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园”微信学习群已经度过了2年多的时光,目前已进入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学习。微信公号“哲学门”同步“雅典学园”群的学习内容,精选紧扣学习内容的文章发布。
点击以下图片关注“哲学门”
系统性学习哲学防失联
上帝权威论
王常柱
作者简介:王常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人大复印:《伦理学》2009 年 01 期
原发期刊:《兰州学刊》2008 年第 6 期 第 13-16 页
关键词:上帝权威/ 主观真理/ 悖论/
摘要: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立场上构建了宗教生存伦理学。其中,上帝居于决定性的地位,规定着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经历了一个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上帝”的转变过程,使外在的上帝逐渐变成了生存主体的主观真理。
在克尔凯郭尔生存伦理思想中,上帝居于决定性的地位。上帝规定人的本质,决定人生存的永福。生存的个人能否以信仰的激情走进宗教,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他能否与上帝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克尔凯郭尔的上帝观念来自基督教的传统,但又有所不同。从传统上帝观到克尔凯郭尔的上帝观,经历了一个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基督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世界创造者的上帝转变为信仰的基督,最后变成了生存主体的主观真理。
一、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基督”
基督教所信奉的经典是《圣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新约》的上帝观念是对《旧约》上帝观念的继承,但又有发展。
(一)《旧约》中的上帝形象
1.创造的上帝
《圣经·创世纪》一开始就说:“起初,神(上帝)创造天地。”[1]这奠定了圣经中上帝的创造形象。上帝经过七天的创造,创造了世界宇宙,并依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人,然后上帝“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2]后来,上帝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个肋骨,创造了夏娃。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始祖。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上帝作为创造者的形象表示了上帝是一切的来源,由此决定了上帝对所创造的事物拥有绝对的主权。
2.惟一真神的上帝
无论是犹太教还是以其为前身的基督教都是一神教。《摩西十诫》中也特别指出,上帝是惟一真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有别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犹太教的上帝观念为基督教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将以色列的神扩大为全人类的神,作全人类的上帝。在以色列人眼里,上帝是一位公义的统治者,对每一个人都行事公义,决不徇私,即使摩西、大卫王也不例外,当摩西违背他的命令时,被杖击两下,被罚不能进迦南;大卫王犯罪杀人,也一样要他杀一命赔四命,决不纵容。[3]
3.全知全能的上帝
上帝作为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和惟一真神,洞悉一切的秘密,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在创造世界时,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于是这些事情就成了。[4]说命有则有,命立则立,在上帝的那里,没有什么难成的事情。在《圣经》中,上帝拥有完全的智慧和无限的能力,在创造之前,他已经预知到世事的一切发展,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最为完善的方法去安排一切将要发生的事情。上帝有宏大的计划,预知了世界的一切发展。
4.具有位格的上帝
《圣经》传统肯定上帝的位格。这就是说,上帝不是一种人不可理解的超自然的力量或者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不为人知的神明,而是可以与之沟通并进行双向的沟通神明。例如,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想躲避上帝,但是,上帝“呼唤那人,对那人说:你在哪里?”上帝的位格标志着上帝的可沟通性。具有位格的上帝为个人与上帝建立起个体性的关系提供了条件,当然,人与上位格的上帝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个人性意义的,不是类意义上的。
(二)《新约》中的上帝形象
1.作为人父的上帝
称上帝为“父”,在《旧约》中有22次,然而《旧约》“父”的意义与《新约》的“父”有差别。以色列人与上帝的父子关系不是血缘意义的,而是由于上帝拣选的缘故建立起来的。在《新约》中,上帝起初仅仅是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派他的独生子降世为人,实现他的伟大救赎计划,由此,人类才知道了上帝作为全人类的父的身份。“父”作为上帝的名字,在福音书中这样的称呼出现了170多次。人认识并承认上帝与人之间的父子关系对于信徒的生命可以产生无限的影响,它是“上帝的礼物”。[5]
2.作为“爱”的上帝
基督教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主宰宇宙,是一位威严显赫、伟大公义的统治者,但更把上帝看作是蛮有仁爱、慈悲、怜悯的上帝。上帝因为爱而创造人类,他因为爱而创造天地世界,他因为爱而派自己的独生子来到人间,偿还人类的债务,作人类的代罪羔羊。在基督教看来,上帝的爱是平等的,上帝不仅怜悯好人,也怜悯恶人。上帝的爱犹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世界上的一切,犹如润物的甘霖,滋养着世界上的生命。爱成为基督教的突出特点。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爱上帝,其次是爱邻人,其中也包括爱敌人,因为敌人就在邻人之中。所以,上帝是爱。
3.实现救赎的上帝
救赎不唯基督教特有,但它的救赎却最独特,因为它将救赎和人的罪联系在一起。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的命令而偷吃树上的果子,犯下了人类的原罪,所以人是有罪的。人的罪使得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破裂了,而人对于破裂的关系无能为力而只能由上帝采取主动,实施救赎。救赎依据有三:上帝是公义;上帝是爱上帝借着信宽恕人的罪。[6]上帝爱人类,要对人类实施救赎,但“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7],罪必须要惩罚,所以上帝将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人类,从而使有罪的人得到救赎。基督成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是救赎的实现者。
4.三位一体的上帝
基督教坚持一神论,而作为一神的上帝又是三位一体的。神的三位分别是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圣父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圣子耶稣是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圣灵是上帝的灵,是创造天万物的工程师,也是统治天地万物的辅佐者。他是生命的灵,赐人生命;他是生命的光,引导人性在光中。而圣父、圣子、圣灵合而为一,他们同权、通融、同尊、同永,永远无尽,三位一体的上帝必将永远得胜。《圣经》说:“万有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愿荣耀给予他,直到永远。”[8]
二、作为信仰对象的上帝
克尔凯郭尔的上帝观念来自基督教,是对基督教上帝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在其基督教生存伦理学中,克尔凯郭尔突出了上帝的如下形象:
(一)设定综合的上帝
“人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自由与必然的综合”[9],在这个综合之中,有限、暂时和必然是限制性因素,无限、永恒和自由是扩展性因素。作为限制性因素的有限、暂时和必然决定了人的生存的直接给定性,于其中,人是他直接所是的状态;而作为扩展性因素的无限、永恒与自由则使人具有了走向超越性生存的可能性,而这种走向超越性生存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上帝的设定和参与才能够实现。综合构成中的两极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个体的人生存的关键。克尔凯郭尔认为:“作为由有限和无限两种因素所构成的人,其任务就是以生存的方式成为二者的综合”。[10]
然而,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辩证法表明,“在综合中潜藏着(两极构成因素)关系失调的可能性”,而关系的失调则导致生存个人的绝望。克尔凯郭尔说:“绝望是综合关系中关系的失调。”然而,“综合本身并不是关系失调”[11],其失调的关系能够得到纠正。克尔凯郭尔认为,上帝是这个综合的设定者,他将个人之两极性因素进行综合,并赋予个人去成为本真自我或者单个的人或者基督徒的任务。克尔凯郭尔说:“如果这种使它与它自己相关联的关系以为他者所设定,那种关系就是第三者,但第三者仍然是一种关系,并且使自己与这个设定者相联系。”[12]人能否实现真正的综合,最终取决于与上帝的关系。
(二)命令爱邻的上帝
克尔凯郭尔继承基督教爱的精神,把爱作为其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他认为,基督教的爱是“被命令的爱”[13],因为“爱是一个责任。”[14]在他的基督教生存伦理学中,上帝成为命令爱邻的上帝。
克尔凯郭尔将爱区分为基督教之爱、性欲之爱和友谊之爱,认为性欲之爱和友谊之爱是偏重之爱,主张“要爱邻人,爱整个的人类,所有的人,甚至敌人,而不是制造例外。”[15]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爱好与情感上的变化,爱的对象的变化以及可能不幸、痛苦与悲伤等,常常有可能毁掉性欲之爱和友谊之爱。比如,我们爱某人,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当他不再漂亮时,我们就有可能不再爱他。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当爱是一个责任时,只有那时,爱才永恒地得到保护而不变化,在祝福的独立中永恒地获得自由,永恒地并幸福地得到保护,免于绝望。《圣经》说“上帝是爱”[16],但是,上帝的爱并不只是温和软弱、缠绵温柔,他不会无视人的罪而不加惩罚。
爱邻的责任来自哪里?来自于上帝,来自上帝神圣命令。克尔凯郭尔认为,邻人之爱就是“对世俗性的冒犯”[17],这种冒犯迫使人们做出选择:或者接受上帝的命令,或者不接受上帝的命令。如果有人选接受基督教,那么他就选择了接收爱邻人的神圣命令以及它所赋予的责任。克尔凯郭尔表明,惟有它是来源于永恒的责任,由神圣命令赋予的责任,它才不会受到攻击。这表明,上帝是爱的来源,爱是上帝赋予的责任。
(三)作为真理的上帝
终其一生,克尔凯郭尔都在追求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他所追求的真理不是什么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客观真理,而是适应于个人生存的主观真理。在此,他将圣经中的“我是真理道路”[18]的思想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主观真理论,即“真理即主观性。”他的真理就是,“在最具有激情的内在性质采纳过程中紧紧把握的一种客观上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生存着的个人所达到的最高的真理”。[19]这就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观真理论。
关于主观真理论,需要澄清两个问题。首先,克尔凯郭尔所谓真理即主体性,真理即是在无限激情中把握的一种客观的不确定性,它关涉人的具体的生存,对每个人的生存来说,“真理不存在于任何的东西之中,而存在于亲自运用的自我活动之中。”[20]其次,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即真理的关键出发点不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纯粹的非理性主义,他所要做的乃是强调理性和非理性都有各自的合理性,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在此意义上,他说:“永恒的本质的真理,本身绝不是悖论;它乃是由于其生存着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变得悖理的。”[21]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关系探讨的继续。在这里,克尔凯郭尔与康德类似,努力在理性主义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为信仰留下一个地盘。上帝是生存的最高权威,与生存相关联的主观真理就是上帝的化身。
(四)作为悖论的上帝
基督教的上帝既具有超越性又具有现实性,是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综合。无论《新约》还是《旧约》,都有大量的信息支持上帝与世人同在的观点,上帝造成肉身,降世为人,是上帝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矛盾性表达的最高形态。克尔凯郭尔继承了这种观点,强调上帝的悖论性质,在他那里,上帝作为悖论超越人的理性,只能通过信仰来把握。利文斯顿把克尔凯郭尔的悖论划分成两层含义:第一,上帝进入时间,永恒者、无限者成为了暂时者和有限者;第二层意义就是,人的永恒幸福可以把这样的历史事件作为自己幸福的出发点,而与事件的历史真实性无关。[22]“信仰与历史是相对而并立的概念”[23]。
永恒者进入时间的悖论,对于门徒而言,永远是一种信仰的关系;而对于不信者,则是一种主动性的冒犯,冒犯是永恒进入时间给不信者的理性带来的冲突所产生的心理反应。面对绝对悖论,非信仰者必须做出选择,或者是选择冒犯,或者是选择信仰。选择冒犯的人则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选择信仰的人则通过对于作为无限者上帝的激情而拥抱悖论。可见,在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伦理学中,上帝成为信仰的对象,除了信仰的跳跃之外,别无他途可以走进宗教。
三、上帝权威至上
由上可见,克尔凯郭尔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上帝观念并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在其伦理思想中,上帝规定人的性质,规定生存选择的走向以及人能否以信仰的激情走进宗教,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享有永恒,走进永福。这与基督教的传统是一致的。上帝至上权威在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伦理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帝的至上权威体现在人的本质中
克尔凯郭尔说:“人是精神”,“精神是自我”,人是一个“无限与有限、永恒于暂时、自由与永恒构成的综合。”[24]依据克尔凯过尔的生存辩证法,人作为综合也应当有三种形态:即美学综合、伦理综合与宗教综合。人作为精神的本质不是现成性的,而是在人的生存过程中借助于人的选择而逐步实现的。可见,克尔凯郭尔的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存在之后。存在主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原理即“存在先于本质”的,二者之间拥有了渊源关系。
美学综合是人之存在的最初形态的综合,伦理综合是更高一级的综合。在美学综合中,两极构成因素之间的失调关系最终导致了人的绝望,而美学主义者通过选择绝望而进入伦理境界。伦理主义者执著地面对和选择自己所设定的自我,导致了两极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失调,也还是处在绝望之中。绝望虽然催生了人的自我意识,实现了人的精神觉醒,但却不是人的真正精神、自我与综合,或者说人的真正本质。根据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辩证法,宗教的境界是人的生存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只有在这里,借助于上帝的力量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本质,因为人无法自己摆脱绝望。宗教综合中的两极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上帝的参与而成为一种和谐的关系,人从而摆脱了绝望,实现了真正的精神和自我,成为真正的综合。
(二)上帝的至上权威体现在人的选择中
在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辩证过程中,未来实现本质,人至少要做出三个关键性的选择:在美学境界的选择绝望;在伦理境界的选择信仰;在宗教境界的选择荒谬宗教。这三种选择是指向上帝的,体现人对上帝权威的服从。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绝望是致死的疾病。美学主义者和伦理主义者都面临选择绝望或者拒绝选择绝望,而他们一旦选择绝望,就具有最终被引入信仰、获得拯救的可能性。人一旦选择绝望,便会逐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综合,同时也将自己视为无限和有限两极因素之间的关系。与选择绝望相反,拒绝选择绝望就是漠视两极构成因素之间的失调关系,就是逃避成为精神和自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绝望,人处在绝望之中而不在自知,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是最危险的绝望。选择绝望就是选择自己。克尔凯郭尔的“选择自己”的概念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翻版,他的选择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克尔凯郭尔认为,美学主义者和伦理主义者都试图借助自己的选择来摆脱绝望,然而,事与愿违,他们越是坚信可以战胜绝望,越是深陷绝望之中,因为人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绝望,走出绝望的惟一途径就是上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在决断的瞬间,个人需要神的帮助,他必须首先能理解美学存在和伦理存在之间的存在性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处于激情和内在性质中,人就会意识到宗教和跳跃。”[25 ]人是借着上帝来作选择的,上帝成为人进行正确选择的根本标准。
(三)上帝的至上权威体现在生存的目的中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生存具有目的,是合目的性的生存,它的目的便是永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参与而完成的。人只有在上帝的面前,通过无限的服从上帝的旨意,同时进行自我的否定,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永福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同时也是信仰所结出的果实。既然永福是上帝赐予人的礼物,而永福又是人的生存目的,那么生存能否得到永生这个上帝赐予的礼物,就取决于上帝的旨意了。所以说,上帝的至上权威性体现在人生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克尔凯郭尔通过永福的人生目标,批判了体系的永恒,因为在他看来,永恒是无法通过理性思考达到的,他说:“在体系中寻找不朽确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一种幻想的意义上,所有体系化的思想都归属于永恒,在这个范围内,永恒意义上的不朽存在于体系化的思想中,但这种不朽不是我们所谈论的不朽,因为我们所谈论的最终有一死的人不朽,不能通过指出永恒是不朽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永恒的不朽是同义反复和对词语的误用而已。”
(四)上帝的至上权威体现在自我意志的服从中
在《或此或彼》中,克尔凯郭尔借威廉法官之口表明了自我意志在生存中地作用:“如果没有意欲绝望,人就根本不可能绝望,但要真正地绝望,人就必须真正意欲绝望,但当人真正地意欲绝望时,他便真正地超出绝望之外;当人已经真正意欲绝望时,他就已经选择了绝望所选择的东西,即他的永恒的确定性中的他自己。”[26]所谓“意欲”乃是出自自己的意志作出的选择,使自我意志外在表现。生存个体的自我意志在生存的三个境界中都得到体现。美学主义者选择绝望是自我意志做出的选择,伦理主义者做出的善恶的绝对选择也同样是自我意志做出的决定,即使在信仰的跳跃中也同样需要自我意志的参与。但生存个人的自我意志是与上帝的意旨相关联的,当自我意志和上帝的意志不统一时,则生存个人的自我意志则必须服从上帝的意志。这便是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伦理学所表明的上帝的权威与自我意志之间的关系,它同时也表明了克尔凯郭尔整个哲学思想的整体脉络。上帝权威下的自我意志是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生存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四、结论
克尔凯郭尔是在基督教背景下建构自己的伦理学的,因此,上帝构成了他伦理学的根本基础,如果上帝不存在或者不具有绝对的权威,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克尔凯郭尔又承认自我意志的存在,并且承认自我意志在选择中具有绝对的作用,至少在选择绝望和信仰是这样的。因此,在这里就存在两个权威:一是上帝的权威,一是自我意志的权威。从这里可以看出,克尔凯郭尔的宗教伦理思想无论多么纯粹,也多少接受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影响,他虽然断定上帝权威至上,但他也同时承认了自我意志的价值尺度,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的上帝已经产生了从外在的上帝向内心中的上帝转化的倾向,或者上帝观念转变为自我意志的外化形式。这种倾向对后来的对现代宗教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雅典学园”微信学习群已经度过了2年多的时光,目前已进入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学习。微信公号“哲学门”同步“雅典学园”群的学习内容,精选紧扣学习内容的文章发布。
点击以下图片关注“哲学门”
系统性学习哲学防失联
参考文献:
[1]《圣经·创世纪》1:1.
[2]《圣经·闯世界》2:7.
[3][6]吴恩溥.世界五大宗教[M].香港:圣文社,1981:35,148.
[4]《圣经·创世纪》第一章.
[5]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6.
[7]《圣经·出埃及记》34:7.
[8]《圣经·罗马书》11:36.
[9][11][12][24]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5,15,13,15.
[10]Kierkegaa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ed.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376.
[13]Kierkegaard,S,Works of Love.Some Christian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s,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1962:19.
[14]Kierkegaard,S,Works of Love.Some Christian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s,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1962:L24.
[15]Kierkegaard,S,Works of Love.Some Christian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s,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1962:19.
[16]《约翰福音》4:8.
[17]Kierkegaard,S,Works of Love.Some Christian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s,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1962:146.
[18]《圣经·约翰福音》14:6.
[19]Kierkegaa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ed.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182.
[20]Kierkegaa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ed.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217.
[21]Kierkegaa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ed.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183.
[22]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28.
[23]Kierkegaard,Philosophical Fragment,tan.David Swens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哲学片断》83)
[25]Kierkegaard,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s,ed.and trans.Howard V.Hong and Edna H.Ho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230-231.
[26]Kierkegaard,S,Either and,trans.Walter Lowrie,Doubleday,1959:217.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