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为了安抚孩子,或者鼓励孩子坚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等,都会对他们说一句“没关系”
但是这句“没关系”,是否真的能安慰、鼓励或者保护到孩子呢?
客观的说,有没有积极作用,需要分辨父母口中所说的这句“没关系”到底是在对孩子传达什么意义。
换句话说,其背后蕴含的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对孩子的身心带来不同的影响。
图源丨图虫创意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说“没关系”这句话,有四种可能的意义
01
没关系,不用怕
此时父母是想传递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告知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没有那么可怕,不用太紧张,从而帮助他们重新稳定和出发。

02
没关系,让我来
此时父母是借助帮孩子解决一些问题来安抚孩子。问题解决是首要的,其他没有那么重要。
通过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来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在,我可以帮你解决”,减轻孩子的负担。
03
没关系,别在意
此时父母是想让孩子不要想,不要在意某些问题的发生,尽快结束对问题的关注。忘记它,忽略它,不计较,就好了。
04
没关系,别烦我
此时父母其实是不想管孩子遇到的麻烦的,所以“没关系”并不是真的为了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想告知孩子,你的问题不重要,不要来找我,赶紧结束这个话题。
图源丨图虫创意
显然,第一种“没关系”,才是多数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正面有效的回应,不急于替孩子解决问题,也没有真正忽略孩子的内在感受,而是帮助孩子理解并调节内在情绪体验推动他们重新站起来解决问题,这也是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所说的“营造抱持性环境”
而后面几种,则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先来说说最明显的,最后一种“没关系,别烦我”,显然对孩子所存在的问题带有忽视甚至否定。
有些父母也许因为自己很烦,或者无法接受孩子不断的纠结、脆弱、依赖等情绪,而发出这样的回应。或许“别烦我”这一句他们不会说出来,但是前面那句“没关系”语气烦躁恼怒,已经潜藏了这样一层意义。
如果频繁出现这种忽视,可能比直接告诉孩子:“我现在没空关心你的事情”,更严重。因为,告知孩子没办法关心他,至少说明父母意识到是自己没有做到,同时也承认孩子遇到了困难,只是没办法关注,责任划分还是清楚的。
而一旦父母以第四种方式回应孩子,这种看似回应实则拒绝的方式,不仅会忽视孩子,甚至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混乱和崩溃。
越小的孩子,越可能分不清这部分,他们隐约觉得自己被忽略,但是又说不清,或者不敢再继续表达诉求,最后要么陷入对父母和自己的矛盾感当中,要么会认同父母的烦躁,转而否定和攻击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麻烦父母,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有问题出现。
图源丨图虫创意
第二种“没关系,让我来”呢。
一定程度上,这种回应可以紧急处理孩子处理不了的问题,毕竟他们有他们承受的极限。但是,经常使用的话,容易忽略孩子自己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让孩子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从而丧失掉自行处理问题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
第三种“没关系,别在意”,又有什么问题呢?
父母告诉孩子想开点,不要想那么多,不要那么计较,存在什么问题吗?确实,能做到不想那么多,不计较太多,该放下就放下,有时候是很重要的。
但是,很多引发孩子苦恼的事件,肯定都是孩子不容易放下的事件,不是不想放,是放不下。此时的“没关系”,更像是讲道理,不能起到太多的作用。
退一步讲,即使父母教会孩子“不想那么多”了,是不是一定就是好事呢?
遇事总是不想思考那么多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一个迟钝或者回避问题的孩子[1,2]。在面临将来复杂的人生历程时,他们从哪里获得真正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耐心呢?
甚至于,孩子遇到事情时,父母总告诉他“没关系,别在意”,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在暗示他不要认真。
因为认真可能会失望,投入也不一定会有结果。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很难认真投入和付出的人,一个害怕失败而不敢投注兴趣的人。
轻则变得保守而谨慎,重则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感觉人生虚无而无意义[3-5]
所以,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个转身的“who cares!(谁在乎)”,而是真正学会和自己的欲望以及害怕失望等情绪相处的本领。
从失望中重新站起来,在废墟里重新开始,这种打不死不退却的灵活和韧性,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图源丨图虫创意
那么,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具体做一些什么呢?
首先,理解、共情孩子当下的情绪体验。
举个例子:孩子玩积木玩不好,气得直哭。一旁的父母观察之后走过来,可以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刚刚堆了好几次,换了好几种方式,都没有搭好想要的积木,这让你又生气又挫败,是吗?”
孩子被情绪裹挟的时候,需要有人能够感同身受的看到,并且结合具体情境尽可能准确的帮助孩子表达内在的体验感受,就能逐渐缓解情绪,重新启动孩子的心智思考功能了。
其次,邀请孩子一起对问题展开思考。
和孩子一起探索整个过程里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如此结果、还有什么可能性等,一起观察、回顾、思考,进行新的尝试。同时也不急,尊重孩子此时的意愿和节奏,即使孩子暂时不想再尝试了,也给予理解和接纳。
最后,积极关注,及时肯定。
孩子已经做到的或者努力尝试的试错过程,都值得我们及时反馈、肯定,减少对结果和失败的过分在意,扩大对过程中有趣部分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孩子的自我接纳和探索兴趣。
总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体验投入到这个世界的忐忑不安,学会和自己的各种内在情绪体验相处,最终不那么害怕失败,不那么脆弱,逐步找到并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只有这样和孩子说“没关系”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后面那一句“不用怕”。
如果你有心理方面的疑问,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王春心理治疗师主页进行预约,专业的心理师会为你解答~
参考文献
[1] Coping Styles in Delinquent Adolescents and Controls: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journal|[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Volume 28, Issue 6. 1999. PP 705-717
[2] 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Perceived parental child rearing and attachment as predi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symptoms in children: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attachment [J] . Paloma Chorot,Rosa M. Valiente,Ana M. Magaz,Miguel A. Santed,Bonifacio Sandin. Psychiatry Research . 2017.PP 287-295
[4]Connor-Smith, J. K., & Flachsbart, C. (2007).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cop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6), 1080‒1107.
[5]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 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相关阅读
校对:马信诚心理治疗师

排版编辑:刘斯雅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