预测公众号这样的文字自媒体大约也就只有三到五年的“写头”了。
三到五年,到时候我还不到四十岁,肯定还写的动,眼下关注我的读者们,愿彼时彼刻我们依然能在这个公众号里相会——就像在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时刻,你依然能听到那悠扬的小提琴曲一样 。
也许到那时,我会鞠上一躬,而后对你说:
女士们、先生们,能与你们共同演奏,是我的荣幸。
我也三十多了,人在这个年纪,最恐惧的就是再虚度时光。但我会好好写文章,因为我坚信,写作和阅读,永远是人类最好的交流方式。
随笔一篇,感谢读完,请关注我的几个号并加星,防走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