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先生制造,作者俞山
崔庆龙是一位独立执业咨询师,在依恋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方面有着深刻的个人见解,并且有大量亲密关系议题的工作经验。
如果长期关系成立,那么,我们该怎么定义它,又如何寻找到它?在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我们该如何重获信心和成长?崔庆龙试图给出他的答案。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
先生制造:那些来找你做婚姻咨询的夫妻,标准画像是怎样的?
崔庆龙:首先两个人的关系遇到问题,有了冲突又希望修复。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一定认知,认为亲密关系不能将就,有想要去改善的动力。两个人继续在一起会痛苦,因为大家对于亲密关系的要求都不低。
凡来做婚姻咨询,也就意味着离婚并不是最优解。对很多人来讲,能凑合过就过,不能凑活就离,但这两个选项都包含了一种妥协。离婚是一个可选项,但离婚又有代价。从社会群体特征来讲,来做咨询这些人的学识水平、收入都相对高一些。
先生制造:他们遇到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崔庆龙:相当普遍的情况是,两个人在精神上已经没有关系,但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没有消失,依然希望在别的关系里体验到亲密,跟人有情感连接。
有心理学家说婚姻包含繁衍、经济、还有爱情。出问题的配偶二人之间没有爱情,只有繁衍、经济,婚姻并不稳定。
人只会对自己的依恋需求忠诚,而不会对一段婚姻忠诚。
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夫妻关系还没有彻底崩塌,是因为关键变量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回应情感需求的人还没有出现。一旦出现了,没有人能抵抗。
先生制造:在咨询室里,这些夫妻会互相控诉和指责吗?
崔庆龙:太多了。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没错,对方错了。亲密关系里最大的荒谬是什么呢?两个人都感觉自己在某个情境世界里,但这个情境对对方来说并不存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比如女方指责对方,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但对这个男的来说,他在过去的关系里从来没有对人这样好过,你看我为你放弃了什么,感受一下。这两种感受交织碰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本质性矛盾。两个人话里都会带着控诉、否定,我是冤枉、委屈的,同时没办法听见对方,一开口就会激惹对方。
这时候恰恰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一个人在表达时先被对方承认。哪怕我最终不认同你,但我承认你的感受是有道理的。
先生制造:在这方面,咨询师的作用是什么?
崔庆龙:我们要尽量帮助一个人的表述变成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把指控的言语背后的情感意图流露出来。有时看起来坚硬、具有攻击性的话语背后,其实有着很脆弱的情感需要。明明需要被安慰,但出于下意识的防御,他会表现得生硬。很多伴侣明明希望对方多陪你一会,但变成对他的责怪。
很多人在情绪好的时候,沟通都没问题,但在冲突摩擦时,人就很容易什么都听不进去,会把外部信息视作一种威胁、敌意和帮凶。彼此都希望呈现出最正确客观的事实,让对方认罪伏法。
但这种姿态会让对方更不安全,没人愿意承认只有自己错了。尤其是如果唤起过去的创伤经验,人会下意识地进入防御状态。
其实,避免冲突最好的方式,是替对方止损。也许一个小动作,你先承认对方的感受,先暂时把自己的需求放一放,想一想他是不是有一些脆弱的需求,并给予反馈,对方可能马上就休战了,情绪波涛就能平复下来。但很多人甚至都没这个意识。他可能有这个能力,但没这个意识。  
先生制造:最近一档离婚综艺节目挺火,有一对夫妻经常上热搜,女方反复控诉男方是一个“罪人”,对自己过于冷暴力。
崔庆龙:我还没看那个节目。但很多时候,亲密关系里人指责对方的点往往不是最本质的,心里在意的是另一件事。有些人是意识到了但说不出口,也有些人是从来意识不到。
举个例子,有位丈夫曾经跟初恋女友关系非常紧密,有一次妻子发现丈夫在社交账号上和初恋聊天,并没有出轨,但能感觉到他们彼此互相在意。妻子责怪了几句,丈夫道了歉,但也不是很诚恳,这个事就过去了。
他们婚姻持续了20多年,妻子对丈夫始终有一种不满,也不想让他再碰自己。妻子有一天又提到这个事,丈夫就很委屈,觉得这不是都过去了,又吵了几次。后来再追溯,才知道妻子看到丈夫和初恋聊天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很多余,这个感受一直被压在心里,成了一个创伤。一直没被处理,就像一株植物在生长。被压制的愤怒和伤心就外化成了一种挑剔和苛责。这个伤口如此隐秘,外人怎么可能知道呢?
先生制造:在你的观察,为什么离婚综艺会这么受欢迎?
崔庆龙: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替代性经验。你用另一个人的人生来替代自己体验一种情境,在内心体验式模拟一种场景,但是这种代入是非常没有客观性的。一万个网友看到同一对夫妻的互动,脑海中会产生一万个剧本。每一段婚姻关系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因素。我们很难从第三方视角去判断真实的情况。
先生制造:长期关系很难。很多90后年轻人在说自己已经不相信长期关系了。
崔庆龙:首先,长期关系肯定成立,人是可以做到的。我在工作中见过那种非常稳定的关系。两个人之间几乎没有冲突,特别亲密。每天下班以后,只想和对方待在一起。而且这两人都是所谓的事业成功人士,在外面独当一面。
当两个人之间爱彼此到了一定程度,你会觉得对方身体背叛你都不是什么事。这个话听起来很夸张很不可思议,但当两个人有这种感觉时,恰恰不会做那样的事。因为自己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最高利益,自己是不会放弃自己利益的。
先生制造:现在网络上深度去理解亲密关系的内容不多,更流行的是“上头”、“下头”、反婚反育。
崔庆龙:现在大家对亲密关系持有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很多人担心自己是受害者,高度警觉且过度警觉。很多人觉得自己辨别不了危险,会一直吃亏,不能及时止损。大家提前说这些关系我都不要了,我干嘛给自己找麻烦,还要受伤害,我可以照顾自己。
另一方面,如果长时间不和外界深度交互,慢慢的,人会非常渴求关系体验。有些时候人会把自己心底最脆弱的感受藏在心里,甚至连朋友也不能讲。其实你能够分享的对象,就是离你情感上最近的人。这是人类基因里设定的,抹除不掉的。反复“上头”“下头”,也会损耗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度,人的情感层面也会受挫。
先生制造:遇到坏的关系,大家还是想逃离。
崔庆龙:长期关系不是说没有冲突。好的关系允许破裂,但它每次都能被修复。
这个破裂和再修复的过程,是在重新认识对方。当在冲突中,某种程度上就是接触对方更真实的一面,或者说在习惯对方更真实的一面,以及学会和对方的更多面相处。
在刚开始的阶段,两个人都只是给对方展现了很有限的面向,当然是比较和睦,但这种和睦非常局限,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人只有在冲突的过程中,才会把自己内心的隐秘、黑暗、瑕疵一点一点流露出来。通过冲突和修复,在对方心里拼凑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而且还能彼此认可,这就是更本质的确认。
婚姻,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完成这种确认。很多人会抱怨对方在结婚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说明确认没有完成。说白了,我们需要忍受好多次失望,从最理想的期待中退下来,但又没有跌到心灰意冷的位置。
先生制造:也有伴侣从来不吵架,突然就散了。
崔庆龙:我不是强调冲突是好的,有很多关系也毁于冲突。但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爆发冲突后会快速回归和平,这种和平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撤回——体验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已经不可能被回应、被接受,双方还没有识别出冲突背后真正的需求,就已经放弃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分手前夕会互相尊重,其实是准备走向终结了。
先生制造:人能不能免除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崔庆龙:不可能。有的人看起来不需要,背后有迫不得已和压抑,还会用其他方式去代偿。我之前接触过很多人,自己的事业做得挺不错,社交特别广,不缺朋友,每天赶场子,一天赶四五场。但他还是有一种内心的缺失。
先生制造:我们始终会渴望依恋,这是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能吗?
崔庆龙:这是人的本能。很多人区分不了依恋和爱情,婚姻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依恋。依恋是什么呢?从婴儿时期起,一个孩子在抚养者身上体验到安全、温暖、有归属。一对夫妻在一起待的时间很久了,彼此很厌倦,但如果要突然离婚,他其实接受不了。这就是依恋本能在发挥作用。人类有很底层的依恋需要,内心想要一个每天能吃饱饭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出轨后很快又回到家庭,因为他在另一段关系里也没获得依恋。
心理学家斯皮茨做过相关的研究,二战期间,很多保育医院接收了很多孤儿。医院里有三四个人同时在照顾四五十个婴儿,他们的睡眠、食物都充足的。结果,这些婴儿不到两岁就夭折了一大半,其他没有夭折的,在4至5岁都出现了严重的身心障碍。依恋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过,人终身需要依恋。设定在人类基因里的依恋渴望,本质上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活下来。
先生制造:性在长期关系中,扮演什么样一种角色呢?
崔庆龙: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讲,性的体验权重特别高,如果这方面不和谐,他是接受不了的。即一个人在情感中能情感体验相当有限,但在性方面获益非常高。我还见过一种,两人长期保持亲密,性频率很低,都没有在外面寻花问柳。还有些人是自诩的性冷淡,其实是对快感的解离,有可能会在他人,或者在某种情境下唤起。
先生制造:在亲密关系中,发生关系的频率多少才算正常呢?
崔庆龙:正常一周1至2次吧。这种频率的性在大多数亲密关系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性不仅仅是性活动本身,它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它的背后还有情感。
比如说一对伴侣,性的频率倒是正常,但妻子对丈夫很不满意。因为对方完全没有爱抚过程,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好像在发泄欲望。对妻子来说,她在意的甚至不是自己的性高潮,她在意的是对方,就用她的话来讲,她很想好好被一个人渴望和需要。
也有一种可能,双方的情感渴望确实在下降。当这两个人身体接触频率下降,意味着他们的情感也在冷却。关键在于趋势变化,只要不是断崖式变化,问题一般不大。
先生制造:当性生活频率断崖式下降,一定反映了情感有变化吗?
崔庆龙:亲密关系出问题,性的频率也一定会发生改变,这两者有高度相关性。因为当你心理上渴望或拒绝一个人的时候,你在身体上基本上也会同步。
当两个人过了荷尔蒙冲动主导的第一阶段(这时候,性唤起相对容易),到了更为平静的第二阶段,如果完全没有想要和对方亲密的冲动,你都不想拥抱、亲吻了,肢体语言变得疏离,那可能就出问题了。不管是情感上还是身体上,这时候都是关系变化的分水岭,也是两个人的新挑战。
先生制造:很多研究发现,结婚多年的夫妻性生活频次和质量都会下降。很多人如果出轨,是不是就为了追求性激情?
崔庆龙:其实,很少是单纯因为性。有些人奔着性的需求去,但筛选对方的标准又包含了很多情感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要在身体上接受你,你在情感上也必须符合我的某些期待。人很难完全忽视掉情感维度,把自己当做一个工具人。
先生制造:最近一个新流行的说法是情绪价值,大家都说找对象要找情绪稳定的。在你的观察,这是为什么?
崔庆龙:“情绪稳定”是一个有些片面的描述,除了关注情绪稳定,我们还要关注对方的情绪的反应性。这是亲密关系中特别重要的维度。如果经常感觉不到对方对你情绪的反应,某种意义上,这种稳定就是一种死寂。相当于,他自己的院子永远不起火,但是他也看不到别人的火。他的院子和你的世界无关,跟你就没有交集。
先生制造:为什么我们现在对情绪稳定的要求越来越高?
崔庆龙: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每个人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了。情绪负荷比以前多了,没有余力在亲密关系承载更多压力。大家都更在意谁能提供情绪价值,谁能缓和自己的焦虑。谁都不想负债。当彼此心理效能都很低,就希望对方的心理效能高一点,给自己反向充电。
先生制造: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说过一句,“只有当我能够超越对自己的关心而按其本来面目发现另一个人时,这种了解才可能完成。”关照他人的能力跟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力都是亲密成长关键的一课?
崔庆龙:关照别人的能力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有紧密相关性。假设,你家院子着火了,你得先去扑灭你家院子的火,才有能力去救别人的火。等你的院子都彻底失火了,你只能关注自己了,你没有余力去到别人的世界里。所以,能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爱的前提。
先生制造:那我们又怎么识别真正的情感冷漠?
崔庆龙:我们得考虑他们俩各自的主观性,关注他俩独有的关系系统的平衡度。当我们说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冷漠时,得考虑另一个人的接受程度。
如果两个人都希望很独立,问题就比较好协商。也有人需要对方任何时候都有情感反应,这显然是一个过高的要求,因为对方也有情绪状态差的时候,也有状态的波动。对后一类人,你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回应到他,他永远都觉得缺那么一点。就算两人关系非常和睦,和睦本身就让他觉得不安全。就好像两个人在冰面上行走,冰面特别结实,他觉得不对,他要亲自撕开一遍。
真正的情感冷漠,指的是一个人在心底深处已经放弃了和另一个人的连接渴望,指的是这个人的情感世界,不再对另一个人开放,也不关注对方的情感世界。无论那个人表面上看起来热情与否,只要这个内心通道关闭了,它就是情感冷漠。
先生制造:你之前说过,失望不代表爱消失了。那有什么迹象说明我们内心真心渴望继续一段关系呢?
崔庆龙:有一种渴望我们可以确认,就是想要和对方亲密。不是一定要和对方性爱,但还是想要跟对方一起去哪,一起做一些事。也许是那种最普遍的愿望,比如说一起去吃个早茶。
我认识一位事业成功的男性,应酬特别多,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结束回家和老婆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两人边看边讨论。他已经56岁了,两人是在20多岁结的婚,这种状态已经维持了三四十年了。
至少我们先保证两个人都相互需要,不仅仅是欲望层面,是想要和对方呆在一起,想要自己生活里有对方这个人。
先生制造:我们又怎么判断自己应该彻底放弃一段关系?
崔庆龙:要不要很快放弃,取决于你有没有辨认自己需要什么,有没有弄清楚这段关系到底是什么性质。如果弄清楚了,很快放弃也许是对的。放弃之后,你是不是有所成长很重要。比如说有人总局限在一个固有关系模式中,每一段感情都有问题。可能是他的关系模式就是会把很多人赶跑。
也有很多人并没有通过一段婚姻明白自己要什么。当你真知道自己要是什么,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很多人没有从这些事件中去认识到什么。
先生制造:你见过那种从破裂中修复好的亲密关系吗?他们做对了什么?
崔庆龙:他们都认可一个前提:一段关系很可能是两个人共同导致的,需要共同负责。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主体间理论”,说一段关系里所有事件本质上都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对方最真实的样子,或者说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两个人需要共同认识到问题出在哪了:是现实层面的,还是情绪层面的?你要告知对方,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对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避免它。比如,你对我的评价里有哪个形容词我不能接受,希望你不要再说了。这些问题都得掰开来看,才能对应着解决。
先生制造: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让对方成为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或者是当初的样子 。
崔庆龙:多数人自己不想改变,只希望对方去改变,但很多关系需要两个人都改变。我们不说改变,说改善吧,改变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过于压制对方,对方也不可能改,需要我们自己调适一下,变得宽松一点,给对方足够的心理空间。其实如果对方完全改变了,那他就变成一个工具人,一个讨好者,每句话都迎合你,其实你也并不喜欢,我们还是喜欢一个有自主性,有独立态度的人。
先生制造:人如何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崔庆龙:就是要做到“如实”地对待彼此。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勇气,一种对自我接纳。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把脆弱流露出来?我经常看一些年轻人的聊天记录,就觉得很怪异,明明知道他们想表达的是需求或者爱意,一说出来那个话就变味了,就在高冷地嘲讽对方。
先生制造:这也是可以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力?
崔庆龙:当然,这就是需要学习的事,但很多人从来没重视过。很多人对表达自己的需要有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不能矮下去了。网上很多文章会说谈恋爱的时候,不要流露脆弱,要冷落对方,倡导大家要强势地驾驭对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系变成了一种竞争、一种对抗。
好的爱人状态,是两只老虎都露着肚皮,但很多时候大家都在露出獠牙。
先生制造:情感成熟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
崔庆龙:很多人的情感年龄和实际年龄完全不同步,因为我见过五六十岁的人,还像小孩一样憧憬童话般的爱情,但在外面是个女强人。
成熟的第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在亲密关系里,他能做到一些最基本的自我情绪照顾能力。有些人是依赖型人格,总是需要对方每时每刻来回应,确保对方无时无刻提供情绪价值。这会让对方特别累或者无法应对,对方会下意识想要止损,想撤离。
如果你有情绪调节能力,能解决一些基本情绪问题,当你遇到其他一些更深度的困难时,遇到超出自己能承受范围的挫折时,再跟伴侣分享,对方也就不会觉得累。而且这时候表达情绪,也不会觉得多羞耻。
先生制造:一个情感能力不够成熟的人,他能主动做些什么去改善呢?
崔庆龙:我依然愿意把成熟,称作是心理年龄,因为这样更具操作性,也强调了它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持续改变。当人的情感能力在比较低的年龄段,需要心理年龄更大的人去承载情绪强度。如果你是幼儿园级别,至少需要一个高中生才能回应。当我们越脆弱,我们越需要也越渴望对方的强大。
如果两个人都比较低龄,关系很容易都会崩溃。还有一种情况,你期待对方成熟,对方可能会假装自己成熟,实际上不是。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扮演着情绪能力强的人,但最后有一天就受不了了,就会出轨或者跑掉。
先生制造:您一直在强调爱是可以学习的。
崔庆龙:现在很多人有一种心理懒惰。其实亲密关系这件事,就跟你考上大学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亲密关系的能力、爱的能力,真的要花很久时间去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
这对男女来说都一样,我的视角一直无关性别。很多人会觉得在这件事上不用学了,从没想过自己的情感能力是小学一年级的状态,只有一级一级往上读。
当你认为这是可以学习的事,你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可以筛选掉不该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人,逐渐对自己和他人有更整体的认识。那么,我们都是有可能获得好的亲密关系。
采访 :俞山
编辑 :刘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