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园”微信学习群已经度过了2年多的时光,目前已进入海德格尔哲学的学习。微信公号“哲学门”同步“雅典学园”群的学习内容,精选紧扣学习内容的文章发布。
点击以下图片关注“哲学门”
系统性学习哲学防失联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开端:
《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编译
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讽刺德语,说它只配用来与马讲话。其时为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而初创德语——诗人海涅说,路德把《圣经》译成了“一种还完全没有出生的语言”。自那以后,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德意志才算上了路。德国在欧洲常被称为“中央之国”( das Land der Mitte ),至少在文化学术上这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马丁•路德为德意志确立了一个优良传统。有统计资料显示,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位居世界第三;而在把其他文字译成本民族语言方面,德语则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德国竟是当今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看来这个德意志最合乎鲁迅先生的理想了:既会“摹仿”又会“创造”。而这个理想自然也可以意味着:不会“摹仿”亦不会“创造”。先生还说:如果再不“拿来”,再不“摹仿”,那就依然无助,依然无望,终将落个“恨恨不已”而已。
——《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总序节选
1919年,第一次大战刚结束,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在所谓战时补救学期开了一门课《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现被收入《全集》第56/57卷)。
海德格尔试图在此讲座中重新规定“哲学”。海德格尔认为,一种活的本真的哲学思考,一种“哲思”,必须有能力“进入”日常生活世界,体会和把握实际生活中貌似不足挂齿、实则感人至深的东西。
在该讲座第二部分第一章中,海德格尔作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体验结构分析,这种分析现在已经被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取得真正突破的标志。其中“问题体验”的分析较少受人关注,而“周围世界体验”(所谓“讲台体验”)的分析则已经成为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事物分析的典型案例而常被引证和讨论。
这里主要来描述一下“问题体验”,因为在我看来,“问题体捡”的分析更直接地关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题域。
在海德格尔这里,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
现象学的“现象”不仅意指被经验者,而且意指经验活动。以海德格尔的想法,“现象”是由“内容意义”( Gehaltssinn ,或译“内涵意义”)、“关联意义”( Bezugssinn )和“实行意义”( Vollzugssinn ,或译“执行意义”)三个“意义方向”构成的整体,而现象学就是对这样一个“意义整体”的阐明,它给出“现象”的“逻各斯”。
在这里,所谓内容意义”是指在现象中被经验的“什么”( Was ),“关联意义”是指现象被经验的“如何”( Wie ),而“实行意义”则是指“关联意义”得到实行或者完成的“如何”( Wie )。这三者,简而言之,也就是经验内容、经验方式及其实行。
就上述三个意义方向来说,海德格尔认为,“实行意义”才是“现象”的核心所在,“关联意义”必须在其“实行”范围内得到阐明。据此,海德格尔指出了“形式化”的毛病。
“形式化”获得的形式存在学的规定性固然没有说出它所规定的东西的“什么”( Was ),但它指定了“一种理论化的关联意义”,仍旧片面地以“内容”为指向从而掩盖了“实行因素”(das Vollzugsmäßige )。
海德格尔说,在整个哲学史上,对对象性之物的形式规定完全支配了哲学。而“形式显示”的方法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偏见。“形式显示”与“普遍性”无关,也不是要对对象作理论性的把握,作出一个对象性的形式规定。
海德格尔说:
在“形式显示”中,“形式的东西就是关联性的东西。显示是要先行显示出现象的关联——却是一种否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警告!一个现象必须这样被预先给出,以至它的关联意义被保持在悬而不定中。人们必须防止作出这样的假定:现象的关联意义原始地是一种理论化意义。现象的关联和实行不能事先规定,而是要保持在悬而不定中。……形式显示是一种防御(Abwehr ),一种先行的保证(Sicherung ),使得实行特征依然保持开放”。[1]
在这里,海德格尔首先强调的是“形式显示”方法的防御性。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形式显示”理解为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解构”的一个环节和因素。作为一种“防御”策略或者说“解构”策略,“形式显示”具有现象学阐明的开端的意义,它是指示性的、方向性的。
海德格尔在别处也说,“形式显示”不是要提供一个固定的一般命题,而是要“从不确定的、但以某种方式可理解的显示内容出发把理解带向正确的视野”。“形式显示”只给出哲学批判的“开端方问”,并不给出“对象之规定”。[2]
通过“形式显示”,现象的“关联意义”并没有被确定下来,而是“悬而不定的”。可以看出,在方法意义上,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是要避免“客观化”或“对象化”的哲学思维,并不是要作出“什么”( Was)或“内容”( Gehalt)的对象性规定,而是要显示出实事(现象)的“如何"( Wie ),即现象的“关联意义”和“实行意义”( Bezugs- und Vollzugssinn )[3]。
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前理论的、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以确立现象学的思想开端。
如前所述,海德格尔区分了四个层面的“东西”(Etwas ):
1.前理论的、前世界的东西,即“原始的东西”;
2.前理论的、世界性质的东西,即“真正的体验世界”;
3.理论的、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
4,理论的、客体性质的东西。
现在,根据我们的理解,海德格尔实际上也从方法角度区分了这四个“东西”各自的“把握”或者“通达”方式。我们基本上可以说:
把握“客体性质的东西”用的是“总体化”方法,这是一种“按照种类的普遍化”,具有经验主义的特质,是经验科学和经验哲学的基本方法;
把握“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用的是“形式化”的方法,力求达到“形式的普遍性”,可以说具有理性主义的特质,是“形式科学”(包括存在学、逻辑学、几何学等)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般哲学(胡塞尔所谓“本质科学”)的基本方法;
而进入、通达——而不能说“把握”——“前理论的东西”(包括所谓“真正的体验世界”和“原始的东西”两者),需要的则是“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它要达到的诚然也是“形式的东西”或“形式因素”,但并不是“形式的普遍性”,不是要对“形式因素”作一种“实体化”的规定,而倒是要动摇、松动“关联意义”的固化倾向,使之在实际生命的实行处境中得以发动起来。
[1]参看海德格尔:《宗教生活现象学》,第64页。海德格尔认为,这种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产生于实际生命经验的沉降倾向,实际生命经验总是有滑人客观性的危险,我们却必须把现象从中显突出来。
[2]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现象学研究导论》,《全集》,第61卷,美茵法兰克福,1985年,第32页。
[3]参看海德格尔:《宗教生活现象学》,第63页。
—— 节选自本书前言,略有编辑。
“雅典学园”微信学习群已经度过了2年多的时光,目前已进入海德格尔哲学的学习。微信公号“哲学门”同步“雅典学园”群的学习内容,精选紧扣学习内容的文章发布。
点击以下图片关注“哲学门”
系统性学习哲学防失联
参考文献:
[1]Aristotle.Aristotle" On Rhetoric" :A Theory of Civil Discourse.Ed.and trans.George A.Kennedy.New York:Oxford UP,1991.
[2]Blackburn,Simon." Analogy."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Brogan,Walter." Plato' s dialectical soul:Heidegger on Plato' s ambiguous relationship to rhetoric."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27(1997):3-15.
[4]Caputo,John D.Deconstruction in a Nutshell.New York:Fordham UP.1997.
[5]Diogenes Laertius.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Loeb Classical Library.Cambridge,MA:Harvard UP,1925.
[6]Kastely,James L.Rethinking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From Plato to Postmodernism.New Haven:Yale UP,1997.
[7]Longinus." On Literary Excellence." Literary Criticism:Plato to Dryden.Ed.Allan H.Gilbert.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40.
[8]Marback,Richard.Plato' s Dream of Sophistry.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9.
[9]Nietzsche,Friedrich." On Truth and Lying in a Non-Moral Sens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Eds.Leitch et al.New York:Norton,2001.
[10]Nightingale,Andrea W.Genres in Dialogue:Plato and the Construct of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P,1995.
[11]Plato." Gorgias," " Phaedrus," " Sophist," " Republic," " Protagoras," " Symposium."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Eds.E.Hamilton & H.Cairns.Princeton:Princeton UP,1969.
[12]Weaver,Richard.The Ethics of Rhetoric.Chicago:Refinery,195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