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添加官方微信,加入青年电影人社群,我们将不定期开设各类公益讲座。

「 中国电影死了?
遍地是这样的哀嚎。」
时代变了吗?岂止是变了,时代裂了。
这一年精神高潮点超过过去十年总和,精神世界的肾已经报废。

过去那叫大事件,今年就算是个每周播报吧。
朋友圈里的人一半“疯了”,一半在晒美好而平和的生活,这两个世界怕是比在国内看世界杯和在卡塔尔看世界杯的割裂感还强。
你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把嗓子喊进肺里,另一个平行世界也听不到。网络发达的时代,竟也想不到信息的传递速度跟古代也没啥差别嘛。
可哪个时代也不是仅仅靠哀嚎就能前进的,翻涌的河水不知会把船推到哪里。
苦难会滋生艺术吗。
废话,史书里不都写着呢。
可是,在这个影像远超于文字影响力的时代,电影的创作空间并没有因为科技和时代而增加,反而已经被牢牢钉死。
在这个创投多如牛毛的时代,一腔热血的年轻创作者们,进入行业的途径却关卡重重。路上有坑,坑里有水,水里也许还有钉子。
“中国电影死了。”
遍地是这样的哀嚎。
「 中国电影死了?
绝境永远都是新生的代价!
创作在任何土地,任何时刻,都从未消亡过。
被束缚的只有形式,创作者从来不被束缚!
被枷锁锁住的创作者,是迈不到新的秩序里的。
而我终于在今年惊醒,唯有“勇”才应是冲破枷锁的斧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希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我觉得我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这段话我今年几次看到便几次落泪,最初看到是艺考的时候,那时是我最生猛的时候,一头扎进理想里,奋不顾身地离家求学,在陌生的城市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我能想到最可怕的事就是考不上理想院校,我以为我的理想会在考上理想大学的那一刻开始闪闪发光。
很幸运,我考上了理想的院校。
但很可惜,中国电影不是从今年才陷入绝境的,我只知道从我毕业的时候便已暮气沉沉了。
「 温水煮青蛙,
消磨了我的“勇”,
我都快记不起,
那个生猛的自己了。
毕业影展的那天,我和几位朋友约定,三年之内要完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我们建了一个群,每一步进展,每一点经验,大家都要无私的分享。
今年是建群的第6年,也是这个群沉寂的第3年。
群里有的人结婚生子,转行后混的风生水起,
有的人拿遍了国内创投的奖项,也没等来属于自己的那句“action”。
有的人自己筹钱拍片,最终扛不住随时到来的疫情和停机,无限的搁置了拍摄计划。
我时常会想起那个群,忙碌的空隙里会涌进无数失落与无力。
我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电脑里,都有一个不敢点开的文件夹,那里面躺着6年前的剧本和计划书。
那个6年前的约定,还要坚持下去吗?
直到寒潮夹着社会新闻汹涌袭来的这几天,我才突然惊醒,大环境不好,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的想创作,谁拦得住呢。
非必要不出门,非必要不看电影,当太多的非必要接踵而至,我们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的必要。
非必要,也必须得创作。
「 那些陈旧的规则,
该被彻底打翻了!」
“制作成本太高了”“没有人给我投资”“我的故事在创投落选了”“我是野路子,没有上过科班”“电影行业已经死了”... ...
我们听闻太多这样的抱怨,眼里只有困难与挫折,却从没有去寻找一把斧子,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
名校科班,创投路演,找投资,等备案号下来,等疫情过去,等一个大佬来提携你。这条路太长了,也太难了,看似敞开的大门,多少人连第一步都迈不进去?
“电影,不是谁都能拍的”我们听到了太多这样的否定,可这些否定基于什么呢?基于资本的嗅觉,基于一个既定的行业标准,基于一群高高在上的权威,基于一个摇摇欲坠的行业秩序。
那些陈旧的规则该被彻底打翻了。
历史总是这样,会在苦难中重生。
「 就像寒潮过早袭来的11月,
一批人在寒冬里冻死,
一批人在寒冬里觉醒。
电影在这个世界出现还不到两百年,看看别的艺术,经历了多少次的洗礼改革与反复,在史书里却永远有一批创作者带着“生猛”带着“勇”,创造新的秩序。
我们可不可以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去打破精英主义的牢笼,剥离那些权威的话语,离资本远一点,轻装上阵,野蛮生长。
制作成本太高?用手机、用便携设备、用自然光、用真实场景,看看电影节上的年轻导演吧,多少年轻创作者用几千甚至几百块钱的预算就突出了重围。
长片拿不到龙标?那就拍短片。
权威不认可你?那就探索属于自己的体系。
资本看不上你?让丫滚一边去。
知识和经验不足?那就请最好的前辈来传授。
势单力薄?没有团队?我们就抱团取暖。
「 赶上这行业洗牌的年月,
指不定杀出一条血路。」
设想一下,如果第一部短片,那个行业敲门砖,有一批新导演们不再去舍本逐末的追求制作。
只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物质现实复原的底线,像是原教旨的dogma95运动。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邀请一批行业前辈,青年创作者,组织成体系的课程与实践,并且建立一套互助共创的制片协助体系。
当我们形成一股势,赶上这行业洗牌的年月,指不定杀出一条血路。
「 因此,我们成立了
“非必要”短片实验室
一个陪伴式的新人导演孵化计划。
「 《无名之辈》《煎饼侠》的出品公司乐动花开影业
以及演员郑恺先生的猎豹影视,
将为“非必要”成员投资拍摄两个短片集项目,
项目主创将全部由“非必要”正式成员构成。」
「 成立的唯一目的,
是带领你一步步地,
从培训学习,到短片成形
最后,进入一线影视公司的短片集项目,
担任导演和主创。
“非必要”短片实验室|联合出品人
丁晶
上海猎豹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CEO
出品人、制片人
制作、出品项目《国民大生活》《也平凡》《超越》等
《超越》主演郑恺,提名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主演李昀锐,获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男演员
王健
北京乐动花开影业有限公司法人
出品人、制片人
乐动花开影业出品项目:《无名之辈》、《煎饼侠》、《老师·好》、《黄金兄弟》等
朱翔宇
非必要短片实验室发起人
策展人、导演
电影短片《1895公里》《亚力坤》摄影指导,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短片单元
电影短片《枪》编剧、摄影、剪辑指导,丝路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
长篇剧本《梅雨时节》,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剧情片实验室

「 先拍起来再说!
是我们的信条。
“非必要”短片实验室,效仿100年前的白话文运动,试图打破旧的规则与秩序,拒绝自我阉割!解放被精英主义话语捆住的手脚!
你会说话你便会做文章,
你会用手机、dv、任何便携摄影机,你便能拍出登堂入室的电影!
白话文取代不了文言文,是共存的语言体系,同样手机、dv电影也取代不了大荧幕电影。
只是固步自封只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敢于去浪潮里寻找新的出路,去寻找一把斧子,劈开旧的规则,旧的秩序,才能迎接新的开始!
除了付费课程之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免费的,提供公益课程、免费活动、免费创作分享的电影社群
我们邀请了一批资深电影人、青年电影人、影评人,作为常驻公益导师和嘉宾。
一个勇于探索,致力于打破现状的电影团体。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官方微信,加入公益社群
▲ 扫码加好友,加入“非必要短片实验室——公益分享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