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天早上8点半我就已经坐下来,一边轻抚猫头,一边开机准备写作。现在是9点41分,我刚刚修好电脑,终于能够连上网络。在此之前,我甚至动过念头,实在不行就用手机编辑发送一篇。当然,算下来时间也差不多,这一个多小时如果不是用去修电脑,也足够我用两个大拇指在手机屏幕上戳出一篇千字文了。

说电脑并不公平,应该说是Windows系统的电脑。在我使用电脑的漫长岁月中,类似的诡异小毛病层出不穷。今天只是其中之一,无非是不能联网而已,我都已经习惯了。第一时间摸出手机连WiFi,看是否正常。第二时间打开路由器管理后台,看是否能够连接公网。手机上网正常,路由器访问公网正常,那么问题就应该出在Windows上。头两步只需要三分钟就够了,而在Windows里锁定问题则需要一个小时。

MacBook就很少出现类似的问题,OSX系统要稳定得多。很多人知道我有不止一台电脑,所以肯定会问:为什么你当时不直接换一台MacBook上网?答案是今天轮到Windows电脑值班---我日常轮流使用两台电脑,一天MacBook,一天Windows,值班表一向执行严格,从未乱过次序。
从我开始学习使用电脑,除了开头短暂地使用过一段DOS系统,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用Windows系统。不是说MacBook出现得太晚,事实上在MacBook流行很多年之后,我都还在用Windows电脑。为什么?因为在很多年里,每次看到MacBook的价格,我都认为那不应该是我能用的东西。每一次看到价格,这种印象就会加深一次,最后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排斥。

等我拥有了第一台MacBook,我花费了很长时间去学习和接受它的使用方法。总是会和Windows做对比,怎么比都觉得Windows更为便利,我在上面受到的限制更少。这样又过了很多年,我终于可以在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自由切换,偶尔会在切换输入法的时候有一瞬间的恍惚。到了这个时候,我终于开始觉得MacBook更好用,因为过去的使用习惯已经不能再阻碍我。我喜欢它的屏幕,喜欢它的色彩,也喜欢它的稳定性。
但我还是会不断来回切换不同的电脑,生怕长时间使用其中的一个,会生疏了使用另一个的手感。Windows难用但亲切熟悉,MacBook好用,但是它的价格已经成为了我心头的一道疤。就在几年前,当我打开MacBook的时候,耳边还会听到恶魔的低语:你用那么贵的机器,不过是为了写几个破字而已,你编辑视频吗?你处理图表吗?你需要排版打印吗?机器性能中99%的部分都是浪费的,你好意思吗?2000块钱的学习本不够你用的吗?

这就是早期生活对我的影响,让我变成了一名价格敏感型客户。比如我内心锚定的面包价格是3块5,完全无视时间的流逝和物价的上涨,只要面包的价格高于3块5,我就觉得这面包实在是太贵了。而对于星巴克,那是我在成年之后很久才开始接触的饮料,我又觉它的正常价格就应该是30块,人家还送了糖包和奶精呢---所以说,人是不可理喻的。

早起修电脑这件事情也是同样。对,我有很多台电脑,一台不行换一台接着用就好。但是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十多年时间里我只有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一个路由器,只要是出了故障,唯一的选择就是修好它。我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同样的:家里的东西不多,但要让每一样都保持在工作状态。任何东西出了问题,无论是电脑、马桶、橱柜、热水器还是煤气灶,自己有义务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换一个接着用,那是很后来才发生的事,打个电话或者上网下个单,让人送个新的来,那也是很后来才发生的事。
今天早上,我还是凭借着过往的经验,一点点排查,一点点锁定了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但我一点都不觉得骄傲或者自满,意识到自己花了一个多钟点的时间之后,我陷入了一种很奇特的情绪中去。一方面我觉察到那种不能让家里有任何一样不工作的设备是一种执念,需要克服这种莫名其妙的执著;另一方面我又认为,这种习惯已经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环境塑造了我,而在环境改变之后,我却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形状。
所以我有点羡慕今天的小孩子。他们应该是一台电脑不行就换另一台,两天都不行就换pad或者手机,全都不行就跑去咖啡馆,在那里联网上电商平台买一个次日达,或者是下单叫一个上门维修。我希望他们不需要学习我知道的这些技能,我也希望他们不会养成大清早起来必须修好电脑的习惯。不然的话,我们这些人这些年如此努力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呢?
标题:《宇航员小姐姐》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所有图片AI算法提供:Stable Diffusion
关于Stable Diffuion的详情,请参考文章《介绍一下Stable Diffus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宇航员小姐姐不怕露出手来》
和菜头的小肉手
Stable Diffusion
 南派三叔专区
南派,男生就应该玩车车,送一辆敞篷吉普给你,在你家乡旧屋里你早已经忘记的童年玩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