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22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Diana Schröder-Bode on Unsplash.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与情人节有密切关联的,是一位名叫瓦伦丁(Valentine)的基督教圣徒。

相传,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让更多的男人走上战场,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但瓦仑丁没有遵照皇帝的旨意,继续为相爱的人在教堂举行基督教的婚礼。

后来瓦伦丁被关进牢房,判处死刑。当时的监狱长的女儿是位盲人,瓦伦丁经常跟这个盲人姑娘交流,向她传教。最后这个姑娘信了教,受了洗。在与监狱长女儿相处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生爱慕之情。 

公元269年(另有版本说公元270年),瓦伦丁被处死。行刑前,他给盲姑娘写了一封长信,表达自己信仰的坚定性和对姑娘热忱的爱。这一天便是2月14日,后来的情人节。


前天是情人节,在杨鹏老师创立的“掌上国学院”视频号里看到了这个久远的故事。从故事中得知,在公元 3 世纪前,基督教在罗马被视为异端,基督教徒常受到迫害和镇压;公元 313 年,基督教在罗马成为合法性宗教,被迫害的历史结束;到公元 393 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由此,罗马帝国从基督教的迫害者变成了基督教的保护者。公元 496 年,基督教徒为了纪念为基督教牺牲的瓦伦丁,将他被处决的这一天定为“瓦伦丁日”,我们中文翻译为“情人节”。这一年,离瓦伦丁被处死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恰好这几天我在看《世说新语》,这是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看年代就知道,《世说新语》成书恰好跟“瓦伦丁节”的设立是在同一时期。《世说新语》里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也是非常险恶的,编著者刘义庆为了寻求精神超越与慰藉,召集文士收集汉代至晋宋间的名士轶事编撰成书。


书的序言里提及:晋朝是在阴谋篡夺和残酷杀戮中产生的,但司马氏政权表面上仍然号称是名教的守护人,宣称以孝治天下。在虚伪名教的掩盖下,司马政权大肆屠杀异己。这种先天的丑恶性使得司马政权很难得到正直士人的认同,很多士人因此抱着不合作的态度。魏晋时期兴起的“竹林七贤”便是如此,不愿与当权统治者同流合污,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受到后来士人的追慕和赞赏。


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在同样压抑的政治环境下,人们同样渴望对人性探求,向自然回归。

左图来自一诺,右图来自网络

也就是瓦伦丁节被确定的时期,基督教发展出一个叫作“景教”的教派(起源于今日叙利亚的一个基督教分支),这便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唐代时一度在长安十分兴盛。


明朝天启年间,西安曾挖掘出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除了1780个汉字以外,另附数十字的叙利亚文,引起了当时传教士的轰动,也以此印证了景教在中国的早期历史。
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基督教在中国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发展。尤其到了近代,传教士更是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大学、中学、小学、医院、女子学校、盲校和盲文、聋哑学校和手语、麻风病院、汉英与英汉字典……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左图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右图为高昌景教寺院发现的景教壁画残片线摹图


《世说新语》的故事其实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经常看到。前段时间,我们的好朋友陈行甲老师在奴隶社会发表了一篇文章(《陈行甲: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他在后记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句一言以蔽的点睛之笔是行甲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


你看,殷浩是睿智的,虽然他的政治才能和权势都不如温,但他也并未因此看轻了自己。“不管你怎么样,我只愿意做我自己。”这样的回答,避免了一争高下的尴尬处境,又表现出了自己与世无争的处事方式。这种面对功利与权势,不为所动、宁做自我的才情和个性,正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所在。


如今这种风度,我们可以在朋友身上看到,也算是一种奇妙的链接吧。

《小时了了》插图,来自网络

在《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些人物的小故事,比如《小时了了》,是可以跟孩子们分享的。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文中写太中大夫陈韪老气横秋,轻视、贬低年幼的孔文举,结果反自讨没趣。突出主人公孔文举小时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孔文举就是孩子们熟悉的让梨的孔融,类似的故事还有《杨氏之子》等,都可以与孩子共读。


有人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风流宝鉴”。读来的确如此,汉魏时期在选贤任能思想的鼓荡下,人物品评的风气大盛。从记载中看到,魏晋时期的士人不想附庸政治,而出现了崇尚老庄的思潮,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是在研究玄学(《老子》《庄子》《周易》),讨论有无、言意、情性等问题。


由此,晋人对内发现了自我,对外则发现了自然——受玄学的影响,士人广泛的开展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在宇宙造化之中,人们发现了自身的渺小,在观照自然时反思了自身存在的意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


关注当下。


Photo by Giammarco Boscaro on Unsplash

通篇看下来,《世说新语》真的是将魏晋风度体现得淋漓尽致。里面一则则小故事中提倡的文化,其实也就是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像阮籍、嵇康,他们身上的性情和风骨都是现代人所追求的。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观,那就是意大利史学家克罗奇所说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柯林武德对这句话的论述更是精准到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并非在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上,即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 。


深以为然,《世说新语》流传到现在,都还彰显着人们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情人节(Valentine's Day)也是一样,传承至今,人们都还愿意去赞扬爱情,赞扬人类为自己的信仰而抗争的精神。


回顾这些历史故事就能发现,在当时政治体制的桎梏和创击中,人对神性的、自由的追求,是个非常残酷的过程,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很多年以后依然可以被看到,被重新认识,被重新链接。


我想,这才是阅读的宝贵之处。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我们陷在故事里,而忘了自己就是编故事的那个人


一诺:如何做成一件事?


陈行甲:青春未走远,迎风且前行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