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可以说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海(河)鲜。
如果你爱吃它,那你很可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鱼刺每根都尖尖的,卡到嗓子眼儿特别疼,那它们长在鱼身上,鱼疼不疼?
吃得真干净
这问题想是想过,但没人帮你解答过吧?
我来。我来从吃鱼的角度,讲讲鱼身上的骨头。
有人说
鱼长那么多刺但不会扎疼自己
是因为只有七秒记忆

第一秒:啊好疼!

 七秒过后:我是谁我在哪...
骨头硬,就会卡
鱼刺为什么会卡嗓子?因为鱼刺是硬的。
注意啊,我这不是在跟你说废话——硬质骨骼在动物分类上,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呢。
之前多次给大家科普过软骨的鲨鱼,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大部分“鱼”,都属于硬骨鱼总纲。
硬骨鱼脊柱上的两排“大刺”是脊柱刺,作用是支撑身体,不会穿出体外。
硬骨鱼的种类超过2万种,几乎占领了地球表面每一片海水和淡水水域,当然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常见食用鱼。
从小到几毫米的虾虎鱼,到三四米长的金枪鱼,它们都和哺乳动物一样,
有一条硬质脊柱贯穿身躯,胸腹部有两排肋骨,脑袋由坚硬的头骨保护,甚至还有与四肢同源的鳍条骨骼。
金枪鱼的鱼骨(硬质脊柱)
图片来源:tripadvisor.com.sg
鱼刺挺多,种类更多
大家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鱼刺特别多的主要是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淡水鱼,而鲈鱼、鳕鱼、龙利鱼等海鱼就没有小刺。
这些密密麻麻、呈“I”“Y”“卜”等各种字形的小刺,大名叫“肌间骨”(也叫肌间刺),是保守类型硬骨鱼的典型特征——所以有没有小刺,并不是海水鱼或淡水鱼的区分标志,只是因为国产淡水食用鱼以保守的鲤形目为主。
同样生活在淡水的各种鲶鱼、鳟鱼等,就不长肌间刺。
鲫鱼、团头鲂、鲢鱼、鳙鱼的肌间刺
肌间刺跟脊柱并不相连,而是一根根各自安插在肌肉中,主要作用就是支撑原本松弛的肌肉,增强鱼的运动能力
回忆一下,当你夹起一块鲤鱼肉或草鱼肉,把小刺都挑干净之后,是不是觉得肉的口感就变得绵软,没嚼劲儿了?
而像鲈鱼、鳜鱼等鲈形目鱼类,肌肉是紧实有弹性的“蒜瓣肉”,当然不需要肌间刺了。

“不是鱼露,是鲈鱼哦!”
不过就算没有肌间刺的硬骨鱼,脊柱上下也有两排大刺——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带鱼时,大人们把带鱼肉吃干净后,跟我说:来,送你一把梳子。
组成梳子的大刺,是硬骨鱼脊柱延伸出的“脊柱刺”,支撑起整个身体

鱼类游泳时只能左右摆动身体,而没法像哺乳动物(比如海豚)那样上下摆动,就是脊柱结构的原因。

带鱼的鱼刺(脊柱刺),排列整齐(我就被带鱼扎过!)
除了脊柱刺外,鱼的身体两边也有两排大刺,那是肋骨。
硬骨鱼的肋骨保护着胸腹部的内脏,细长坚硬,分布规律,你吃鱼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从鱼肉当中挑出来。再加上鱼腹囤积的脂肪,使得这部分的鱼肉松软细嫩,口感极佳。

鱼头为啥没有鳞?
如果不想费劲挑鱼刺,那么吃鱼头也是个好选择,尤其是长着大脑袋的鲢鱼、鳙鱼(胖头鱼)。
虽说鱼头里面的肉不是很多,但含有丰厚的软组织,熬汤之后鲜美极了。
鱼头豆腐汤
作为相对“原始”的脊椎动物,硬骨鱼的头骨不像哺乳动物这么严丝合缝,而是由一堆松散的骨片组成。这些骨片需要大量的韧带、筋膜等软组织连接,正是它们和鱼唇、鱼脑一起造就了鱼头汤的美味。
爱吃鱼头的朋友,不妨在吸干嘬净鱼头之后,把吃剩的骨片收集起来洗涤干净,试试自己拼一拼,没准哪年参加生物竞赛就用得上呢。

网友拼出来的宝刀鱼鱼头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鱼头还有一个好,不用去鳞——硬骨鱼的整个头部都没有鳞片,因为组成它们头骨的骨片,本身就和鳞片是同源器官,都是由硬化的真皮结构形成。
在鱼类演化史上,骨片比现代硬骨鱼的骨鳞出现得更早。只是为了保护脑袋,这些骨片才保持了坚硬“大甲片”的形态,没有变成细碎的鱼鳞。
鲤鱼这样的硬骨鱼头部无鳞,头骨的一部分是鳃盖骨,鱼鳃被其覆盖,因此不像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的鱼鳃那样露在体表。
鱼鳍居然也是骨骼
吃鱼时,最没有存在感的部位就是鱼鳍,它永远被我们无视,甚至在后厨就被扔掉了,连上桌都莫得资格。
然而,硬骨鱼活着的时候,可离不开这些运动器官。
鲤鱼的鳍
典型的硬骨鱼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由细小的骨骼支撑。其中1对胸鳍和1对腹鳍,和我们人类的四肢是“同源结构”
不过与我们的四肢不同,鱼鳍与脊柱之间没有骨骼连接,只是靠附近肌肉的力量各自为战。
我这么说,你就能理解它们对鱼来说有多重要了吧?
撰文 | 卢路
绘图 | 孟凡萌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