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1989年,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塑造了一名经典的“船长”老师形象:基汀教授。


他的第一堂课是带学生们到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 ;他带头撕掉古板老套的课本前言;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基汀最终因为反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学校借口开除,他的学生不顾制止,纷纷站上书桌,以基汀曾经教给他们的仪式,齐声朗诵“哦,船长,我的船长”。基汀的离去不再遗憾,因为他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了“船长”精神。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需要“船长”。这样的“船长”老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受业解惑者,更像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给到支持和引导,英文里叫“Facilitator”,它比”Teacher”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教育圈,外滩君遇见了很多“船长”老师。也因此,在2019年,我们开设教师专栏《我是船长》,希望借此汇聚更多基汀一样的“船长”,让大家听到在他们教学生涯中的新思想、新观点,看到他们如何突破传统带来变革的力量。


第一期“船长”来自北京一国际学校教师安妮何,她以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同我们讲一讲如何去读一本书,及我们应该从本经典读物里获取什么。安妮何老师将会在船长栏目定期分享深度阅读系列文章,请大家期待。


《我是船长》接受来自国内外各地老师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丨安妮何    编辑丨李臻


今天的内容,关于阅读。


说的是,当我们让孩子读一本书时,或者,建议他们去读一本书时,我们希望他们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


这是一个挺值得我们想的问题。看了一些资料,关于学习时如何教孩子理解,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很是触动。


这不单涉及阅读,同时,和教与学,和课程设置,都有关。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一些内容?我们学了后,然后呢?


线,主线,连结线


以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通常会有的做法是:读一幕,回答问题;再读一幕,再回答问题。


或者丰富一点,小组讨论,制作海报,设计PPT,当着全班进行陈述......最后写上一篇Essay,就一些角度表达看法。


然后结束,开始下一单元。按照教材,按照大纲,一个接一个,顺着往下走。直到要教的内容,全部Cover住。


回头看,我们自己也觉得设计得很好。书也读了,讨论也做了,进行了各种活动,让学习过程丰富多样, 听说读写,全都有了,难道这样还不够吗?



我们知道这个词:Throughline.


说的是,用一条线把东西串起来,属于这个线上的,就往上加;不属于的,就不要。 


如果对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所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在一条线上,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目标去,那整个设计思路其实就可以反着来:先确定好方向,然后倒着推,进行Backward Design。


目标点在那里,好,回来,看现在。


想,现在我们要做什么,才能逐渐达到那个目标?可以有什么环节?可以做什么活动?可以进行哪些项目?


我们要去看那条线,要对各种活动做取舍,有的留,有的舍。


通过这样,各个环节,各个活动,虽然看着零散,但实际都被一个主线所连结。


所以总结,课程设置也好,或者文学作品的分析与学习也好,一种更有效的进行顺序,其实应该是:目标先定好,然后想活动。 


这就是在西方的教学场景中,火了很多年的课程设置方式:先把理解目标(Understanding Goals)定出来,然后再去设计配套的活动(Activities)。 


Understanding Goals还有一种叫法是:Enduring Understandings,恒久的,持续的,理解。


情节之上的格局


回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例子。


有一美国老师,教高中英文,已经教书20年。


在他教了很多次的Romeo and Juliet之后,他开始反思,他觉得现在的这种教,少了一点东西,他不是很满意。


首先他问自己,为什么要教《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自己的回答是:


1.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故事,知道都发生了什么。


2. 为了让孩子们意识到读莎士比亚的价值 (The value of reading Shakespeare),而不是到学的时候,在那里叽叽歪歪喊上一句:Oh no! Shakespeare!


这位老师,拿着自己设置的这两个Understanding Goals,去找同事要反馈。


一个回:


你说,要让孩子们可以明白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可是,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啊!两人相爱,家人反对,阴差阳错下,彼此错过,然后就殉情了。这个,是你希望孩子们学了之后,所得到的吗?



另一个回:


How do you read Romeo and Juliet? What do you get out of it? Why is reading Shakespeare important to you? 


你是怎么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你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了什么?在你自己看来,为什么读莎士比亚,很重要?


......


通过提问,思考,通过对Understanding Goals进行反复修改,这位老师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他实际希望孩子们所达到的,是以下这几点:


1. How does the language the character use help us understand who they are? 

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如何承载出一个人的特质,从而让我们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 Why would anyone bother to write a play in verse? 

诗歌体在戏剧中的力量:为什么会有人愿意通过诗歌体的形式,去写一出剧?


3. How does Shakespeare create tension and interest in the play? 

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细致安排和先后组合,打造出一种戏剧化的紧张感,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愿意读?


4. What is my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y, and how do I use evidence to defend it? 

我对这部戏剧如何解读?我怎么用事实,用根据,来支撑起我的解读,从而做到言之有理?



当意识到这些才是自己教《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希望达到的理解目标时,通过倒着推的思路,这位老师所设计的活动,画风也就变了!


为了懂得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可以承载出他/她的特质,就可以让孩子们写一篇自己的个人经历。先用比较平白直叙的语言写,再用各种修辞的方式写,比如明喻,暗喻,对比,双关,或者诗化般的语言。然后两者比较,去体会其中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


也可以让孩子们写一篇小论文,列举出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用词说话方式,然后去分析,谁在使用丰富的,有修饰过的语言?是对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谁会这么用?谁不这么用?


以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方式,会有着如此大的不同?



在分析的过程中,同时也锻炼到,如何解读,如何通过Text Evidence(文本根据),来论述,来证明,自己的解读是合理的?


......


再或者,在教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们对故事中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比如,为什么朱丽叶不反抗到底,而“愿意”顺从父亲,把自己嫁给一个不爱的人(Paris)?



为什么父辈间的傲慢偏见,爱恨情仇,会对他们的后代,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注意到这一点后,做一个步骤:把这一点,往上走一层,让它出离具体内容。于是,那种大的格局,那种有着普适性的The Big Picture,就出来了!


How do the family relationships contribute to making the play a tragedy?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何让罗密欧与朱丽叶,逐步走向悲剧?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命运?



当当当!感觉怎样?怎么叫做深度阅读?怎么叫做深度聊?在这里,是不是可以体会一二来?


那如果换一本小说,换一种文体呢?即使情节不同,但如果也有家庭关系这一层呢?是不是就可以把多本书,并列一起,广角看,从而对家庭关系这一个大的概念, 有了更深更广更立体的理解?


......


然后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何让罗密欧与朱丽叶逐步走向悲剧?......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理解目标,可以对应设置哪些活动?


比如,在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具体去看,故事中的人物,在各自的家庭场景里,彼此之间如何相处?



让孩子们通过读,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的Text Evidence,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论证。


也可以让孩子们写,在自己的成长经历里,出现了哪些非常非常困难的时刻,因为家庭关系而造成?或者反之,在极其困难的时刻,家人间的连结,支持,如何帮助自己顺利走出?


看,情节之上,内容之上,是不是还有这样一层可以聊,可以讨论,可以去深挖的大概念:The Big Idea!


自由与引领


我们去旅行,在出发前,会很少有人说:走,走哪算哪,就这么走。


时间有限,费用有限,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也有限。所以这就决定,在出发前,我们会定好目的地,会找出几个一定要去的重要点,一定要做的重要事,然后将点连成线,规划出一个行程来。


学习,也是这样。


如果每一单元的学习,都是一场旅行,那现在带着一帮孩子,我们要怎么走?


一种方式:路上风景很多,你们自己去看吧,去发现吧,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去Explore。


另一种方式:我们给到孩子自主权,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Explore一些东西。同时,因为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我们也去确保,有一些重要的“景点”,他们一定要去,不要错过。


我们的经历,经验,会帮助我们设计出一条路线来,标出一些点。有的点,让孩子自由探索;有的点,则要我们大人引领,确保他们可以去到,不要错过。



而这些重要的点,在教与学的场景中,就是Understanding Goals,那种大的,超出于内容之上的理解目标。是学习一个单元时,通过我们大人的引领,希望孩子一定一定要Get到的。


......


这些Understanding Goals,不是针对具体内容,而是超于情节之上,有着一种普适性。


而当明白了这种普适性,再看其他作品,或者,去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懂的,会的,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某一本书的某个具体情节上。 


于是,在读一本书时,或者试着去看懂一些人,一些事时,我们可以聊的东西,也就更多了!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alchetron.com

dailymotion.com

imdb.com

i.pinimg.com

irinaseriel.tumblr.com

photo by Steve Halama

refinery29.com

Grant P. Wiggins and Jay McTighe |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Tina Blythe and Associates | The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Guide


    在小学当图书馆管理员的博士妈妈:不会正确提问就培养不出阅读能力

▶    就是因为当妈的没执行好这一步,孩子阅读才总出错!

    资深IB中文老师揭秘:文学经典阅读中学生常犯的5大误区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外滩教育X台湾语文名师陈丽云

开设《小学语文阅读基础课》

专门教授孩子阅读方法与策略

讲授文本贴近学生生活,体裁新颖

学会举一反三阅读方法

搭建知识体系。


点击下图 了解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