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统计,山东16地市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上千个集市。春节前的每一个大集都是一次消费的盛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生计,点燃了城乡的烟火气,让人们提前感受着浓浓的年味,也赓续着千百年的文化印记。
作者:种昂 
封图:种昂/摄
导读
壹  ||今年1月以来,这一波疫情高峰逐渐过去,周边的集市恢复如初。恰在年节将至,是家家户户采买的旺季,山东又启动“黄河大集”,春节前的集市格外热闹。
贰  ||集市具有着丰富性、便捷性、周期性,总能吸引到周边地区大量的人流,“赶集”的一个“赶”字便道出了参与者的热情。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节前的集市尤其承载着一个个摊位商家的生计以及对这一年的寄予和对新一年的憧憬。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这一天,济南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小年一到,年味儿渐浓。次日,恰逢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又赶上济南白马山大集开市。前一天,陈大爷一家忙活了一整天,做了三十多筐豆腐,准备第二天来赶这趟重要时点的大集。
这天一大早,五点多、天还没亮,陈大爷一家就早早起床。室外气温已将至零下七八度,他们穿上最厚的棉袄衣裤,开着小货车从十多公里外的仲宫镇来到济南西南部的白马山大集。
在山间雪路上,陈大爷的车开得小心翼翼,但家里人对这一天却满怀憧憬。在他看来,除夕前三天,城里人大多已备齐了年货,不会再有大的采买;而平时上班又没时间外出。所以这个周日的大集必定人数爆满,赶集的买卖双方必定都会满载而归。听说山东在组织“黄河大集”,想必这一天的大集更加热闹。
2023年初,山东开启“黄河大集”活动,涵盖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以这一品牌统领着黄河沿岸的所有集市。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大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其中举办“黄河大集”活动,打造黄河文旅消费品牌被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传统的大集早已成为一道中国独特的乡村景观——每到固定的时间,周边的村民将各色产品摆上大集的摊铺,附近城乡居民提着篮子、拖着小车从四面八方赶来采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城郊某个固定的街市相汇,共同汇入到这股熙熙攘攘的人潮之中。
粗略统计,山东16地市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上千个集市。春节前的每一个大集都是一次消费的盛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生计,点燃了城乡的烟火气,让人们提前感受着浓浓的年味,也赓续着千百年的文化印记。
前一天下了大雪,陈大爷一家开车穿行在山间雪路上比往日里慢了许多,赶到位于济南西南部的白马山大集已是7点半。只见大集上,摆摊卖货的商家从四面八方陆续到场,把道路两旁的空地逐渐填满。原本冷清的街市开始有了年的味道。
有的炸起了馓子麻花,雪白的面刚下热油锅,就发出噼哩叭啦的声响,捞出来时已是通体金黄;有的从车上卸下十几个鸡笼,六七十只散养的长毛公鸡扎堆在一起,早已吓得瑟瑟发抖;有的架起锅灶,炖起牛肉牛骨,少顷大锅里就热气腾腾、肉香四溢;有的摆起茄子、辣椒、大葱、番茄等数十种蔬菜,看上去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有的架起5层大笼屉,用电喇叭不停地叫卖:“刚刚出锅的年糕、豆包、杂粮窝窝”;还有的张灯结彩,挂起了福字春联,整个摊铺一片红色,格外显眼……
山东人过年的必备年货。种昂/摄
位于井家沟村的白马山大集人气和交易旺气不是一天两天汇聚起来的。据附近的老人说,白马山集市有百年历史,摊位东西南北贯穿几条街,延绵数里,曾入选济南排名前十大的集市之一。
陈大爷一家选择了一个路口处,赶忙支上摊子、摆上豆腐,不到一支烟的功夫,周边的市民踏着这场瑞雪陆续前来赶集。
果然,陈大爷预料的没错,尽管前一天下了雪,气温骤降,可为了过春节备年货,平时上班没时间采买的家家户户都赶在了这个周日前来。他们拿着袋子俯身挑选着刚刚从地里摘出的新鲜蔬菜;拉着车子扛起半袋米面,不一会就将小车堆的满满当当;领着孩子,有说有笑驻足在爆米花、糖葫芦摊前;对着镜子,试穿着衣架上的大红色羽绒服……
上午八点多,集市的干支道路上已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叫卖声、喇叭声、说笑声、讨价还价声,前一日还十分安静的郊区街市变得嘈杂喧闹起来。
陈大爷家做豆腐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卤水豆腐鲜香劲道,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不一会儿,摊前就吸引了前来赶集的男女老少。前面两个条形大桌上摆放的两筐豆腐,快时三五分钟就销售一空。前来赶集的人少则两三斤,多则六七斤,还有一个火锅店老板自己就买走了一筐。陈大爷不断从车上搬来一筐又一筐……
不到11点,陈大爷家前一天做出的三十多筐豆腐所剩无几。他也腾出空点上支烟,四处看看这火爆的年终大集。2022年,受到多轮疫情的波及,济南城市附近的许多集市都纷纷封闭停开,他家做出的豆腐只能在家门口卖,光靠邻居与零星路人,家庭收入一度受到很大影响。
“黄河大集”火爆,陈大爷家一上午就卖了三十多筐豆腐。种昂/摄
今年1月以来,这一波疫情高峰逐渐过去,周边的集市恢复如初。恰在年节将至,是家家户户采买的旺季,山东又启动“黄河大集”,春节前的集市格外热闹。正因如此,这几天赶集的收入对于陈大爷家这一整年的经营状况就显得尤为关键。
陈大爷将近几日周边的大集记得如数家珍一般,仲宫大集每逢农历一三六八,柳埠大集农历二七、党家庄大集农历三八、白马山大集农历四九……这几日,陈大爷一家几乎是天天赶集,希望能趁着今年“黄河大集”的火爆弥补一年中生意的冷清。
自古以来,赶集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民间风俗。
宋徽宗年间的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集中展现了当时汴京集市的繁荣景象。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岭南之市谓之虚…… 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
集市具有着丰富性、便捷性、周期性,总能吸引到周边地区大量的人流,“赶集”的一个“赶”字便道出了参与者的热情。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节前的集市尤其承载着一个个摊位商家的生计以及对这一年的寄予和对新一年的憧憬。
腊月二十四的白马山大集上,高远祥从远在40公里外的章丘高官寨拉来了一车蜜薯。前几年,他家里承包了近二十亩地,每年固定支出的土地承包费就要两万元,再加上老人看病、两个孩子上学,处处需要花销。今年秋季,家里的蜜薯喜获丰收,产量高于往年,年底的一个个集市正是他一家人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好在这场瑞雪并未阻挡赶集者的热情,大集客流量远超平常,高远祥的车停下不久就被赶集的人团团围住。从家中拉来的5000斤蜜薯一早上居然卖出了3000多斤,每斤2块多的价格也让高远祥这次赶集收获颇丰。
卖香料佐料的田连勇则是一个常年游走于济南周边各个集市的“职业赶集人”。别看他已60多岁,但平时每周都能赶上五六个大集。
经年累月的奔波,他也总结出一些心得:离城区越近的、临近春节的、周边高消费群体越多的大集,往往产品的售价就会越高;反之,则售价越低。这也是为何许多赶集者宁愿跑上几十公里的原因。
尽管常年风餐露宿,晒得皮肤黝黑,但四处赶集每年都能让田连勇攒下十多万的积蓄。“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又添了孙子,当父母的总得给些支持。”
按照约定俗成,下一个白马山大集时间将在腊月二十九。“那时,城里人放假的放假,返乡的返乡,赶集的人必定不会很多。”这次也是田连勇今年赶的最后一个白马山大集。
如今,城市中禁止随意摆摊,城郊大集越来越多的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烟火气,承载着城市低收入群体与周边村民的日常生计。2023年一个重大利好是,山东全省上下正合力打造“黄河大集”。
“黄河大集”将贯穿全年,在清明、夏至、秋分、小年等时间节点从年节年俗、生态旅游、手造贸易、农民丰收节等角度切入,全省16市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把线下传统乡村大集与线上直播带货、文化旅游等相结合,统一打造黄河文旅消费品牌。这将为一个个本就火爆的乡村大集聚集更多的流量。
每一次“黄河大集”都将是一场消费的盛宴。种昂/摄
一场瑞雪气温骤降,却并未阻挡赶集者的热情。种昂/摄
赶集不仅关乎着年夜饭,还承载着千千万万家庭的生计。种昂/摄
粗略统计,山东16地市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上千个集市。如果再加上线上销售与文旅收入,每一次“黄河大集”都将是一场消费的盛宴,丰富着赶集游客的生活所需,也承载着像陈大爷、高远祥这样的每一个赶集人基本生计需求,点燃了千家万户的烟火气,推动着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
临近中午1点,前来赶集的采买者一个个肩扛手提着美味的年货,有说有笑地谈论着年夜饭的丰盛、春节时的穿着、走亲访友的馈赠,满载而归;不一会儿,摆摊卖货的商家也纷纷收拾摊铺,开着空车带着满满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憧憬相继散去。
逐渐的,这场瑞雪中的“黄河大集”所在街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味自山东来 | 特别策划
最低3.2% 银行消费贷利率“内卷”加剧 这波“羊毛”要薅吗?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14.1亿-14.2亿将是中国人口历史峰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