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兄建了一个哲学读书群“雅典学园”,理想是将叶秀山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全八卷读薄。都说哲学群难搞,但“雅典学园”集聚了众多哲学老师、学者以及专业人士和靠谱的哲学爱好者,在志愿者团队的认真而又专业的领读下,大家紧扣书本认真学习讨论,呈现了良好难得的哲学学习氛围。为此,哲学门特推出“雅典学园”专栏,作为“雅典学园”群的辅助阅读,希望哲友们喜欢。


巴门尼德残篇中的 Aletheia
仲 辉

原发:《世界哲学》 2006年05期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门鸣谢


提 要:本文分析了巴门尼德残篇中出现的Aletheia这个概念,认为通常在与“意见”相对立的“真理”的意义上理解Aletheia是不合适的。这个概念与“是”、“是者”直接相关,甚至可以作为“是者是”这个命题的主词。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Aletheia显示了它的独特性,既是女神话语的一种绝对担保,又在一种典型的古希腊式的论辩气氛中维持着自身的自满自足,为其后的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文章借用海德格尔的视野论述了Aletheia这个问题在思想上显示出来的重要性,并试图将“是者是”这个命题所道出的“同一性”摆置到其源出的位置上去。

关键词:Aletheia einai 意见与真理 同一性


实际上,“真理”与“意见”两条道路的区分并非肇始于巴门尼德,而起始于(或者说,明确地表现在)他的老师克塞诺芬尼那里。10但是,巴门尼德并不是克塞诺芬尼的追随者,与他的老师相比较,他更喜欢追随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美尼亚。11很有可能是巴门尼德借用了克塞诺芬尼区分“真理”与“意见”的思想,却把克塞诺芬尼本人也列入他的批判对象之中。12由此可见巴门尼德思想中Aletheia问题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把“真理”悬于“意见”之上,并不是真理比意见说得更多或者更精辟,而是出于真理自身的原因。Aletheia与(to)eon处在一种必然的关系状态中,而意见无论如何都是在表面上对eon的敷衍。所以,对eon(存在,是)这条道路的选择必然是正确的,而对意见之路的拒斥其实是在选择了追求真理的同时已经一同完成了的,也是在“必然”之中的事情,只是巴门尼德想以论辩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一点,所以就有了两条道路,即“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和“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13这样的描述。


在古希腊语中,动词esti单独成词,甚至可以没有一个代词行使主语的语法功能。所以,其实汉语译文当中的“存在者”是后来补充上去的——把“存在者”替补在主语位置上,乃是因为在残篇的其他地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用法——实际原文的确切翻译应当是“(它)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以及“(它)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14如果从诗的韵体来考虑,(to)eon很可能指代的是Aletheia的另一种形式,亦即“存在者”与“真理”本身就有相通之处。所以,在“存在者存在”这条道路上,巴门尼德肯定地说“它遵循真理”。15动词einai(存在的原型,相当于英语的be,德语的sein)在古希腊语中极其普通的用法即是指“事态得到公认,认作事实”,在荷马的语言中已然如是。因此,如果“存在者”获得逻辑上主语的位置并无异议的话,“真理”在“存在者”层次无疑是指一种确实性,这也许就是巴门尼德说这样的一条道路是“确信的途径”的原因。现在的重点倒是要解释这个“存在者存在”(“是者是”)具备怎样的意思,为Aletheia开辟出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因为巴门尼德本身并没有希望在存在者身上停留对Aletheia的探索。


残篇里的一段文字很能说明这一点:


要用你的心灵牢牢地注视那遥远的东西,一如近在目前。因为它不会把存在者从存在者16的联系中割裂,以致分崩瓦解,或者聚集会合。17


“遥远的东西”就是Aletheia,“它不会把存在者从存在的联系中割裂”意味着Aletheia与einai之间的某种关系。18从字面来看,这种“关系”不以存在者的确实性观念来定义Aletheia,那个“遥远的东西”之“遥远”就好像“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距离。“存在”这个概念在海德格尔以前已经丢失于后物理的话语背景中,尽管这个词汇实际支撑着整个后物理的话语背景——尽管在巴门尼德这里作为一个开端,它还未负担起如此巨大的作用。在此考虑海德格尔对“真理”与“存在”关系的一些看法是有益的,因为海德格尔也是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巴门尼德的残篇之中,才始对此问题有所澄清。19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此作了比较多的探索。他分析了对“在”限制,从在与形成、在与思、在与表象、在与应当这几个方面分别着手。巴门尼德的残篇的引用贯穿于海德格尔的分析当中。首先,他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是解决“在”的问题的典范,虽然他并未详尽地解释巴门尼德的哲学道路,但给出了把握巴门尼德问题的大致方向——这个方向是由品达罗斯的诗句勾划出来的——“完成的事在胆敢在在者中间尝试中显露出来,把进入静止状态的东西划上界限,这就是:在”。20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这个显露出来且聚集着各种界限的“在”,属于有知的希腊人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最基本态势的一种品格。其实,在汉语言中更好的相应于海德格尔在此界定的东西的词汇并非“在”,而是“是”,即使在汉语言“是”这个词的最普通的用法里,它也包含着界限、划界的含义。当用“是”表示一种简单的肯定的时候,实际就把所要陈述之事置于陈述之中,并将其赋予了某种性质或者规定,或者把它直接归入某种范畴。所以,在“界限”以及“显示”的层面来论及与Aletheia相关的einai问题的时候,选择“是”这个说法比选择“在”的语词意向更加合适一些。巴门尼德把“是”比作一个浑圆的球体,具有完全、不动、无止境这样的特征,这似乎使得“是”本身物象化了,故而流俗的对“是”的见解不免囿于“是者”的樊篱,把“是”也作为存在者来考虑。毋宁说巴门尼德的这个比附就是为了说明“是”聚集着“界限”,“是”本身也是一种界限。“界限”这一意象在残篇中可谓屡屡出现,随处可见:最先出场的是“把白天和黑夜的道路划分”的“大门”,21不禁让人立即联想起随后区分的“真理”与“意见”之路;然后是“正义的锁链”,它“牢牢地抓住是者不放”,这个力量的来源竟也是Aletheia;22最后,“是”这个浑圆的球体要满足“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并且“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23也就是说“是”聚集着各方面而来的界限,连它自身也不得不是一切存在者的最后边界,“是”作为“中心”,又不免让人想起“圆满真理的牢固核心”。唯有“是者是”,是者才能够接近真理或者作为真理。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当在者在起来24时,这个在者就把自身摆入并处于去蔽状态中,就是Aletheia(真理)中。”25“是”分延着“界限”,并把所是以及所能是的存在者限定在不同的界限之中,存在者在确定性的意义上所具有的Aletheia就始于“是”的分延,同时,“是”自身聚集着“界限”,该“聚集”使得是本身可以作为“圆满真理的牢固核心”。“分延”与“聚集”不是两种行为,也不是知性的两个过程, 巴门尼德最终把Aletheia归宿于“同一性”,海德格尔在其解读“存在”与“真理”关系问题的时候,也表述为:“在者作为在者而真,真者作为真者而在”。26


参 考 文 献

Jan Wolenski , Aletheia in Greek thought until Aristotle , Annals of Pure Applied Logic, 127 (2004,1), pp. 339-360.

Heidegger,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ransl. by R. Manhei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9.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 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 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C. C. W. Taylor主编,《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晖 冯俊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


注 释


1 参见 Jan Wolenski , Aletheia in Greek thought until Aristotle , Annals of Pure Applied Logic, 127 (2004), p. 345.

2 Aletheia in Greek thought until Aristotle , p.341.

3 参见C. C. W. Taylor 主编:《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第149页,韩东晖 、冯俊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真理”本是佛教用语,近几十年来又掺杂了诸多意识形态的因素在里面。

5 译文参考北京大学外哲所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

6 参见《从开端到柏拉图》,第149页。在这里也能够看出来,巴门尼德残篇从头至尾所充斥的论辩气氛。

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1页。

8 这里的说法所依据的乃是海德格尔的考证。对于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残篇的论点,下文将择要述之。

9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1页。

10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有一段克塞诺芬尼的残篇,他这样说道:“至于诸神的真相,亦即我所讲到的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任何人知道的。即使他偶然说出了最完备的真理,他自己也还是不知道果真如此。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猜想。”可以看出克塞诺芬尼区分通常的“意见”和“真理”的思想端倪。关于这一点的论述,还可以参见《从开端到柏拉图》一书的第149页,作者指出“真理”在克塞诺芬尼那里就是不能够明确指出的东西,这与这段残篇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11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 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8页。

12 巴门尼德从女神那里直接聆听Aletheia,就是对克塞诺芬尼所谓不能确知的“神”和“真理”的很好的驳斥。女神在整个残篇中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文学化的想象。女神本身就是Aletheia的保证,如果“真理”意味着某种不可撼动的证明性,则此“证明”的担保者就是神,不会是其他什么东西。

13 此处的译文依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但是把eon单纯的译作“存在”会出现很多不便之处,所以在此文中,我也把这两条道路描述为“是者是,不能不是”和“是者不是,不是必然是”以对应传统的翻译,为eon增加“是”这个意向。

14 参见《从开端到柏拉图》第150-151页。

15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1页。

16 此处的“存在者”应当为“存在”更为恰当,因为如果此处指的是“存在者”与“存在者”相互之间的联系的话,则“分崩瓦解”和“聚集会合”的情况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的,因为“联系”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指的就是“分崩瓦解”和“聚集会合”。存在者从存在获得的“联系”则不是这样,存在者因为“存在”才会具有以上所说的诸多“联系”,当“存在者存在”,存在者才会是一个“整体”或者“共同体”,即巴门尼德所说的那个“从这里开始”,又将“重新回到这里”的永远“在这里”的“存在者”。“它不会把存在者从存在的联系中割裂”的“它”,其实就是Aletheia,这句话直接说出了Aletheia与“存在”的相关性。

17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1页。

18 参见注释16。

19 对海德格尔思想本身来说,“真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相当重要。就笔者看来,《存在与时间》实际就终止于这个问题。如果要考察海德格尔回溯希腊思想的原动力以及固守思想的希腊性的初衷,解决这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

20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 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4页。

2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0页。

2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2页。

2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33页。

24 本文所有黑体字部分均为材料所自有。

25 《形而上学导论》,第103页。

26 《形而上学导论》,第103页。

27 参见《形而上学导论》,第138页及以下。

28 参见《从开端到柏拉图》,第154页。此书的论述力图从逻辑证明的角度给巴门尼德残篇以明确的内容和形式,忽略了残篇的意象性,故而在引用的时候,笔者也是挑选了对本文较为有利的材料,对其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29 “意义”为题本身就是相当晦涩不清的,甚至有些语言学家根本不认为存在“意义”这回事情。如果在“意义”上认定主词与谓词是同一的,就必须确保意义本身是一,然而,“意义”恰恰被分作“主词所表达的东西”和“谓词所表达的东西”。

30 就是这样的逻辑上的绝对真理,也在逻辑内部被当作是无用的,或者是“无意义”的。尽管有些哲学家——例如维特根斯坦——把这种“同一性”当作是逻辑的底线,并不否认它对于逻辑的作用,但是这也仅仅是在逻辑内部承认“同一性”,而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逻辑所依赖的、所源出的东西正是“同一性”。

31 《形而上学导论》,第103页。

32 这与海德格尔把A-letheia解释为“无-蔽”有关。这篇文章已不能把这些内容逐一展示了。

33 参见《从开端到柏拉图》,第151页。




长按二维码关注【哲学门】

长按二维码关注【哲学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